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2-增分测评卷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
名
班 ○ 装 线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等距取样法精确调查大草原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调查银杏和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所选用的样方面积相同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为使调查结果更准确,选取的样方数量越多越好
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湖泊中所有的草鱼是一个种群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某研究小组对湖泊周边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397只褐家鼠。
已知标记物不影响褐家鼠的生存和活动,但褐家鼠有记忆,再次被捕的概率会降低。
监测到第一次标记的褐家鼠有97只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该段时间内有褐家鼠出生,故种群总数量稳定。
第二次捕获了425只褐家鼠,其中带标记的褐家鼠有85只。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 200只
B.调查期间,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当
C.调查期间,褐家鼠种群密度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D.按照上述数据计算得出的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4.如图为种群相关知识的概念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就会增大
B.不同种群⑤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C.⑥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
D.⑦方法两次捕捉时间不宜间隔过短,⑧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5.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地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假设性别比例=1∶1)。
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数据无法预测甲地和乙地的人口增长率变化
B.若乙地的平均寿命增大,出生率不变,则乙地的人口将会增加
C.设甲地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X,人口基数为a,则n 年后的人口总数为aX n
D.若研究甲地和乙地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6.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和迁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封 ○ 装 ○ 密 ○ 封 订 ○ 线
封 线 要 题
A.乙种群在t 2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2
B.在t 3时刻,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等于甲种群
C.t 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可能相同
D.乙种群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时可能对应不同的种群数量
7.小球藻是单细胞绿色藻类,大约10 h 分裂一次,其死亡个体叶绿素a 含量降低。
研究人员吸取小球藻培养液,统计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第2天时小球藻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第4天后小球藻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足
C.第5天小球藻种群红光吸收量大于第3天
D.小球藻种群数量在第6天达到环境容纳量
8.蝗虫繁殖能力强,在干旱期容易爆发蝗灾,同时释放大量苯乙腈等化合物,降低天敌捕食蝗虫的意愿,还可以通过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促使蝗虫从散居状态转变为群居状态。
某地采取措施治理蝗虫病害,并获得图中前后蝗虫种群数量的数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在蝗虫数量达到a 点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B.图中c 点对应数量为该种群的K 值,K 值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可根据4VA 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
D.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9.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地变化,如图表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a 、b 、c 代表不同的种群数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横坐标为时间,则从开始到d 的这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呈“S ”形增长
B.若该种群的数量为a,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ab 段,则该种群的数量会减少
C.若该种群的数量为b,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如bc 段,则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
D.除了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10.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培养瓶中培养某种浮游植物,其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班级 装 ○ 线 A.为保证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培养环境中光照、温度等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一段时间内,每周更换培养液组的该种浮游植物数量可能会呈“J ”形增长
C.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35天达到K 值,之后该浮游植物种群数量会维持在K 值附近
D.两组中该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受是否每周更换培养液、生长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1.鼢鼠是一种啮齿动物,喜啃食草根、灌木根茎,严重危害林牧业发展。
鼢鼠每年春季进入繁
殖期,秋季会有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
科学家对某山区的鼢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鼢鼠种群 平均体重(g) 231.5 180.6 263.2 221.5 206.6 196.9 265.8 217.5
鼢鼠种群 密度(只/hm 2
)
37 38 45 32 26 22 15 20
A.秋季鼢鼠平均体重低于春季,可能与新生个体的出现有关
B.2020年春季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与迁入率增加有关
C.调查结果显示,该时间段内鼢鼠的种群数量呈“S ”形增长
D.4年间鼢鼠种群密度下降可能与植被破坏、食物短缺有关
12.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培养液稀释10倍后,取1 mL 培养液加入1 mL 台盼蓝染液染色,之后用一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计数室体积为0.1 mm 3)的计数板计数,显微镜下可能观察到的细胞分散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原因有葡萄糖含量有限和试管内空间有限等
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中c 所示现象,可能是由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
C.本实验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组,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D.若4个中方格中无色酵母菌共有55个,则1 mL 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约有2.2×107个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3.我国古书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就是说大旱之后通常会有蝗灾肆虐。
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蝗虫数量大大增加;而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个体间出现流行性疾病,另外,青蛙的数量增加也会使发生蝗灾的
可能性大大降低。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裸露的荒地有利于蝗虫产卵和孵化,使其出生率增大
B.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是影响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C.发生蝗灾时蝗虫的环境容纳量和种群数量均会增大
D.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14.如图是某国不同年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及男女比例以及城乡人口比例的相关数据。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1982年至2020年,该国人口呈现衰退型
B.据图分析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人口出生率较低
