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一:台儿庄古城景区第一部分导游词
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欢迎各位同学来到运河古城台儿庄古城游览。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美丽的枣庄。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与江苏省接壤。
是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
枣庄市由古滕县和古峄县合并而成,峄县为兰陵旧疆,滕县则有“善国”的美誉,这两个古老的县份,擎起了枣庄这个活力城市的天空。
枣庄自然风光秀美,概括出“四个最”: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公园;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五万亩的“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
因此,枣庄被誉为“万年家园,千年古郡,百年城市”
台儿庄是枣庄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枣庄市最南端。
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可是,她却享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而是乾隆皇帝的钦赐。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走水路必经台儿庄。
第四次路过台儿庄时,留下了“天下第一庄”的御笔。
而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文化积淀,又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历史的厚重。
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这里有:国务院批准的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多处国字号的风景名胜。
今天我们将游览古城台儿庄关帝庙景区、西门安澜景区、纤夫村景区。
关帝庙景区主要有庙汪、和尚坟、关帝庙、大战记功广场、金龙大王庙、小南门、县垂署潜运文化博物馆、王德兴号和各个运河古码头等景点及壶天苑等休闲餐饮场所共同组成。
关帝庙位于台儿庄古城的关帝庙景区内,靠近古城景区的东门和小南门,关帝庙景区包括台儿庄抗战记者纪念堂。
悉仲祠、鲁班祠、池峰城指挥部旧址和庙前广场等旅游景点。
关帝庙北侧临近台庄会馆、崇华楼。
西侧有附件会馆、山西会馆。
运城小吃城,浙人会馆和大夫第旅游景点。
来台儿庄做生意的有许多山西人,她们崇拜故乡的圣贤关公,集资修建了这座关帝庙,作为议事的会馆。
关帝庙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几经修缮,成为台儿庄最大的庙宇之一。
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被当地人称作“关老爷磨刀日”。
如果下雨,不能打伞,要任凭关老爷的“磨刀水”浇淋,以获得好运。
这一天。
四方商贾,八方香宾,汇聚在关帝庙前,上香祭拜,气氛肃穆而不失热闹,至今。
台儿庄还保留这一习俗。
西门安澜景区主要有安澜岛、西门旧址、台儿庄历史文化博物馆、水门、西门桥台儿庄大战临时指挥所、步云桥、观音堂与倒座观音堂等景点.
步云桥
您面前的这座桥是古运河上的景观桥,名叫“步云桥”,由三层平台构筑而成,取其“连升三级、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之意。
这座桥最早建于明朝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由当时峄县知县马希曾捐资兴建。
大桥修好之后,人们感激不尽。
可是,在峄县只当了7个月知县的马希曾,莫明其妙地离任。
当地士绅恋其功绩,为他立了这块去思碑,尊称他为“峄侯、马公”,也就是咱们面前看到的这块“峄侯马公去思碑”。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大帝南巡,途径台儿庄。
峄县一名落魄的文人李克敬在这座桥上向康熙皇帝献上《雅颂八章》的辞赋,康熙大为赞赏,李克敬平步青云,于是这座桥改名为“步云桥”。
这座桥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石雕、木雕相当精美,分别是福建泉州石雕与浙江东阳木雕。
走上步云桥,桥北侧的石雕讲述的是东汉丞相匡衡自学成才的经历,匡衡是枣庄峄城人。
大桥南面的石雕,内容是杨家将中杨宗保比武夺帅印的故事。
杨宗保在大破天门阵时,来台儿庄穆柯寨取降龙木,遇到穆桂英,引发了历史上一段动人的故事。
安澜门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城门为“安澜”门,“安澜”有使水波平静之意。
“安澜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门。
清咸丰七年加固城墙时,建有城门六座,水门一座。
这座水门,是进入古城的水上通道,有了这一通道,城内的水街水巷,与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实现了连通,使台儿庄城内形成密集的水系水网。
纤夫村景区主要有九龙庙、贞节牌坊、兴隆桥、“纤夫村”民俗大院、南清真寺、神台、古水闸、“土园”等景点和一处温泉度假酒店。
九龙庙
九龙庙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元年(1820年)兴资扩建,香火曾一度鼎盛,清光绪六年(1881年),在庙北建戏楼一座,是当地人民物资文化交流的中心。
1996年4月,九龙庙重修并恢复九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龙王生日)传统的庙会日,四方百姓便会纷至沓来,探访道教文化,领略自然美景。
搭戏台,唱起传统的小吕剧,扭起欢快的大秧歌,还有耍黑驴、舞狮子、跑旱船等民间艺术表演,并以胶东特有的大枣饽饽为贡品,给龙王上香,祈求风调雨顺。
主要景点有:古木瓜、九龙庙、眺望亭、龙须桥、龙池喷雪、九龙亭、葫芦峰、
龙王阁、仙翁石等。
兴隆桥
兴隆桥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古运河西岸,在台儿庄清真南寺南北距离约600米处,桥长5。
5米,宽2米。
此桥建于清乾隆初年,桥旁有一石碑,上书“大清国兴隆桥”。
据史料记载,当时运河内嘈运船只太多,过闸时过于拥挤,于是参将署下令,凡过闸船只一律停泊在"兴隆桥"等候,可见当年台儿庄的繁荣兴旺。
也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桥受到惊吓,所以又称"惊龙桥",后演变而来。
又说一次乾隆皇帝南巡返回时逆流而上,龙船停泊在"兴隆桥"附近等待过闸,参将署下令民船下游停靠,因此形成了一种规矩,凡过闸船只一律停泊在"兴隆桥"下游等候。
后来又在桥旁立一石碑,上书“大清国兴隆桥”,以作参照.这种规矩一直延用至今(新运河开通之前)。
但不管哪种说法"兴隆桥"都作为了立村之名,并延用至今,它历经风雨与古运河同在,它见证了古城台儿庄的兴衰。
篇二:台儿庄古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
台儿庄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古时候属于兰陵旧疆,现在是枣庄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与江苏省接壤,为山东省的南大门。
现在,我利用大家乘车去台儿庄的时间,简要地介绍一下台儿庄的基本情况。
首先介绍台儿庄名字的由来。
我们今天提到“庄”这个字的时候,常常与“村”合用,称
为“村庄”,与城镇相对。
其实,在古代,村与庄,是两个概念。
