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隋唐的制度革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以下是唐朝时连续两年的纳税户数和中 、 央赋税收入表, 央赋税收入表,对此表解析最为正确的是
年份 唐代宗 大历十四年 (779年) 年 唐德宗 建中元年 (780年) 年 纳税户 中央赋税收入 1200万贯 万贯 包括盐利) (包括盐利) 1350万贯 万贯 不包括盐利) (不包括盐利)
120万 万
选拔方式或原则
血缘; 血缘;世袭 军功大小 德、才 门第世家
科举制
才、学
三、赋役制度变革: 赋役制度变革: (一)租庸调制 1、创立: 北魏 —租调制 创立: 2、发展: 发展: ⑴隋 ⑵唐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均田制
出现“ 出现“庸”,受年龄限制 。 租——纳谷 ——纳谷 ——布 调——布、绢 ——不服徭役 可用布、 不服徭役, 庸——不服徭役,可用布、绢代替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 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B .察举制的完善 D .科举制度的推行
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 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 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 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力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力不断加强。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唐袭隋规
一、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 三省六部制 (中央机构) 原官制丞相专权,效率低。 原官制丞相专权,效率低。 背景: 1、背景: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的大一统 2、发展: 隋文帝建—唐太宗完善—后世沿用 发展: 隋文帝建—唐太宗完善— 内容: 3、内容: 课本 P67 特点: 特点: 职权: 4、职权: ①相权三分 作用: 5、作用: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分工合作,效率高; ①分工合作,效率高; 削相权,强皇权; ②削相权,强皇权; 利于国家统一、 ③ 利于国家统一、发展
二、科举制——(选官制度) 科:考试科目; 科举制——(选官制度) —— 考试科目; 含义: 1、含义: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举:选拔人才 2、原因: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加强统治 原因: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 3、发展
创立:隋文帝 创立: 形成: 形成:隋炀帝 完善: 完善: 武则天—增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武则天—增人数, 唐朝 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后为定制 高官主考,提高地位, 唐太宗—增科目
310万户 万户
A. 由于人口大幅度增长,国家赋税增加 由于人口大幅度增长, B.地方官吏任意增加赋税,盘剥劳动人民 地方官吏任意增加赋税, 地方官吏任意增加赋税 C.封建政府腐败,虽人口大幅度增长,但赋 封建政府腐败,虽人口大幅度增长, 封建政府腐败 税收入有限 D.由于扩大税源,中央赋税收入明显增加 由于扩大税源, 由于扩大税源
(不受年龄限制) 不受年龄限制)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3、意义: 意义:
北周、 北周、隋唐的赋役制度
朝 代 租 调 役 30 天 30 20 20 天 可纳绢或 布代役 (无年龄 限制) 限制) 庸
匹 丈)、绵 两 北 粟五石 绢1匹(4丈)、绵8两 或布1匹 周 或布 匹、麻10斤 斤 绢1匹、绵3两或布一端 匹 两或布一端 一说6丈 一说1丈 隋 粟三石 (一说 丈,一说 丈6 )、麻 斤 尺)、麻3斤。 朝 两或布2丈 绢2丈、绵3两或布 丈 丈 两或布 尺 斤 唐 粟二石 4尺、麻2斤 朝
选《礼记》或《左传 作诗、赋、 礼记》 作诗、 之一及《尔雅》 文各一篇 进 》之一及《尔雅》 士 每经贴十条
1、以上材料bu说明唐代科举 、以上材料 说明唐代科举 A.实行分科考试 实行分科考试 B.侧重对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侧重对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C.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2、为什么进士科“得人亦最为盛焉”? 、为什么进士科“得人亦最为盛焉”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 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 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 利于选拔人才。 利于选拔人才。
思考题: 思考题:
自西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实行的选官制度 自西汉到隋唐时期 中央实行的选官制度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汉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汉、唐选官制度有 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朝代 先秦 战国(秦 战国 秦) 西汉 魏晋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北宋发展 明朝僵化 清朝废除
①税制统一,保证税收 税制统一, 积极: 改变人丁为主的标准, 积极: ②改变人丁为主的标准,对农民控制放松 地主要交税,税源扩大,农民负担减轻。 ③地主要交税,税源扩大,农民负担减轻。 消极:土地兼并; 消极:土地兼并;增派苛捐杂税
两税法与租庸调制, 两税法与租庸调制, 最大特点是什么? 最大特点是什么?
