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一:康熙大帝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夺宫初政》,这是一本历史书,可是二月河不仅遵循了历史情结,还用了小说的手法,使枯燥无味的历史,成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迷醉其中。

这本书讲了康熙受顺治遗命,八岁就当上了皇上,当时朝中有顺治留下的四位辅国重臣,为鳌拜、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

可是其中鳌拜居功自傲、跋扈专权,待第一重臣索尼病死后,与遏必隆合作,杀了苏克萨哈,在朝中视皇权为己有,居心叵测,欺负皇帝年幼,欲弑君自立。

可是康熙自幼聪慧早熟,他早发现鳌拜的司马昭之心,秘密拜落弟举人、江南才子伍次友为师,勤奋学习历朝皇帝的治国经验,并秘密挑选、训练了一批心腹侍卫,等待时机消灭最大隐患。

二月河又把康熙和鳌拜比作成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暗地里争得你死我活,他们的矛盾也逐渐扩大,已是满朝皆知,可谁也不敢说,鳌拜势力在迅速地结党营私、购买武器。

康熙集团也是精挑细选精良侍卫。

战争一触即发,终于,在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见鳌拜,在毓庆宫和鳌拜展开了一死殊死搏斗,鳌拜虽武艺高强,可敌众我寡,鳌拜最终被打败了。

看完书,我闭上双眼,却满眼的厮杀,回想起当时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还有后宫的勾心斗角,加上朝中局势突变、
跌宕起付,真好比在观看一场震撼人心的电影大片!太精彩了!
康熙年少,却聪慧过人,他仅凭自己的智慧和自己一手挑选的侍卫之力,竟打败了强大的、历经两朝风雨的的鳌势力,令人佩服、令人赞叹!
这本书我看了还想看,您们也快来阅读吧!
【篇二:康熙大帝读后感】
8岁登基,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在位61年——清朝康熙大帝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皇帝。

他不仅是清朝最伟大的一位皇帝,更是自古以来最勤政的一位皇帝。

康熙八年五月,16岁的康熙,经过周密的策划,单独会见独揽政权的逆臣鳌拜,并一举擒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余党一网打尽。

有人说16岁的毛头小伙能做到这点真是很厉害,然而我却认为康熙真正厉害的是在擒获鳌拜前,为了这一天,康熙从登基开始忍辱负重,从亲政以来秘密策划。

这期间整整8年就是一个字——忍!
“忍”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恐怕是最难的,然而对于康熙来说,那么小一个孩子一个深仇大恨竟能忍八年,还总是受人欺负,这是多么了不起呀!“忍”字是康熙成功亲政的第一“功臣”,一个小小的“忍”字,怎能有这样大的力量?
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孙膑受挖膝盖之刑写《孙子兵法》,德川家康忍数年人质之
辱……这些人,因为忍而成功。

忍是一种修养,忍辱是一种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

没有忍辱负重,康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特殊的心境的磨练,是无法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英君。

康熙若要在没有势力时硬性控制鳌拜,那鳌拜早就弑君自立;勾践若要不堪凌辱,企图反抗,那他无法活到被释放返国;司马迁孙膑要是无法忍受如此酷刑,就无法完成历史巨作;德川家康若要冲动的反抗,那他就无法开创幕府,成为日本英雄征夷大将军。

忍更能体现一个人坚强的意志。

学校校庆时开联欢会,我们班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礼堂的现场活动,我们的位置虽然很偏,但是为了给各界人士留下对我们学校美好的印象,我们必须端正的得从头坐到尾,不能说话,还要最早入场最晚退场,有嘉宾入场时要起立鼓掌。

忍的途中,我们很痛苦,做为小孩子,忍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想动,然而却不能动,内心面临着双面的煎熬,我时时刻刻的告诉自己,不能动,要为学校增光,想到这么多伟人为了成功忍了数年,我们难道连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都无法忍受吗?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励,我坚持了下来,我们全班也坚持了下来。

能将这些烂熟于心,并严格遵守的,恐怕全校没有多少人,然而我们班却做到了,没有一个人违反纪律。

因此我们班成为了全校重点表扬的班级,这是忍后的风光。

努力吧,成为忍者超人!
【篇三:康熙大帝读后感作文】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

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

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

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

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

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

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
上面一直没有动身。

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

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

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

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

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篇四:康熙大帝读后感】
开始并没有选择准备看《康熙大帝》的,因为已经看过电视剧了,虽然是断断续续的看的,但大致也明白了,皇帝挺好,从八岁登基开始,历经磨难,大智若愚,除奸惩恶,
大爱无言,怜恤苍生,撤三藩,定边疆,扩版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学小学塑造人物常用的完美的歌功颂德的写法。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很多读者的脑海里,到底鳌拜有没有想过杀康熙,如果真想杀的话,真有那么难吗?要按文中所写,鳌拜早就下定决定要废立了老三了,可迟迟没有下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康熙羽翼未满的时候不杀,偏等长大了才动手,又偏偏一出手就会走漏风声。

这一切的一切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猜想:鳌拜根本就没想过杀康熙!
历史从来都是当朝者的执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结果,我们只不过附庸在历史的过程中,臆想着可能会发生的场景,最终用自己的期望来定性那些已经挡不住的程式化的真理。