装 ○ 订 ○ 线 内 C.2000年~2020年城镇人口大幅上升主要是乡村人口转移至城镇所致 D.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是造成年平均增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5.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种群数量在0~600的范围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乙种群数量小于M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能正常延续
C.K 点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是稳定型
D.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
16.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
17.(14分)科研人员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该区域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溪流的两侧。
(1)研究人员选取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小溪流,设置了面积为10 m×10 m 的20个样方,记录数据如表:
样带
黑桫椤个体数 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A 7 17 5 10 6 16 7 4 15 6 9.3 B
19
6
10
14
8
11
5
8
5
4
9.0 ①能直接决定植物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是 。
②研究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 原则,因此上表中的样带A 和样带B 应分别位于 ,样方位置的选取应采用 (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
③据表中数据可估算出黑桫椤的种群密度为 。
(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植株高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如图所示。
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数量特征中的 ,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 。
○
装 ○ 订 ○ 答 题 18.(11分)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DE 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 。
(2)图甲中BC 段对应图乙中的年龄结构类型 。
农林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有效控制某种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其年龄结构为图乙中所示的类型 。
(3)若图甲表示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为防止过多的鼠对农田造成伤害,最好在 (填“b ”“c ”或“d ”)时刻前进行防治。
研究人员采用了药物抗孕等多种措施进行农田鼠的防治,药物抗孕是通过降低种群的 控制鼠的种群数量。
影响鼠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下列因素中,属于鼠种群数量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A.温度 B.鼠疫 C.谷物 D.天敌
(4)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蛇发挥明显作用的时间段是 。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的α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 (填“数学”“物理”或“概念”)模型。
19.(10分)近年来,草原鼠害日益严重,不仅引发了草原的沙漠化,还威胁着草原生态和我国畜
牧业的健康发展。
草原上栖息着50多种鼠类,对草原形成大面积危害的鼠类主要是布氏田鼠、草原鼢鼠等。
研究人员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对该草原鼠种群进行了调查。
图1为种群
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在调查该草原某种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c 表示 ,a 表示 。
(2)研究人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布氏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
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大,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3)调查草原鼢鼠等地下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土丘系数法:根据草原鼢鼠等地下鼠具有推土丘的习性,选取代表性样方,统计样方内土丘数,按土丘挖开洞道,把鼠捕尽,捕鼠总数与土丘数之比为土丘系数。
求出土丘系数后,即可进行大面积调查该区域的土丘数,估算鼠密度。
①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 。
②研究人员用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捕鼠总数为M,每个样方内平均土丘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该区域内土丘密度为Q,则计算该草原鼢鼠的种群密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
(4)分析图2,前4年该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第8~16年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为 。
(5)为应对严重的草原鼠害,结合图1的概念图,该地采取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的措施,该措施能够控制鼠类种群密度的原理是 。
20.(11分)Ⅰ.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情况(“J ”形、Ⅰ、Ⅱ、Ⅲ),其中b 点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a~b段的相对稳定状态,表明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了。
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若图中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填“K1”或“K2”),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致使蝗虫患病)的生长,若b点发生的变化为干旱,则b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最可能为(填“Ⅰ”“Ⅱ”或“Ⅲ”)。
Ⅱ.图2表示某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3表示该种群一段时间后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3)根据图2给出的信息,该种群在图2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形。
若一段时间后,图2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该生物种群数量对应图3上的时间点为。
(4)下列关于图3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B.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C.从t1到t2,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D.若曲线代表某害虫种群,防治害虫应在t1前进行
E.t1~t2,该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
21.(14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
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将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②。
③。
(2)在培养后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
为。
(3)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
0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0.80.6
25 1.2 5.2 5.6 4.6 2.9 1.00.60.2
30 1.2 4.9 5.5 4.8 2.2 1.30.70.5
35 1.2 1.5 1.8 2.0 2.2 1.30.80.6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法。
②图中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原因是。
③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的时间将(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
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答案与解析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1.C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是估算,并不能精确调查,A错误。
银杏(乔木)植株比较大,蒲公英(草本植物)植株小,调查银杏的种群密度所选用的样方面积较蒲公英的大,B错误。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C正确。
选取的样方数量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但样方数量过多时工作量较大,样方数量适当即可,D错误。
2.C一个湖泊是一定区域,其中所有的草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一个种群,A正确。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B正确。
年龄结构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错误。
