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卷(含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卷(含答
案)(2)
一、选择题
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
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
2.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6.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7.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苏湖熟,天下足”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8.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
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
9.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A.桂陵之战
B.垓下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0.“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
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
“口口口口”应为()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1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B.西晋
C.东晋
D.汉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
A.B.C.D.
13.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里为“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发生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15.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
16.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18.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19.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20.“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
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
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
21.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
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22.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
23.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C.八王之乱相互混战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5.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它们的引入( )
A.消除了民族矛盾B.丰富了汉族生活
C.导致民族关系紧张D.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宗同族,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②可排除;①③④⑤符
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江苏盐城地处中国南方,题干的“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反映出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故A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还未超过北方,排除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A。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解析:C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
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北方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过渡的一个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进入混乱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暂时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D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垓下之战发生在楚汉之争时期,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ABC排除。
故选D。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题干“口口口口”应为《齐民要术》,故B符合题意。
《兰亭集序》是书法和散文,《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绘画,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故D符合题意;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A;涿鹿之战中,炎黄联合大败蚩尤,排除B;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排除C。
故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地理条件较好,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D项是最主要原因;AB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故选择D。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中的“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说明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作汉化措施,ACD选项和孝文帝无关,所以此题选B。
1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故B符合原因;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1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
故选D。
2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A符合题意;BC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故选A。
21.B
解析:B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符合题意;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A不符合题意;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C不符合题意;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C符合题意;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A不符合题意;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B不符合题意;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符合题意;北方自然条件恶劣的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南方政治经济发达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此内容体现了少
数民族生活习惯对汉族的影响,体现了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椅子、方凳等的引入丰富了汉族生活,故B符合题意;AC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