:正义战胜了邪恶!
【篇五:康熙大帝读后感】
在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并且闪着金光的宝珠,他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能征善战,更不像汉高祖刘邦那么谦虚礼让,但他攻于心计,聪明伶俐,他虽是满族人,却把满汉之情联结在一起,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

它讲述了从顺治(康熙的爸爸)二十年至康熙十八年的两大动乱。

一是鳌拜在先祖出家后被任命托孤大臣,他以康
熙还年幼(只有八岁)想独揽大权,却被康熙的智慧打败了。

二是吴三桂举兵造反,朝廷依靠能人的机智把他们瓦解了。

在初看时,我感到惊讶,连八岁小孩当上了皇帝,都能励精图治,真难想象啊!越到后来,我越佩服这位小皇帝,他不但自己机智勇敢,在提拔人才方面也颇有成效。

例如康熙要捉鳌拜,就事先找了一位老师学知识,又笼络了许多贴身护卫及文臣武将。

在大家都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却小心谨慎,还是仔细、一步一步地编排着计划。

他既想到了自己走出每一步的利与弊,又算到了对方的最佳应对。

”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康熙终靠着多日来的思索,取得了胜利。

我觉得这才像位帝王,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
有哪些帝王风范呢?有以下几点:一、聪明勇敢。

它会帮帝王在处治内忧外患时轻松、妥当。

二、善于用人。

如果单是皇帝一个人保江山,那绝对是做白日梦。

所以,皇帝必须会选拔有才之人,文的在朝廷整顿内务,武的在外保江山。

不过,一定要谨慎为好。

三、有自知之明。

干什么事,帝王都要掌握前因后果,懂得自己控制住自己。

康熙以上三点都达到了,不愧拥有帝王风范。

帝王风范不简单,文臣武将内外管。

机智勇敢用良才,解除一切内外患。

【篇六: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年,卒于康熙六
十年。

终年68岁。

康熙精算术、会书画、通外语。

他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他一生四下江南,三征西域,为清朝扩大了疆土;他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运河,开博学鸿儒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康熙为清朝扩大了疆土,还开创了一个六十年的盛世。

他的儿子和孙子继续他的政绩走下去,“康庸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长大150多年的盛世,康熙也因此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康熙毋庸置疑是个明君,但是我觉得他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做得不太好。

康熙最先立的太子是爱新觉罗·胤礽,然后就因太子做了错事就把他废了,之后又让他复位。

康熙做这件事太不讲决策了,他不应该那么早立太子,虽然他是皇后赫舍里氏的遗孤,宠爱他但也不一定在出生时就立为太子啊,而且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叫爱新觉罗·胤禛的四阿哥比太子更贤明。

我佩服康熙的是在他十五岁时智擒鳌拜,他用的办法没准儿大人都想不出,而他只是一个少年呐。

还有他的宽容心也很让我佩服,因为念及鳌拜以前对朝廷有功就从轻发落。

要是我干脆把鳌拜砍了算了。

从这件事上,我看出了康熙拥有过人的智慧和宽容心。

康熙在十九岁的时候力排众议决定撤三藩。

当一群明朝旧臣想反清复明时,康熙冷静而不慌乱。

可他最心爱的皇后赫舍里氏却因为那场政变难产而死,当康熙立太子时便铸成了一个凄美的错误。

康熙三十九岁时四下江南视民情,三征西域扩疆土,为清朝扫除边境强敌。

康熙六十年,一代明君爱新觉罗·玄烨逝世,享年68岁。

由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继承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篇七:康熙大帝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终于抽出了时间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

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

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

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

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

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
分明,他通晓诸子百家、史、书、诗、词、音律。

他还以前人百年未有的气概与胸襟,处理了极其复杂的西藏问题和蒙古事物,扩大了中国版图。

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一代君王是五百年以来很少遇到的。

所以,如我这等泛泛之辈,这样粗浅的水平所能详情描述的。

所以,我只能从中认识到一代君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伟人,除了他有先天所具有的才能外,他更具有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以及悟性。

我更认识到了,康熙之所以能政权稳握,是因为他懂得了学习,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懂得了借鉴,他人的智慧就变成了他的智慧;他懂得了利用,才会让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最后他懂得了控制,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伟岸!
尽管二月河的这篇《康熙大帝》业内人士对他的某些地方提出了质问,批评对历史不是了解的十分透彻情况下就贸然落笔,有误人子弟之嫌。

但我查了一下这部书的网上点击率,却不亚于某些美女作家名列前茅。

所以,我认为,只要大部分是真实的就是一部好书,并不是一定非要将那些露骨的情与爱、灵与肉的详情描述加入其中,才能说它是好书,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篇八:康熙大帝读后感】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这句话看似
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

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

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

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

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

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

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
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

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

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

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

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

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

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

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

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
持。

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

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

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

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

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

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

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

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

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

这些对于
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

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

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

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

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

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篇九:康熙大帝读后感】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

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

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

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

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
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

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

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

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

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
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

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

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

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

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

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

最后获得康熙青睐。

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

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

从书上可以看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