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语文教学不仅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语言工具,并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使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系统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开拓学生视野,重视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一、思维训练必须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是本,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实效的开展思维训练。

俗话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终生”,每个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打破学生思维静止的局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真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从而盘活学生的思维,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拘一格。

从“创”字上下功夫,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久而久之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训练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凭借这种良好的思维解决一系列疑问,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不觉得吃力,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

二以教师设疑和学生主动质疑两种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教师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学生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教师的设疑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呢?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教师的设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当学生对所面对的疑问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问题产生思维结果,因此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尽可能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设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把学生推向积极思考的境地。

让他们有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一定的思维结果,感受到通过思维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愿意去思考。

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思维结果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否定学生产生的思维,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以后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对思考产生兴趣。

2、教师的设疑贵在巧
(1)、设疑的内容要巧。

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还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设疑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

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给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投下块石子,让学生兴趣盎然去讨论思考,让思维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的时机要巧。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思维活动肯定十分活跃,当人的注意不集中时就谈不上什么思维。

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设疑,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

开课设疑,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听,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课中设疑,可使学生不至于注意分散而停止思维活动;课后设疑,不仅能设置悬念,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下克服思维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弊端。

3、教师的设疑应具有针对性、全体性和思考性。

要想很好和地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针对性。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熟悉教材、大纲),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疑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不同侧面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避免平均用力带来的弊病。

教师的设疑要有全体性和思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应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人”(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能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均有思维训练,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好恶,设疑中针对优生,而忽视其他同学的思维发展,这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思维”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真分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实际,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时刻地、尽可能性和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

同时,老师的设颖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应思考,值得思考。

坚决杜绝那些无思考价值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疑问,这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
相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的自主质疑
与教师设疑相比,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质疑更重要,更能训练学生思维,学生质疑的质量,直接反应学生思维的质量,质疑即提问。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是学生认真思考所结的思维成果。

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

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营造氛围,消除顾虑,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各其他学习形式相比,提问的“透明度”最高,学生最容易产生思想顾虑,不想甚至不敢提问,此时学生不会去积极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催化剂,教师应努力为学生酿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问见解,不管是离奇古怪的,还是幼稚可笑的,以及不合时宜的,都应悉心的爱护,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心灵中哪怕是一点点质疑的火花。

每位老师应怀有一种宽容和期待之心,引导学生树立“问无错”的观点,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鼓励再想;不同意见的激励争辩;不明白的允许提问;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

学生的自信、自强就会在这种良好的扭转中建立起来,为学生大胆的质疑准备足够的动力。

同时,教师还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多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课本、权威质疑。

只有多疑,才能提问;只有不怕疑,才敢提问。

2、认真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通过学习学生提问,训练学生思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当学生的提问意识被激发后,其思维活动也随之被激活。

(1)、引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学生不仅要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

问是学生在学习中前进的不竭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许不经意的一问,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科学创造。

(2)、热情鼓励,正确对待,让学生大胆提问。

人本质的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

一个人只要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往往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渴望和信心。

教师理应正确对待,恰当处理学生的疑问。

学生初次尝试提问时,由于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各异,提出的问题层次也将不同,有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教师应用“赏识”和目光去发现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给予积极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教给学生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学生怎样在学习中产生疑问,这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拔。

(1)、用教师的提问感染学生。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打上教师的烙印,要让学生的提问精彩,教师首先必须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启迪,这样学生在提问时,就会精心思考,认真对待,力求让自己的提问深刻,有价值,不致于步入肤浅的深渊。

(2)、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疑问是发现之母,有了思考,才有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有思
考,才会有发现。

但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

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提高提问技能。

首先,应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如紧扣题眼质疑,抓中心句质疑,抓过渡段质疑,抓住特征质疑,抓细节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等。

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方法,如比较质疑,综合质疑,独立质疑,集体质疑等。

(3)、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提问欲望和提问技巧之后,教师要为其创设提问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宜于学生产生疑问的教学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思维训练作为核心。

其中,可采取的方法很多,却都是异途同归,目的都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只有进行了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