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
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研究
董国英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 研究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VEF、FMD、hs-CRP、LDL-C、HDL-C、TG、TC等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后,两组HDL-C、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FMD、hs-CRP、LDL-C、TG、TC等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阿托伐他汀相比,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即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但两者对心功能改善方面效果相当。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近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104.02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临床上发生早发冠心病的患者不断增多,若其治疗不及时,则极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猝死,所以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存在严重威胁[1-2]。
而在治疗该病症,采用他汀类药物可达显著疗效,其作用在于改善炎症、调节内皮功能,降血脂等[3]。
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即对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做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8.3±2.6)岁;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7.3±2.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19990258,北京嘉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对照组,用法用量,口服,20 mg/次,2次/d,持续治疗6个月。
采用瑞舒伐他汀(国药准字H20143338,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观察组,用法用量:口服10 mg/次,2次/d,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LVEF(左室射血分数)、FMD(右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hs-CRP(超敏C反应蛋白)、LDL-C、H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等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LVEF、FMD、hs-CRP、LDL-C、HDL-C、TG、TC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HDL-C、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FMD、hs-CRP、LDL-C、TG、TC等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表2。
表1 两组血脂指标对比(±s,mmol/L)组别时间LDL-C HDL-C TG TC
观察组(n=25)治疗前 3.9±0.8 1.3±0.2 5.8±0.9 2.5±0.7
治疗后 1.5±0.3* 1.8±0.9 3.1±0.2* 1.5±0.2*对照组(n=25)治疗前 3.9±0.7 1.3±0.3 5.7±0.9 2.5±0.8
治疗后 1.8±0.6 1.8±0.8 3.8±0.5 1.7±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两组LVEF、FMD、hs-CRP等指标对比(x±s)
组别时间LVEF(%)hs-CRP(mg/L)FMD(%)观察组(n=25)治疗前50.2±2.214.8±2.4 6.3±2.2
治疗后49.7±2.1 1.8±0.5*8.5±4.7*对照组(n=25)治疗前50.3±2.314.7±2.5 6.2±2.3
治疗后50.3±2.1 3.2±1.27.8±3.1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55岁男性、≤65岁女性发生的冠心病,即称之为早发冠心病,该病症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生命健康存在严重威胁。
而在治疗此类患者时,他汀类的药物应用十分广泛,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4]。
前者属于强效调脂药物,其可对细胞膜及细胞核内直接产生作用,起效快,且充分发挥出作用,因而可改善缺氧、缺血状态,进而改善微循环。
而后者作为一种他汀类药物,其作用在于疏通梗阻的心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心肌灌注,进而发挥抗血栓的效果。
同时其可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其增强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因而可积极防治心血管事件[5]。
本文的研究中,治疗后,两组HDL-C、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FMD、hs-CRP、LDL-C、TG、TC等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下转第106页)
nSSD、Tei指数、LVEDD、LVPWT、IVST、LVMI指标分别为(144.02±6.63)mmHg、(83.84±4.87)mmHg、(18.90±2.42)m m H g、(13.09±1.73)m m H g、(17.96±2.30)m m H g、(15.99±2.20)m m H g、(0.61±0.08)、(57.68±4.30)m m、(11.47±0.38)m m、(11.16±0.39)m m、(161.32±6.42)g/m2。
Ⅱ组患者24 hSSD、dSSD、nSSD、Tei指数、LVEDD、LVPWT、IVST、LVMI均高于Ⅰ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4、4.010、4.028、6.666、4.337、14.371、4.063、4.025,P<0.05);Ⅲ组患者
24 hSSD、dSSD、nSSD、Tei指数、LVEDD、LVPWT、
I V S T、LV M I均高于Ⅰ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3、8.358、8.421、9.945、8.430、18.128、7.825、14.786,P<0.05);Ⅲ组患者24 hSSD、dSSD、nSSD、Tei指数、LVEDD、LVPWT、IVST、LVMI均高于Ⅰ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均高于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0、4.090、4.008、4.024、4.016、4.771、4.324、10.788,P<0.05)。
3讨论
在临床中高血压是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多发老年人,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高血压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显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伴有Hcy升高的症状[3]。
有研究学者称,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中HHcy具有促进的作用,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Ⅱ组、Ⅲ组患者24hSSD、dSSD、nSSD、Tei指数、LVEDD、LVPWT、IVST、LVMI均高于Ⅰ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24hSSD、dSSD、nSSD、Tei指数、LVEDD、LVPWT、IVST、LVMI均高于Ⅰ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均高于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Hcy水平的提升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也就提高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机率。
Hcy是蛋氨酸在脱甲基代谢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发生机制有以下几点:①HHcy经氧化应激反应可产生自由基,减少内皮源性NO、内皮素等舒张血管的物质合成,血管发生硬化后增高血压;②在局部与系统性的炎症反应中炎症因子也直接参与进来,对动脉血管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进而增加动脉硬化症状,进而增加血压。
另外HCY的升高对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也起到刺激的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BPV(血压变异性)指在一定时间内血压发生波动的程度,通常利用24 h 血压的标准差代表。
BPV的大小与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BPV越大那么靶器官受损程度也就越严重。
有研究显示,更宽范围BPV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越高[5]。
Tei指数又称心肌做功指数,具有简便易行,不受血压、心律、心脏几何形态等影响的优势,LVMI是诊断左室肥厚的指标,而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最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HCY血症可引起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及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心肌纤维化,左室肥厚。
总而言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有着直接的关系,伴随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提高也就增加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生几率,因此在高血压治疗的过程中也应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艳,唐学文,唐明山,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老
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内皮素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1):1764-1767.
[2] 张铁梅,樊昕,徐秀英,等.血Hc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原发性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动脉硬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445-446,448.
[3] 李泽浦,唐丽萍,徐兵,等.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患
者血栓前状态的特点及其对远期血栓事件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4):297-303.
[4] 王枚,梁新生,张玲,等.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老
年患者骨密度、血清骨钙素水平的变化[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8,23(4):297-300.
[5] 商鲁翔,杨波,王月,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腹型肥胖对
高血压发病的交互作用[J].山东医药,2016,56(33):11-13.
本文编辑:刘欣悦
(P<0.05)。
因此可以看出,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积极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与阿托伐他汀相比,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即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但两者对心功能改善方面效果相当。
参考文献
[1] 李军朋.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
肌梗死的近远期疗效对比[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4):1652-1655.
[2] 赵文艺,胡中耀,等.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早发冠
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近期疗效[J].中国现代医
生,2015,53(26):99-102.
[3] 范智波,周德均.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对比[J].华西医学,2015,30(06):1060-1062.
[4] 陈翀昊,王广燕,苏衡.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
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02):126-128.
[5] 石蕊,姜铁民,赵季红,等.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
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19-2622.
本文编辑:刘欣悦
(上接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