村,是由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后来成为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庄,是朝廷、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在这些圈定的土地上居住的居民,是军人或雇民。
台儿庄,应该是荀子任兰陵令的时候楚国的屯田,后来在此形成居民区。
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是,台儿庄土地肥沃,但是地势低洼,汛期成为洪水走廊。
人们在这里筑台而居,于是被称作“台庄”。
唐代准提阁内的碑文上,出现“台家庄”的名字,明代正德年间所立的泰山庙碑文中,出现“台家庄集”,证明那时候已经不是普通的村庄而是颇具规模的集市。
大运河开通之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
明代崇祯十二年所立的防务碑上,已使用“台儿庄”的称谓。
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也使用台儿庄这个名称。
今天,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台儿庄由田庄到运河重镇的过程,是伴随者运河的开通与兴盛的。
按照行政级别和面积,台儿庄赶不上河北石家庄,可是,她却赢得了“天下第一庄”的声誉。
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天下第一庄”的美育,出自乾隆皇帝之口,他和康熙皇帝分别六下江南,都要路过台儿庄。
有一次,乾隆皇帝面对台儿庄的繁荣与兴盛,发出“天下第一庄”的赞誉。
而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沉重事实,又为这块土地赋予了文化的斑斓和历史的厚重。
今天,台儿庄仍然是“天下第一庄”的原因,一是她在中国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二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三是她保存了50多处二战遗迹,四是市区两级政府对台儿庄的抢救性重建,使她呈现出无可替代的文化、军事和政治标志符号。
我们先说台儿庄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万里长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画下雄浑的一撇,京杭大运河画下了遒劲的一捺,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
长城为防御游牧民族的侵袭而建,今天,只剩下象征意义,而没有了实际功能。
而京杭大运河,这个沟通中国南北的伟大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交通运输和优化生态的功能。
说起运河文化,我们必须梳理一下运河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境内的偪阳国,就有了人工开挖的运河。
2400年前,吴王夫差开凿了从今天的扬州到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
隋炀帝开挖的运河,北起河北的涿郡,经洛阳通达浙江的余杭。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疏通,到公元13世纪,元世祖完成了由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工程。
明朝初年,永乐皇帝出于把国都由南京前往北京的考虑,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疏通、扩建了京杭运河,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之成为明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
那时候,微山湖尚未形成,今天的湖区一带,是十几个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
途经这里的京杭运河,自济宁往下,走的是微山、留城以西的线路,自徐州至淮安,运河借走黄河水道。
因为黄河为季节河,旱季断水、汛期黄犯,一年之中有半年不能通航。
为了保证这条国家命脉的畅通,一代代治河大臣,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人认为治运必先治黄,有人认为治黄不如避黄。
于是,在“借黄就运”和“避黄行运”的问题上争执了几十年。
万历年间,“避黄”派胜利,在万历三十二年,开通了时称泇运河的台儿庄运河。
这段运河的开通,避开了黄河水患,使运河通航天数增加80多天,每年经过台儿庄运河的船只7000多艘,运输物资400万担。
同时,还间接地促进了微山湖的形成,成为补充运河水源的水柜。
台儿庄地势较微山湖一带低洼,其海拔高度低于微山湖的湖底。
为了防止汛期储存的湖水通过运河一泄而下,治河官员想出了多建船闸的办法。
在这段运河开通之初的明朝万历年间,从微山湖口的韩庄至台儿庄,建起了八座节制闸。
从南方载货北上的船只,经过船闸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量的官船和商船要在台儿庄等待,这个特殊的漕运枢纽于是滞留了大量流动人口,使得台儿庄迅速繁荣。
明末至整个清代,台儿庄始终保持着“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台儿庄是一个移民城镇,这里的居民基本上不是土著,没有排外的“地头蛇”欺负外乡人。
所以,南来北往的富商大贾,都愿意借助台儿庄的商机创造财富,置办家业,长久定居,进而捐助善款,修桥铺路,建庙办学,成为台儿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
到清代的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驻人口已经达到五万人,流动人口达到七八万人。
由于在此经商和定居的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在营建自己的商铺和住宅时,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使得台儿庄城里集中了京派、晋派、陕派、鲁南、江浙、徽派、闽南、岭南、欧式、中东等不同建筑;容纳了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妈祖等民间宗教在内的中外各大宗教,据文献记载,大战前的台儿庄,大小庙宇多达72座;由于台儿庄富有商机,吸引了官员、军人、儒生、商贾、僧道、医药、农夫、匠人、武侠、梨园、术士、杂耍、艺妓、掮客等三教九流在这里驻扎、布道、淘金和发展,成为不同文化的汇聚融合之地。
以上是台儿庄的文化标志符号。
关于军事符号,我想大家马上就能想起发生在70多年前的台儿庄大战。
诗人桑恒昌曾在一首诗里写到:“也许,台儿庄没有看到全世界;//但是,全世界都看到了台儿庄。
”1938年的台儿庄人,受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看到全世界,可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确确实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台儿庄大战不是规模最大的战役,却有着其他战役所不能比拟的经典意义:它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抗击外侮的正面战场上打的第一次胜仗,也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败仗,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维护和平的力量第一次给军国主义重创的战役,它给法西斯的最终灭亡敲响了丧钟,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极大鼓舞。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在“亡国论”甚嚣尘上的时刻,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国威,也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建立了必胜的信心,彻底破除了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中华民族面临绝望的危急关头,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之地,维护世界和平之地。
