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永兴学校高中部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永兴学校高中部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
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
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
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
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
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
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
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
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
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
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
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
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
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
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
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
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
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
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
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
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
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
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
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
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就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
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
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8分)
参考答案:
(1)AC
(2)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
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
的历史;
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每点2分)
(3)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
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每点2分,任意答对3点即可)
(4)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
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
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
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启示略,注意联系现实、结合自身。
(若无启示,扣2分)
略
2.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1-13题。
定风珠(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
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
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
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
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
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
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
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
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
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
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作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
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
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
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
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
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
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
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
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
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
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
老者大惊,急问旧案。
屠夫日:我已劈矣。
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
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
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
矣。
(选自《四川文学》)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泊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1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答案DE解析A项“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主要是说明了城里人对屠夫的信任,说“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扩大了范围,而且依据不足。
B项这两句只是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隐喻屠夫的职业特点,从上下文看不是“渲染了悲凉气氛”;全文也不是一个悲剧,故分析失当。
C项老者让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主要是怕蜈蚣断了猪血喂养,定风珠被毁;“老谋深算”的分析也用词过重。
(5分)
12.答案特点:建筑古色古香,富有情趣;不通公路,少人来往,环境闭塞(封闭)。
作用:写环境封闭,是为了表现小镇乃世外桃源,为下文刻画人物、凸显“民风淳朴”的主题提供背景。
(4分)
13.答案“老者”乃名中医。
①有见识,有私心,有心计。
经过观察,他知道杀猪案桌内有蜈蚣,有定风珠,但怕被“敲竹杠”,便不动声色地要出钱购买杀猪案桌。
②坦直爽快,能自省自律自励,颇具风骨。
见杀猪案桌已毁,便告知屠夫案桌秘密,且自剖“褊狭”“心不达,艺不精”“大笑而归”;在屠夫言行的感召下,更是“摘牌罢医”,表现出对做人境界的极高追求。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4分)
生(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
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
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
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
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
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
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
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
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
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
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
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
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
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
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
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
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
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
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
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
他决不提这些事。
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这说明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孤独人生的寄托。
B.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另一方面也借摔倒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C.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的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D.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E.作者语言朴实,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2)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6分)
(4)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你从这个主题中又获得什么人生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AE
(2)①年迈,地位卑微②孤独寂寞,悲哀,无人理解③深沉的爱子之心。
(答案为要点,学生作答时应还有相应的分析,只答要点不分析的酌情扣分。
)
(3)①结尾揭晓了老人行为的原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分)②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分)③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
(2分)
(4)小说的主题:生的寂寞与孤独。
表演傀儡打架的老头子,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可怜,却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没有人知道他喋喋不休与之说话的是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他的儿子已经死去,更没有人知道打死他儿子的就是那个赵四。
他把一切埋在心里,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老去,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
(2分)
生的顽强。
白发的生者只能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那衰老身躯的吃力表演,便是寂寞凄凉之中慈父深沉的爱,这种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下去。
(2分)生的无常。
赵四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受着命运的拨弄,而且,他也像王九一样已经死去了。
作者写的并不是王九和赵四之间的恩怨,而是在命运拨弄之无常躲藏的生的无常。
(2分)学生所获得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2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析。
从情节、人物、主题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通过结尾,可以看出本文故事情节的波折,增强了可读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结尾的作用有揭示并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人物的塑造上,老人的形象也更突出了,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对于作品主题的挖掘,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环境三方面总结概括。
从情节上来看,白发的老人借傀儡戏中王九的一次次胜利的情节来写自己纪念死去的儿子。
体现了对儿子的爱。
正是这种爱支撑他活下去。
这是生的顽强。
而他这样的表演却无人理解,看者表现出来的冷漠也让我们看到了老者活着的寂寞,无人理解。
但他却在一次又一次假想的胜利中顽强地活着,这让我们看到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悲剧性。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
(14分)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贾生列传(节选)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搅浑
B.新沐者必弹冠沐:洗澡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D.同死生,轻去就同:同等看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渔父见而问之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使六国各爱其人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安能以身之察察
D.投书以吊屈原焉用亡郑以陪邻
16.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②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17.如何理解《渔父》最后一段“渔父莞尔而笑”?(4分)
参考答案:
14.B(3分)
15.D(3分)
16.①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身体,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② 来到长沙,寻访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4分,每小题2分,意思符合即可)
17.示例一:一种超然的笑。
屈原不听忠告,渔父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这一笑正是他不拘外物,与世推移,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的体现。
示例二:苦笑,无奈的笑。
是渔父“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不能影响屈原后的无可奈何,是他知道不能改变屈原之后的一种放弃,也有对屈原选择保持清白的敬仰和痛惜。
(4分。
观点1分,分析合理3分,有欠缺酌扣)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