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海南单科·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解析】“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宣传网络的意思,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布《办法》并没有对其他媒体的要求,没有结构调整的意图,故B项错误;通报国际国内形势不必要规定只有新华社才能报道,与规定的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其他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备注:无)
2014年题组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
【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3年题组
1.(2013·浙江文综·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具体解析如下:
【答案】C
2.(2013·江苏单科·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
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考点】近代生活变迁——大众媒体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
ABD题干材料中无法在体现,是错误的解读。
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2012年题组(备注:无)
二、非选择题
1.(2015·北京文综·37)(节选)(1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
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
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
(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3)新文化运动;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语言文字演变
【解析】(3)第一小问背景,“废汉字”主张提出于20世纪10年代,联系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激进派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根据材料三,“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可见当时的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
第二小问解读,注意解读的对象是表三,要做到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还要围绕“挑战”“应对”“变迁”等主题。
提取表格的有效信息,落脚点要放在创新,创造新词有三种方式,而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也是传播的创新和需要。
回答此问言之有理就可拿分,但要拿高分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
【答案】(3)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
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
(6分)
解读:(略)(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