这一军事标志符号,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主题。
在中华民族对日抗战史上,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大型会战很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天,回顾战史,目前在海峡两岸得到认同的将领,首选台儿庄大战的指挥者。
这样,台儿庄又成为国共两党联系互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标志符号。
繁荣兴盛了300多年的台儿庄,到1855年也就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从山东入海,淤塞了山东境内的运河航道,京杭不能贯通,台儿庄的繁荣受到影响。
1938年春天,中日军队在台儿庄持续了半个月的血战,使这个称得上中外建筑历史博物馆的台儿庄,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
坚固的城墙、威严的衙门、宽敞的会馆、庄重的庙宇、华丽的商铺、朴素的民宅,被夷为一片废墟。
战后,国民政府登报承诺,要重建台儿庄。
可是,因为战事紧张,加上后来的内战,国民政府的承诺一直没能兑现。
台儿庄的居民,在断
垣残壁上重建的商铺和民居,已经无法重现台儿庄往日的辉煌。
2006年隆冬的一天,新任枣庄市人民政府市长、海归双博士陈伟,带领政府部门和各区市的负责人,从滕州市的红荷湿地上船,沿运进行考察,研究讨论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战略。
汽船航行了11个小时,天色擦黑才到达考察的终点台儿庄。
这时,台儿庄区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陈市长,在台儿庄旧城区,还保留着一段明清时期的古运河。
这段运河,因为废弃不用,在月河街一线留下了十多处古运码头。
具有历史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陈市长,不顾一天的劳累,当即决定到现场进行考察。
当他听说上海的绿房子公司计划投资六亿元,把这一带开发为商品房时,陈市长立即下令叫停。
之后,陈市长利用节假日,先后40多次到台儿庄明查暗访,发掘古城遗迹。
经过专家论证,市政府作出了重建台儿庄古城的决定。
这样,我们在四百年前兴建、一百年前衰落、七十年前被战争摧毁的基地上,复活了台儿庄古城。
可以说,台儿庄古城是抢出来的,挖出来的,创出来的:所谓抢,指的是抢救性保存与重建,如果不是陈市长当机立断,所有的历史遗迹都在商品房开发过程中彻底破坏,失去了恢复的可能;所谓挖,指的是挖掘古城的文化基因,与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相衔接,进行基因修复与再造;所谓创,就是在重建中,不拘泥于战前的原貌,而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创造出康乾盛世时期的台儿庄古城风采。
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本着存古、复古、生古的原则,使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承载了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地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杨威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这里,国家级的景点有,国务院第一个批准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等。
今天我们到台儿庄参观游览的景点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A区。
到达现场之后,各景点的导游会给大家作具体的介绍。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台儿庄运河古城A区现场解说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光临大战故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A区。
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三教九流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峄县志》用“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来形容这里的繁荣与兴盛,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庄”。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城夷为一片废墟,幸存者出于生存需要进行过修复,却未能恢复往日的繁华。
时隔70多年,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的决策,把台儿庄运河古城作为核心景区,进行全面恢复建设,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古朴与繁荣。
在陈伟市长的直接主持下,台儿庄运河古城规划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一期建设面积75.8公顷,确定了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容积率约0.9。
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古运河,唯一的明清时期的古驳岸,唯一的明清时期的古码头,唯一能够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纤夫村。
城
内,由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改造,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民居、水堤、水渠,古城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基本完整,历史风貌依然,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是运河申遗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重建之后的古城A区,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
主要建筑有参将署、天后宫、私塾、驿站、吴家票号、大院、商铺、茶楼、酒楼和传统民居。
大门口
历史上的台儿庄拥有6个城门,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城内分布着繁荣街、顺河街、月河街、丁字街等街巷,这些街巷也是台儿庄大战时的主要战场。
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说法很多。
2009年深冬,吴官正同志来运河古城考察,他回忆起早年听到的一个故事。
吴官正同志说,鲁班是你们枣庄人,他是中国各种匠人的祖师爷。
鲁班有一个徒弟,名字叫泰山。
这个徒弟聪明伶俐,却不守规矩,悟性好,却喜欢恶作剧,经常惹鲁班生气。
有一天,鲁班把他赶出家门,不再承认这个徒弟。
