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汉语词语活用的信息超量性特征-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汉语词语活用的信息超量性特征-2019年精选文档
论古汉语词语活用的信息超量性特征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表现尤为突出,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语言现象。
它是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解决上古词语贫乏且使语言简洁生动的一种手段。
”[1]“对于词类活用,仅从语法角度认识它的组合配置规律是片面的、肤浅的,只有从修辞方面进一步研究古人为什么‘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功能’,才能全面地、实质性地把握其意义。
”[2]一般来说,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通常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的词类活用四种类型。
本文中“超量性”是指词语或句子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大。
本文拟从感情色彩的跳跃性、语义呈现角度的多样性以及行文的简洁性三方面来探讨古汉语词语活用的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形成。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
古汉语词语活用后改变的不仅仅是词性,伴随词性变化的往往还有词语感情色彩的跳跃。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活用前为褒义词而活用后变为中性词。
如《典论?论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又如《论语?泰伯》:“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
”例中“备”、“笃”本意为“完备”、“纯厚”。
在句中都活用为动词,意义分别为“全部精通”、“使……纯厚”。
2、活用前为贬义词而活用后为中性词。
如《史记?游侠列传》:“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
”又如《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例中
“丑”、“殆”本意为“丑恶”、“懒惰”。
在句中都活用为动词,意义分别为“以……为丑”、“对……懈怠”。
3、活用前为中性词而活用后为褒义词。
如《论语?颜渊》:“父父,子子。
”又如《国语?周语中》:“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父”、“君”本意义分别为“父亲”、“君主”。
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义分别为“行父道”、“行君道”。
4、活用前为中性词而活用后为贬义词。
如《史记?南越列传》:“……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征天
下。
”“虎”本意为“老虎”。
在句中活用作状语“像老虎一样地”。
又如《中山狼传》:“……性贪而狠,党豺为虐。
”“党”本意为“同伙”。
在句中活用作动词,意为“结党”。
可见词语感情色彩的跳跃导致了导致了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形成。
古汉语在词语活用之前,语义的呈现角度通常是单一的。
在活用之后,语义呈现角度往往朝多样化的趋势发展。
1、语义呈现角度由单一性向双向性发展。
如《史记?匈奴列传》:“十余年蒙恬死,……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义为“分界”。
再如《孙子?记》:“兵者,诡道也。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骄”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义为“使……骄”。
因为理解活用后的语义必须要建立在理解活用前语义的基础之上,所以“界”所呈现的信息由活用前的名词性的含义转变为活用后的以动词性含义为主,以名词性含义为辅;“骄”所呈现的信息由活用前的形容词性的含义转变为活用
后的以动词性含义为主,且以形容词性含义为辅。
这样就导致了活用后语义呈现角度的双向性,由此也导致了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形成。
2、语义呈现角度由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化。
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例。
如《墨子?贵义》:“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
”例中“北”活用作状语后意义为“往北方”活用后的语义不仅包含了活用前的语义,也体现了相应的动作状态,更体现了一种意象中的动感。
又如《战国策?魏策三》:“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
”“蚕”活用作状语后意为“像蚕吃桑叶那样……”。
活用后的语义在体现蚕吃桑叶的状态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听觉和视觉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
显然,活用后语义呈现角度的多样性在给我们的思维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与之相匹配的语义信息。
可见,语义呈现角度的多样性是形成词语活用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
古汉语行文的简洁性也导致了词类活用信息超量性的形成。
这种简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音节的紧缩性。
“古汉语中,通常用极少的音节表达较多的思想内容,从而造成语言表达的简洁。
”[3]如《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匐。
”“蛇”意为“像蛇一样”。
句
中状语只用一个音节就就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需要用两个甚至是两个音节以上才能表达出的内容。
又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肘”意为“用胳膊撞击”。
句中用如动词的音节为一个,但所表达的动词性的意义要复杂得多。
2、句式的凝练性。
“古汉语的一些特殊句式,能够
做到简洁,……在表达时有意隐去了一些内容。
”[4]在此仅以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为例。
如《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慰。
”又如《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忿”和“尊”的真实含义隐含于句式的背后。
使动用法的凝练性突出了某种行为或动作的结果。
又如《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再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大”、“鱼肉”的真实含义都隐含于句式的背后,而意动用法的凝练性则突出了心理的感觉和认同。
由此可见音节的紧缩性和句式的凝练性也是形成信息超量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