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0世纪初中国政治发展走向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20世纪初中国政治发展走向的选择
摘要】清朝最后的十几年,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三大势力势均力敌、三足
鼎立,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

三大势力追求的目标不同,决定了他们选择
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和不同的实施道路。

三大势力的互相博弈、此消彼长共同导致
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并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走向,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关键词】清末新政;立宪;
革命清政府和立宪派,或者说是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在前期由于利益上密切的联系使得
双方的步伐有一定的一致性。

然而,随着清末新政的逐渐深入,立宪派发现清末新政只是一
个幌子,或者说是缓解当时紧张的政治现状的工具,并不是真正的走立宪道路,他们无法满
足其政治要求,因此最终双方走向了分裂。

清政府与革命派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一个旨在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一个立志推翻清王朝,这一根本上的对立使得双方的关系基本上处于水
火不容的状态。

然而仔细分析,我们也会发现,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促进的统一
关系。

再看立宪派和革命派,由于立宪派最初与清政府站在一边,自然与和清政府对立的革
命派统一处于对立关系,加之双方在争取群众基础等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因此双方的关系
很不融洽。

到了后期,立宪派与清政府决裂之后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在中国这种所有权力被
清政府掌控的情况下,和平式的改革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
清政府的统治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最终与革命派合流,走向了
清政府的对立面。

最终,三者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中国政治走向的变化,辛亥革命不可避免的
爆发为中国政治带来了新的气象。

1.清政府与立宪派——由合到分
首先,我们来分析清政府与立宪派相合的过程。

立宪派这个群体实质上是在清政府推行
新政的过程中逐渐集合起来的。

1901年1月29日,在庚子事变中逃亡西安的清政府于内外
交困之中被迫发布新政改革上谕,从此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在清政府新政改革的过程中,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传统士人的晋升阶梯,不少旧士绅转向新式教育,新式学堂的骤兴
与留学风潮的高涨,为他们开辟了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便利渠道,旧士绅由此开始向近代
新式知识分子转化;在这些正在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士绅中,又有不少人积极投身于兴办
工商实业的热潮中,而成为近代新式商人与实业家。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绅商群体,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个群体在取得一定的经济地位之后,便很自然地开始
谋求政治上的发展,立宪政治是他们的理想追求。

”①
然而,尽管在这样积极的状况下,随着立宪运动的深入,双方的分歧仍旧越发突显。


宪模式的差异首当其冲。

清政府选择的日本式的立宪模式,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内阁对皇
帝负责,议会由皇帝控制,宪法由皇帝钦定,其基本精神是君权至上。

在立宪派的英国式立
宪模式中,虽然承认君主的权威合法性,但是主张对君主的权力予以应有的限制,内阁只对
国会负责而不对君主负责,宪法由内阁与国会“协定”,即“由政府起草,交议院协赞”。

立宪
派认为,内阁与国会是宪政的根本,立宪派是要以国会与内阁来削弱君权,以实现自己参与
国家政权的愿望。

清政府与立宪派为了各自的权力与利益而选择了不同的立宪模式,双方的
矛盾冲突终归是难免的。

“政治体制之争最终化约为权利之争,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始终不能走出这一重阴影而难有作为,这是最可悲哀的。

”②最初的目的不同直接导致在实际的改革
过程中出现更多的问题。

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几乎没有确定期限,在立宪派的尽量争取下才
有了九年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间;还有清政府于1911年5月8日成立的“皇族内阁”,更是让立宪派完全没有栖身之地,同时也让立宪派认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

双方走向分裂也成为了必然,清政府就这样将立宪派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2.清政府与革命派——对立统一
总的来说,清政府的新政和革命派的革命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促成彼此的出现和发
展的。

一方面,革命运动势不可挡的潮流使刚刚镇压过戊戌变法的清政府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到改革的重要性。

1906年,清政府在将新政改革推向政治体制变革谋求预备立宪时,其中一
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希图借立宪来达到消弭革命的目的。

