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练习:第2部分 1 专题一 3 5 高考命题点五 文言文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命题点五文言文断句
明确断句思路,掌握文言文断句基本方法技巧
正确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考查,主要有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断句题。
浙江卷一般采用第二种形式。
主观题相对难一些,但无论是哪种题型,其解题的思路及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
一、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技巧
1.弄通文意,定句读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划8处)(3分)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
可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结合重要文言实词“爱”“适”“侔”“急”“缓”“待”“击”“定”等在语句中的意思,逐一划分层次,分解出若干个句子。
答案: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
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
曹军各将领想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
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
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
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
”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2.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
[例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3分)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解析:这是一段人物对话,“曰”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理清谁说,说什么,即可准确断出这段文字的停顿之处。
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
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
3.找虚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与“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可据此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是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
[例3]用“/”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波浪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
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
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
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
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
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4.抓动词,定句读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
[例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3分)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注]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选自《孝经》) 【注】刑:通“型”,做榜样。
解析:这段文字阐述了天子应该怎样遵行孝德,可以从动词入手,找准搭配,体会句意,进而断句。
答案: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孔子说:“能够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为天下百姓做榜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5.找名代,定句读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在现代外交用语中还在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3分)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解析:短文中“扁鹊”(包括“医扁鹊”)、“武王”(包括“秦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
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
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
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
6.据修辞,定句读
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例6]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分)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解析:(1)句中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是“臣”,(2)句中类似的词语是“子罕”和“玉人”,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
答案:(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于是)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2)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进献的。
”
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7]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选自《大学》) 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注意关键点“欲”“先”。
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7.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
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8]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的画波浪线处断句。
(3分)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解析:文段中有固定句式“无以……者”,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然后根据主语、对话关系和句首句末语气词进行断句即可。
答案: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
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
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
”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
”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注意: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示例](2015·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
皆隳矣
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要想正确断句,先要把相关语句通读几遍,力求对语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批判了那些在位但不作为的为官者。
第二步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解题时,在通读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以上所讲方法技巧,有针对性地分析。
要抓住三点:一是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在前边停顿,作宾语时在后边停顿。
二是谓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一般情况下,出现谓语就是一次停顿。
三是特殊结构,如介宾结构后置,后边必须停顿。
本题中,“若曰”处,一般来讲,“曰”的后面如果是说话人要说的话,“曰”后一定要停顿;但从这句话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这个“曰”加上前面的“若”是一种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认为……”,所以“曰”后不能停顿。
“何预我事”不能断开,意思是“与我有何相干”。
“自苦奚为”中“为”的意思是“做”,整句话可译为“自找苦吃做什么”,中间不能断开,若断开,则后面的“一萌则庶务皆隳矣”无法理解。
第三步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一要检查语意是否通畅,二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答案】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
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
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
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
如果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做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
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
利用语法知识给标志不明显的语段断句
断句是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题型,以前句子多有一些“指路碑”式的标志,比如有一些语末助词,如“也”“矣”“焉”“耳”“乎”“耶”“欤”“邪”等;还有一些语首助词,
如“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有时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断句了,可近年的文言断句题中却有意减少了这些明显标志式的词语。
没有明显标志词语的句子如何进行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谓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动(形)(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动(形)+名(代)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即时小练]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3分)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选自《世说新语》)
解析: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答案: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南岸的时候,关中地区人心震动。
魏明帝非常害怕晋宣王(司马懿)出战,于是派遣辛毗去担任军司马。
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3分)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注] 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不下带:带,腰带。
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
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解析:找出对称性句子,即两组“……者……也”;再看“曰”“也”“焉”等断句标志;其余略加翻译即可断开。
答案: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说:“言辞浅近而含义深远,是善言;操守简约而利益广博,是善道。
君子的言论,浅近平常而包含大道;君子的操守,修养自身而惠及天下。
很多人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耕地而去耕耘别人的耕地,要求别人的重而要求自己的轻。
”
2.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句。
(3分)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节选自《初潭集》) 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对称句式和顶真修辞断开几处,余下再仔细翻译、推断。
答案: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