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常考知识模拟卷14(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知识模拟卷14
1、下面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某某思想的理论依据
2、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
这种评价( )
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X意义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某某和科学。
”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
C.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引进某某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
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6、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资产阶级某某政洽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7、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
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
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
《新青年》的立场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
8、孙某某认为“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冲突。
”“欧美各国从这种经济利益相调和的事业发达以后,社会便极有进化,大多数便享福。
”据此可以推知孙某某( )
A.准备致力于发展实业
B.主X学习欧美进行革命
C.反对进行激烈的社会变革
D.不赞成社会经济领域革命
9、孙某某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某某义。
新三某某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节制资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11、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与某某》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不单是某某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托某某的亲友购买此书。
这主要是因为此书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某某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12、"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是( )
A.解决某某主义革命道路
B.中国向何处发展
C.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某某某报批评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X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某某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
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
”……“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某某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选集》第一卷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
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回答:
(1)材料一出自的哪篇文章?批判十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答案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探索。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础,我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而洋务运动时,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都落后,“中体西用”路径不能使中国富强。
材料评价没有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故B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肯定传统文化的本位主义,排除A;材料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排除C;材料评价显然是否定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排除D。
3.A4.A
5.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根据题意,胡适主X“整理国故”,而非完全否定传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胡适主X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故D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胡适主X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非反对社会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
6.A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题目中未涉及资产阶级某某政治、政治斗争和批评时政的局限性.故无法得出B、C、D三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体现了国人思想启蒙的重要性.这表明陈独秀认为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故选A项。
7.D8.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某某义中“民生主义”的主X,没有提及发展实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欧美调和社会矛盾的方式,而非学习欧美进行社会革命;故B项错误;孙某某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主X进行激烈的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在民生方面,孙某某主X调
和的方式缓和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缓进的方式,故D项正确。
9.D10.D
11.D
解析: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本原则,这就解决了困扰改革的路线问题,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故选D。
12.D
解析:思想解决了某某革命道路的问题.不是共同点,故A项错误;理论解决了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不是共同点.故B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不是共同点.故C项错误:这些理论成果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故D项正确.
13.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某某思想)影响。
2.略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包含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中“不承认任何传统权威和因袭的教条”来回答认识;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背景从“社会原因和思想以及某某发展”等回答即可。
2.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要依据材料某某息提取相应的观点,其次要对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
本题从信息中可以提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结合成材料某某息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即可。
14. (1)文章:《某某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