考察政治大臣载泽那个被时人称为“吾国之得由专制而进于立宪”之“枢纽”的密折,就曾宣称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
内乱可弭。

③尽管这一目的并没有达成,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是清政府的重要考虑之一。

另一
方面,清末新政客观上为革命活动创造了条件。

这一论断并不是笔者的主观臆断,“恽毓鼎认为,清王朝是因为派东洋留学生、编练新军、推行立宪等新政改革而灭亡的,‘罪魁祸首,则
在张之洞’。

”④这里不得不提及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托克维尔认为“改革不只是推倒了阻碍大革命的重重障碍,更重要的是向人民表明怎样才能动手进行革命,因而,改革为大革命作了
准备”。

⑤改革充分暴露了旧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同时必须调和好在改革过程中因诸多利益
既得者的利益受损而产生的矛盾,否则只能成为革命的催化剂。

清政府的改革使得清廷内部
各派政治势力的矛盾、满汉贵族之间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矛盾以及清政府与立宪
派之间的矛盾统统暴露出来,且没有加以有效的缓和或者解决,必然会在矛盾激化后因为革
命的撞击而走向灭亡。

3.立宪派与革命派——由分到合
立宪派与革命派同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但是由于其选择的道路不同,导致他们在运
动初期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冲突。

主要表现有:第一,双方价值追求的不同,导致了其选择了
不同的政治方案,即立宪派君主立宪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之争。

双方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保
有皇权。

立宪派坚持以“保皇”为旗帜,革命派则以“排满”为宗旨。

这个死结双方始终无法解开,也就导致了双方对立关系的形成。

第二,由于同属于新兴资产阶级,他们对运动的基本
力量和政治发展空间的争夺十分激烈。

他们互相把对方看作自己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孙中山
宣称立宪派是“专尊满人而抑汉族”的“汉奸”,要“先清内奸而后除异种”⑥;梁启超表示:“我
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

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

⑦这
些极端偏激的言辞,充分反映了两派势力在海外华人与华侨极为有限的政治发展空间中此消
彼长难以相容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决定本是同根生的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关系一个很
关键的因素就是清政府。

随着清末新政的进一步实施,清政府的真正态度也逐渐显露。

预备
立宪曾经一度为清政府拉拢了立宪派,然而清政府并没有满足立宪派的要求,没有给予立宪
派想要得到的政治地位和诸多利益,双方的合作逐渐走向瓦解,最终使得立宪派投身到了革
命的队伍当中。

亨廷顿在《变动中的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到:“每一个未被吸收到政治体系中的社会阶级都具有潜在的革命性。

……挫败一个集团的要求并拒不给它参与政治体系的机会,有可能迫使它变成革命的集团”。

⑧那么,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这一共同政治目标的思想基
础之上,立宪派与革命派最终合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以说,在清政府与革命派势均力
敌的状况下,立宪派的政治倾向便成为了影响时局的关键。

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不仅加速
了清王朝的覆灭,也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159页。

[2]李雅柳:《清末宪政及中国近百年宪政实践对现实之思考》,载《法制与社会》2007
年第7期,第707页。

[3]《奏议·镇国公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宪政初纲》(《东方杂志》临时增刊),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版。

[4]恽毓鼎:《澄斋日记》(稿本),转引自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2页。

[6]《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孙中山全集》第l卷,中华书局,第261页。

[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373页。

[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一版,第39
页。

[9]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1月第一版。

[10]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11]《立宪纪闻·中国立宪之起源》、《刊印宪政初纲缘起》、《宪政初纲》(《东方杂志》临时增刊),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版。

[12]《奏议·镇国公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宪政初纲》(《东方杂志》临时增刊),上海
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版。

[13]郑连根:《跌倒在变革的路上——清末新政的启示》,载于《思想空间》2007年第4期。

[14]李雅柳:《清末宪政及中国近百年宪政实践对现实之思考》,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第707页。

[15]恽毓鼎:《澄斋日记》(稿本),转引自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

[17]《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孙中山全集》第l卷,中华书局。

[18][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一版。

(作者单位:广州市立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