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激励学生学“问”的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学中,激励学生学“问”的尝试
作者:孔秀莹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1年第12期
问题是探究的“导火索”,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获取新知识。
因此,中学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学“问”,从而使学生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敢问的胆量
在生物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问”不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课本、权威、专家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初中生在课余敢于提出好多问题,但在课堂上,老师问有什么问题时,学生往往沉默不语,不敢发问。
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被别人笑话;三是不善于积极思考,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确实提不出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喜欢质疑,好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提问题的学生鼓励表扬,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成功的体验。
二、引导设问,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可模拟科学家的思路或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清晰地领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课本到课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思考,从而不断地提高观察、想象、发现、思维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提问成为一种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学“问”,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采用提问“记录册”。
课堂上准备一本提问记录册,由科代表负责记录提问者的姓名、提问日期、提问内容、回答情况等,每周统计一次,向全班公布一次,对那些善于积极探求答案的学生予以鼓励,从而建立鼓励机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口头表扬,从而形成良好的问答氛围。
2.竞赛提问。
每学期开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问互答竞赛活动。
3.“小老师”制。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在每节课的最后往往要公布下节课的内容或重点,让学生课后预习并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到讲台前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小老师”回答。
4.尝试出试卷。
试卷内容就是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期中考试前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出一份模拟试卷与相邻两桌同学出的试卷交换,相互解答和阅卷,然后教师把全班的试卷集中,评出等级,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中期末总评作为参考标志。
三、启发诱导,点拨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好问”和“勤问”不等于“会问”,刚开始学生的“问”多是“什么是…?” 或“…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我主要用以下几种:
1. 科学“热点”出问题。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许多“热点”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生产生活出问题。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3.实验探究出问题。
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探究式实验的关键在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问题是探究的开始,问题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
4. 猜想中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猜想和假设。
5. 比较中出问题。
“原生动物”一节教学中在学完“胞肛”后,我问学生:“不能消化的食物从胞肛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叫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显然并不理解“排遗”的含义,于是告诉学生“所谓排遗是指生物体将消化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我有意把“消化后的产物”一字一顿地讲出来,又问:“现在回头再想想,草履虫把不能消化的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不是叫排泄?”学生一下明白了。
通过激励学生学“问”,现在学生的问题多了,甚至在放学的路上也要问老师几个问题。
总之,激励学生“问”的能力,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意在改变学生只知做“学答”的习惯,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创新能力。
通过激励学生学“问”,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以达培养创新型人才之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