3.A
第一次标记的褐家鼠有97只在重捕前死亡,但该段时间内有褐家鼠出生,故种群总数量稳定
↓
褐家鼠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当,种群密度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相当于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有397-97=300(只),B、C正确
↓
种群数量=300(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425(第二次捕获个体数)÷85(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标记数)=1500(只),A错误
↓
褐家鼠有记忆,再次被捕的概率会降低(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标记数偏小)
↓
计算出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大,即该地区1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小于1500只,D 正确
4.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大小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仅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错误。
⑤年龄结构的类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B正确。
⑥为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大小,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如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C正确。
⑦为标记重捕法,两次捕捉时间不宜间隔过短,要保证被标记的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⑧为样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蚜虫、昆虫的卵、跳蝻等,D正确。
5.C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图中并没有体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所以无法预测这两地的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A正确。
若乙地平均寿命增大,死亡率就会下降,出生率不变,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变大,则乙地人口将会增加,B正确。
平均年增长率X=λ-1,λ=X+1,n年后的人口总数为a(X+1)n,C错误。
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对人口变化的研究,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D正确。
6.B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A正确;图示为甲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3时无法比较甲、乙种群增长速率的大小,B错误;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都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在增多,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在“S”形曲线中,K/2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K/2两侧,种群数量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7.D从图中可看出,小球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第2天小球藻种群数量大约是K/2,此时小球藻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
第4天后小球藻种群数量下降,主要是因为空间、资源有限,如营养不足,B正确。
第5天小球藻种群数量比第3天多,红光吸收量大于第3天,C正确。
小球藻种群数量约在第4天达到基本稳定,即在第4天达到环境容纳量,D错误。
8.D由图可知,a点种群数量约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a之前接种病毒进行防治,且越早越好,A错误;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c点对应数量没有长期维持,B错误;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状态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状态,则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但据题无法判断是否能改变性别比例,C错误;水分、气温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9.A
图示分析结论
若横坐标为时间ab、cd段: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减少
从开始到d的这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
数量并不呈“S”形增长,A错误
若种群的
数量为a
ab段:出生率<死亡率该种群的数量会减少,B正确若种群的
数量为b
bc段:出生率>死亡率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C正确
10.C浮游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更换培养液,因变量是种群数量变化,为保证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培养环境中光照、温度等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A正确。
一段时间内(空间充足),每周更换培养液组(资源充足)的该种浮游植物数量可能会呈“J”形增长,B正确。
未更换培养液组在第35天达到K值,之后由于资源消耗、代谢产物积累等,该浮游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C错误。
11.C由“鼢鼠每年春季进入繁殖期,秋季会有大量新生个体加入种群”可知,秋季大量新生个体出现,鼢鼠种群数量增加,幼鼠体重轻,降低了种群平均体重,A正确。
呈“S”形增长的种群的种群数量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增加,在接近环境容纳量时趋于稳定,而鼢鼠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有所上升,但随后又逐渐下降,不符合“S”形增长,C错误。
12.D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中c所示现象(细胞重叠),说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B正确。
本实验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组,可用台盼蓝染液排除死亡的酵母菌,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C正确。
培养液稀释10倍后取1 mL培养液加入1 mL台盼蓝染液,相当于培养液稀释了(10×2)倍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共有55个
} 1mL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约有55÷4÷25×400×10×1000×(10×2)=4.4×107(个),D错误13.ABD密度制约因素即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疾病等,B正确。
发生蝗灾时,由于环境条件有利于蝗虫产卵和孵化,蝗虫数量迅速增加,导致食物紧缺,环境容纳量不会增加,C错误。
14.ABD从1982年至2020年,该国人口呈上升趋势,属于增长型,A错误。
年平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与2010年相比,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57到0.53),可能是由于出生率下降,也可能是由于死亡率上升,B错误。
分析题图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变化可知,2000年~2020年城镇人口大幅上升主要是乡村人口转移至城镇所致,C正确。
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不是造
成年平均增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D错误。
15.BD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据题图可知,甲种群数量在0~600的范围内,增长率一直大于0,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
M点之前,乙种群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种群很难延续下去,B错误。
K点时,两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都是稳定型,C正确。
题图中甲种群数量增大后,增长率下降甚至为负值,说明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多不一定越有利
于种群数量的增加,D错误。
16.D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分析选项:
题干
分析
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
L>1.0,种群数量增加;L<1.0,种群数量减少
题图
分析
甲种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L值恒为1.5→甲种群呈“J”形增长,种群数量增长
倍数恒定,但种群数量增加量不等,D错误
乙种群L值在第2年末达到最大,第3年末等于1.0,之后小于1.0→乙种群第
3年末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A、B选
项分析
两种群的起始数量都未知,第1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
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
甲种群第2年末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乙种
群第2年末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