生态移民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移民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目的:考察宁夏生态移民儿童中退缩行为的发生特点,进一步研究与其相
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宁夏生态移民聚集区2653名6~16岁的生态移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法和家长评定法评价其退缩行为的发生特点,同时分析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与其退缩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不同年龄的移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移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中的组织性、娱乐性对社会退缩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班级环境中的竞争对社会退缩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结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移民儿童间退缩行为比较差异明显,且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共同影响退缩行为的发生。
生态移民(Eco-migration),系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1]。
随着移民搬迁,物理空间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显示移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较非移民儿童更为突出,但其中移民儿童在社交中的独处行为的相关报道较少[2-3]。
社交退缩这一概念很长时间以来在国内外均未有明确的界定,目前学界较为认同Rubin和Asendorpf(1993)的定义:社交退缩是指在交往场合中,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的行为表现[4]。
而社交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行为的发展不仅受到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影响[5]。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移民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进行初步研究,同时分析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完善生态移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提高移民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宁夏9个主要接受生态移民地区的生态移民聚集区各随机抽取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共18所学校。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整班调查。
从中选取在移居地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2653名生态移民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6~16岁,其中男1369名,女1284名。
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疾病等的儿童。
1.2 判定标准问卷调查法是研究社交退缩行为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几个问卷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评定。
1.2.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本研究采用该问卷家长版第三部分行为问题部分进行调查,共113题。
以6~11岁男性社交退缩因子>6分,6~11岁女性交往不良因子>13分,12~16岁男性抑郁退缩因子>10分,12~16岁女性交往不良因子>13分记为退缩行为存在。
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6]。
1.2.2 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采用费立鹏等[7]第三次修订的中文版本进行调查,包括10个维度,共90题。
1.2.3 我的班级环境问卷(My Class Inventory,MCI)采用江光荣[8]编制的班级环境问卷进行调查,包括5个维度,共38个题目。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退缩行为与家庭环境、班级环境的相关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是否为留守儿童间社会退缩行为差异比较分别以性别,年龄组、民族、是否为留守儿童为自变量,对生态移民儿童的退缩行为做t检验,结果显示:男性的社会退缩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在很多心理特征上的差异较大;两个年龄组之间社会退缩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民族和是否为留守儿童在社会退缩行为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退缩行为与家庭环境、班级环境的相关性分析社会退缩行为与家庭环境中娱乐性和组织性呈负显著负相关,与班级环境中的竞争呈显著正相关。
家庭环境与班级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分别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呈显著正相关;矛盾性与同学关系、秩序与纪律呈显著负相关,与竞争呈显著正相关;娱乐性与同学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道德宗教观与竞争、学习负担均呈显著正相关;组织性与师生关系、秩序与纪律均呈显著正相关;控制性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与纪律均呈显著正相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对社会退缩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班级环境对社会退缩行为有显著影响,有2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这2个变量可以解释退缩行为5.4%的变异量,它们分别是组织性和娱乐性。
班级环境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竞争这1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社会退缩行为1.6%的变异量。
其中组织性和竞争性对社会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竞争对退缩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见表3。
3 讨论
3.1 社会退缩行为与性别、民族、年龄、留守儿童特点的分析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在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差异。
其中男女性别间比较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性别常是导致不同个体具有认知与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Swann,1988),现有的研究也均提示性别是影响儿童各方面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性别儿童在行为的区域选择,方式选择上均存在差异[13-14]。
退缩行为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本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种差异与重男轻女的传
统文化及对男女性别的社会要求不同有关[14]。
而CBCL量表中对男女性是否有退缩行为的评分标准不同也是此次结果的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发展变化的这一特点是儿童心理行为所特有的[15-17]。
本次在生态移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中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与周围环境交流的能力增强,但同时感受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受到的影响也更多,这些均成为造成不同年龄组间退缩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
3.2 社会退缩行为与家庭环境、班级环境的关系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均对移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20-21]。
其中,社会退缩行为与家庭环境中娱乐性和组织性呈负显著负相关,与班级环境中的竞争呈显著正相关(P<0.05)。
家庭的娱乐性对于退缩行为的预测力最高,有娱乐良好的家庭亲子互动较多,儿童的自信心及表达能力,与人互动、沟通的能力均得到良好发展,使其在外界环境中依旧可以与人进行顺利的交往[9]。
而家庭的组织性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而在得到更好的学习成绩,获得肯定,更好的树立起自信心。
随着生态移民行为的发生,班级环境是变化最为显著的一个因素。
学龄期儿童在班级环境中的时间占据其大部分有意识的时间,而班级环境对儿童行为及学校适应均有重要的影响[10-11,18]。
本研究结果显示,竞争关系对移民儿童的退缩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班级的竞争气氛使同学间的交往紧张,压力增大,减少了个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而老师的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行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级的竞争氛围,间接给学生的交往行为施压,增加了退缩行为的发生[19]。
3.3 创新与不足本研究首次对生态移民儿童的退缩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的年龄段也扩大到6~16岁。
本次研究仅为初步的调查研究,采用CBCL中相关因子由家长观察填写对移民儿童的退缩行为进行整体探究。
但现有的研究多采用观察法及由叶平枝的幼儿社会行为调查问卷改编的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教师问卷对退缩行为有更为详细的分类研究,其年龄范围集中在幼儿阶段[12]。
目前缺乏对更大学龄儿童退缩行为的研究工具,望今后有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福庆.中国生态移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1,33(4):11-15.[2]马馥荔.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向性行为问题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285-291.
[3]颜国利,方建群,马馥荔,等.宁夏生态移民与非移民回族青少年行为问题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4):338-341.
[4] Rubin K H.The Waterloo longitudinal project: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 of social withdrawal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M].In Rubin K H,Asendorpf,J B,Social Withdrawal,Inhibition,and Shyness in Childhood,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3:291-314.
[5]丁雪辰,李燕,潘佳丽.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生态学的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6(2):31-37.
[6]忻仁娥,张志雄.全国22个省市26 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留守儿童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防治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34(1):47-55.
[7]费立鹏,沈其杰,郑延平,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的初步评价—正常家庭与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198-202,238.
[8]江光荣.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J].心理科学,2004,27(4):839-843.
[9]司申丽.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2):90-93.
[10]屈智勇,邹泓,王英春.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27(1):31-33.
[11]王甲娜,刘利,王烈.多层线性模型在班级环境与学生行为问题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0,2(27):59-61.
[12]叶平枝.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分型及干预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5,24(11):22-24.
[13]郑金香,阴国恩.幼儿自由游戏行为性别差异的观察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15-418.
[14]黄静.学龄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及同伴接纳的关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15]王进,陈晓思.学校环境与学生成绩的性别差异:一个基于广州市七所初中的证实研究[J].社会,2013,33(5):159-180.
[16]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7]王甲娜,刘利,王烈.多层线性模型在班级环境与学生行为问题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59-61.
[18]于涛.小学低年级学生学校适应早期预测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9]张晓.家长与教师对儿童社会行为的作用[D].北京:北京大学,2013.
[20]张云运,骆方,孙玲,等.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0(3):59-70.
[21]赵必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家庭与学校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3,35(3):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