中拟,门审, 中拟,门审,尚行
唐三彩文官甬
练习:唐太宗时期, 练习: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 及众多机构, 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程序是 A.尚书省 尚书省 B.中书省 中书省 C.门下省 门下省 D.尚书省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门下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工部 户部 吏部
四、府兵制和募兵制
1、府兵制 、 创立: 创立:西魏 发展: 发展:隋文帝 武则天时衰落 开元年崩溃。 开元年崩溃。
特点:兵农合一,均田制结合, 特点:兵农合一,均田制结合,实行兵将分离 评价:利于国家统一, 评价:利于国家统一,但农民负担重 崩溃:均田制的破坏(根本原因) 崩溃:均田制的破坏(根本原因) 2、募兵制 、 1、职业兵, 兵将易形成隶属关系。 职业兵, 兵将易形成隶属关系。 评价:增强军事, 2、评价:增强军事,但易出现割据
1、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 、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 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 .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 . 2、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 、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 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任命一人当宰相, B.三省分权 相互牵制 .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
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作为纳税标准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对农 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对农 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 兵役制度: 兵役制度: 三公九卿制 乡举里选制 人丁为主 普及兵役制 三省六部制 科举考试制 田亩、 田亩、资产为主 自由兵役制
中央机构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 政务) 审核政令) (起草政令) 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起草政令)
地方
州(郡)县
《朱子语类》云: 朱子语类》 唐制: “唐制:每事先经由 中书省, 中书省,中书做定将 得旨,再下中书, 上,得旨,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 中书以付门下。或有 未当, 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 若可行, ……若可行,门下又 下尚书省, 下尚书省,尚书但主 书奉行而已。 书奉行而已。”
4、评价: 评价: ①打击了门阀制度; 打击了门阀制度; 扩大官吏来源,使庶族上升; ②扩大官吏来源,使庶族上升; 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④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 ⑤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
⑴积极: 积极:
⑵消极: 消极: ①忽视实际性学问,不利于科技发展。 忽视实际性学问,不利于科技发展。 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②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的有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老明经, 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 ③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 太宗皇帝真长策, 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A、①② B、③④ 、 、 C、①④ 、 D、①③ 、
年满五十, 年满五十, 免役收庸
原则: 原则:轻徭薄赋
三、赋役制度变革: 赋役制度变革: (二)两税法——780,唐德宗,杨炎 两税法 ,唐德宗, 1.原因: .原因: 2、内容: 课本 、内容: 课本P69 3、目的: 、目的: 征收标准:资产、 ①征收标准:资产、田亩 时间:固定在夏、 4、特点: ②时间:固定在夏、秋 、特点: 地租形式: ③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 5、评价: 、评价: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 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初试 选《礼记》或《左传 礼记》 之一及《孝经》 明 》之一及《孝经》 经 《论语》《尔雅》, 论语》《尔雅》 》《尔雅 每经贴十条 二试 口答诸经 大义十条 三试 答时务 第三道 作时务 第五道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
区别 士兵性质 器粮来源 兵将关系 府兵制 兵农合一 士兵自备 兵将分离 农民负担沉重 加强集权 募兵制 职业士兵 国家供给 隶属关系 农民负担减轻 军阀割据
影响
隋唐制度与隋唐兴衰的关系: 隋唐制度与隋唐兴衰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府兵制 前期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科举制 后期 募兵制 均田制破坏 两税法 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 朋党之争 藩镇割据 衰落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负担沉重 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繁荣
பைடு நூலகம்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 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 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 改用斜封,所书“ 字也不敢用朱笔, 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 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国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真正民主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