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7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期末试题
及答案(试卷号:1703)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703)
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到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A.逆城市化B.田园城市C.城乡融合D.多功能城市2.农村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从而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
A.传统农村走向城市化道路B.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化C.维持农村农业发展D.农业产业发展3.二战后,德国农村衰落,居住环境和就业环境不理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人不断涌入城市。
为了摆脱这种现象,留住农村青年,德国提出了()理念。
A.新农村运动B.田园城市C.大都市共同体D.城乡等值化4.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农村人口的()得到满足,使他们能够公平、持续地获得充足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享受文明的生活方式,并确保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A.基本生活需要B.农业生产需求C.精神需求D.物质需求5.“二元结构”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特征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了农村落后的原因和症结。
A.约翰·纳什B.威廉·阿瑟·刘易斯C.索尼娅·甘地D.埃比尼泽·霍华德6.近代史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在工业化中处于()地位。
A.对立和统一B.独立和分散C.主导和指令D.从属和工具7.印度的农业,在殖民者的冲击之下,形成了()的农业结构。
A.混合型B.开放型C.合作型D.独立型8.十月革命后,苏联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农业的()道路。
A.共享化B.联产承包C.共产主义D.集体化9.二战把()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传播到乡村,佃农和无地农民更多地产生了对土地权利的诉求。
A.平等B.科学C.民主D.联合10.美国20世纪初的()赋予了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更大的责任,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要求政府保障机会均等,保障人民免于匮乏的自由。
A.进步主义运动B.个人主义运动C.人民民主运动D.民生保障运动11.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的关系开启的。
A.农业与农村B.农民与地主C.城市与农村D.农民与土地12.2016年,中共中央出台(),提出“三权分置”,明确提出“放活经营权”的办法。
A.《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B.<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
C.《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D.《1985-1989农村政策法规文件选》
13.现代农业以()为经营主体。
A.城市资本B.村集体C.新型农民D.农民14.下列不属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是()。
A.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B.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C.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D.提高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结合15.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A.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B.提供农民收入C.提高农业的产业地位D.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16.在20世纪,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土地改革,主要是()的分散化的土地改革。
A.政府干预B.市场干预C.人民主导D.所有者主导17.()合作组织,主要在生产环节的合作,例如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筑合作社等。
A.生产类B.流通类C.信用类D.服务类18.二战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是农业()。
A.机械化B.自动化C.规模化D.现代化19.分工与市场规模的关系是()。
A.相互取决B.相互独立C.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D.市场规模取决于分工20.政府在农业市场上应扮演的角色只能是()。
A.运动员B.裁判员C.观众D.替补二、多选题(答案为一个以上选项,5题,每题4分,共20分)
2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按比例生产的社会再生产,将生产活动分为()。
A.生产资料的生产B.生活资料的生产C.生产要素的生产D.生活要素的生产22.迈因特从组织视角对“二元”结构的分析,使“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更完整,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体现在()。
A.完善金融服务B.扩大现代部门C.改造传统部门D.完善保障体系23.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需要面对的问题有()。
A.土地问题B.自然经济解体与农业参与市场的问题C.社会动乱的隐患D.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增长的矛盾24.现代农业是通过()经营,把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相结合,形成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多功能性产业。
A.规模化B.社会化C.集约化D.产业化25.高度的社会分工,和通过市场的交易相互促进,使得农业(),正是这样,才实现了农业的报酬递增。
A.规模化B.专业化C.机械化D.社会化三、匹配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元结构;
c.农村发展;
胁农村;
E-城乡融合;
F_“中心一外围”理论;
G-绿色革命;
H-农村可持续发展;
I-结构主义;
J-创新。
26.鉴于过度拥挤带给城市社会的巨大灾难,“田园城市”的构想应运而生,其根本目的就是把城市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E),避免重蹈大城市过度膨胀的覆辙。
27.(D)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地域空间概念,它是指城市、领海以外的所有地域,并且包括该地域上的一切存在、关联与活动。
28.(C)是增进农村居民福利的过程,是一项涉及自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变革。
29.(B)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同时存在城市中的富裕社会和农村中的贫穷社会,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30.(J)是现代企业和经济活力之源,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福利增进的基本驱动力。
31.(A)指的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2.(F)认为,各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后并不一定能使该国在贸易中获利,是因为存在着中心经济体和外围经济体的关系。
33.(G)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革新运动,是一种国际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
34.(H)指的是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是农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被生产出来,并在原基础上扩大和持续进行,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35.(I)认为,一个国家,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阻碍了发展的观点。
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的缺陷,市场经济缺乏,农民缺乏经济性与自由性等,阻碍和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