当时,在枣庄一带,已经有了加工粮食的石磨。
可是,那时候的石磨,底层的轴,是在打造石磨时留下的石轴。
石轴易断,只要石轴断掉,这盘磨就作废了。
鲁班为此发愁多年,想不出解决办法。
有一天,鲁班见到有人用加上铁环的木轴代替了石轴。
木头韧性大,铁环耐磨,解决了石轴易断的缺陷。
鲁班对此惊叹不已,询问是谁的发明。
有人告诉他是泰山发明的。
鲁班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泰山的家乡,就在今天的台儿庄一带。
因为这个被革出师门的徒弟超过了老师,人们就把他的家乡称作泰家庄,后来,出现音转,称作台家庄,运河开通之后,南方人又把这里称作台儿庄。
这条街道,是台儿庄的繁荣街。
篇三:景点导游词
大理崇圣寺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南诏故都,魅力古城”—大理。
大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区繁衍生息,汉代设县后同中原交往沟通,成为了中央王朝与缅甸、印度交通的中转站。
大理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交通要塞,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就在这里交汇。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此建都立国,大理作为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达五百年之久,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建寺筑塔,刻石立碑,人文昌盛;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佛图寺塔、苍山神祠、感通寺、德化碑等至今保存完好。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即将到达大理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乃至云南的标志,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大理重要的旅游景点。
首先,向各位介绍下崇圣寺,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1.5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
一般认为是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所建,时为南诏后期。
崇圣寺规模宏大,据文献资料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为屋890间,佛11400尊,用铜40550斛(hu)”,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规模。
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称,曾有九位大理国
国王逊位后出家为僧,在此修行。
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到了大理国时期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
崇圣寺所崇的圣为:观音,因为当时大理地区盛行观音崇拜。
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
只可惜,崇圣寺会遇明朝正德年间的大理大地震,幸运的是三塔犹存。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崇圣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
恢复重建后,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8台、9进、11层次。
在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蛮王礼佛图、十六国王众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鹏金翅鸟、山门、天王殿、望海楼等,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有:方丈堂、客堂、罗汉堂、祖师殿等展示了历代经典建筑的精华。
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三塔是崇圣寺前的一组建筑群,所以三塔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
三塔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寺在第十峰之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
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
”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
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形状
与西安小雁塔相似。
千寻塔一共有16层,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各位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个字高达1.7米,原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
1925年大理地震时,除了“川”外,其余三字被毁坏,现在各位所看到的是按沐世阶所书勾勒补刻的。
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南北两座小塔的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层,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华贵庄重。
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寻塔,是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
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是各位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了。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次的强地震的考验。
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迹般的自行复合如初。
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房屋倒塌达99%,科千寻塔只是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奇迹。
崇圣寺三塔作为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
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千余年来,三塔几经沧桑,经历风雨的剥蚀和多次强烈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四A级旅游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大理的重要人文景观。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了大理崇圣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