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
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

《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

请具左右司马。

”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为武。

”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

《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

”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

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

“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

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

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B. 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

C. 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

D. “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窥见一斑:“窥”读作kuì,意思是“看见”。

B. 角力:“角”读作jiáo,意思是“竞争”。

C. 偃闭武术:“偃”读作yān,意思是“倒下”。

D. 庶士倾风:“倾”读作qīng,意思是“向往”。

3. “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

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
A. 从囚
B. 近本
C. 明尖
D. 休淼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1.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

阅读材料的最后一节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义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A项,“窥”读作kuī B项,“角”读作
jué C项,“偃”读作yǎn,意思是“停止”。

点睛:字音需要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音当然要从字形和字义上下功夫。

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②音辨法。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③义辨法。

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

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汉字的构造。

B 项,“近”是形声字。

“本”是指事字。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

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

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
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

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

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

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

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

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李恭坤《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1. 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 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C. 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D. 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 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 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 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启发。

D. 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艺术。

3. 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 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炼与完善。

D.《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

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

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

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

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参考答案:
1.B 2.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

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

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

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

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

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

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

”孝感惧而止。

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

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

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

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

”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

”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

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

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

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②太安人:是明清时
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

③焦原:枯焦的大地。

毒浪:比喻遭蹂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时四国多虞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
祸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
属见:表被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②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B.①尤留心经世之学②诏下,诸公争欲致之
C.①孝感惧而止②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
D.①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②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3分)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9.断句与翻译。

(10分)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4分)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译:
②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参考答案:
5D(见:称代副词,我。


6、D.(均为连词,表目的;A为:动词,表判断:介词,把;B之:助词,的;代词,他;C而: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却。


7、B。

(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8、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的是以便起兵之用)9、(1)(4分)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
(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⑵(6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E。

①(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①务:力求。

②质:评定。

③泥古:拘泥于古代。

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


②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

(评分建议:①负:拥有。

②遂:实现。

)附参考译文: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

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

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历复社。

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

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

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

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

”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

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起兵之事没有能够成功,先生和归庄侥幸得以逃脱。

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

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

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

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

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

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

”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

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

有人说:“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只是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

”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沽名钓誉。

”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

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

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先生死在华阴,死时六十九岁。

先生没有子女,徐尚书把先生的从孙顾洪慎立为他的孙子,以便祭祀先生。

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

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

我沉吟思考很
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他过着隐居孤寂的生活,数十年没有吐露过的思想,竟然不能够一吐为快,却让后起的少年从他的文集中增长见闻,那委屈已够大的了,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颛,字诚之,青州寿光人。

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

至卫尉丞。

上其文,乃赐第,擢盐铁判官。

陕西铸康定大铜钱,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

”卒如其言。

夏人纳款,遣使要请十一事,甚者欲去臣称男。

颛押伴,一切晓以义,辞折而去。

又再遣使来欲自买卖,且通青盐,增岁赐。

诏许置榷场,其议多颛所发。

出为京西转运使,奏计京师。

元昊为下所杀,遣杨守素来告哀。

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

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为谅祚册礼使,采摭西夏风物、山川、道里、出入攻取之要,为《治戎精要》三篇上之。

进直史馆,迁河东转运使。

帝尝以禁帑金帛赐河北,亦欲与河东。

颛辞曰:“受委制财用,而先有求,不敢。

”颛为使者,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未尝以胥吏自随,人安其政。

入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

侬贼犯岭外,以知潭州。

宣抚司以宣毅卒有功,檄补军校,颛察其色动,曰:“必有异志。

”执按之,具服为贼内应。

搜其家,得所记潭事甚悉,枭首以徇。

诏书褒激,赐白金五百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

坐在潭日贱市死商珠,降为待制。

时四路以边警闻,渭独无所上,朝廷疑斥候不密,颛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

乃还学士,徙徐州,以太子宾客致仕。

积官户部侍郎,卒,年七十八。

(选自《宋史·任颛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B. 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C. 守素/乃始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D. 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判官,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B. 河东,指山西西南部地区,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柳宗元世称“柳河东”。

C. 坐,可当因为讲,如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在文中是“因犯……罪”的意思。

D. 致仕,也称为“乞骸骨”,意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汉以后形成制度,致仕年龄一般为 70 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颛才学出众,精通对外事务。

他参加科举考试,先获得同学究出身,后进士及第;西夏对宋提出诸多要求,他奉命接待处理,皆不辱使命。

B. 任颛处事妥当,颇受皇帝器重。

西夏皇帝元昊被杀,杨守素前来报丧,任颛又奉命负责接待;皇帝亲自告诉辅臣,任颛应留在朝廷,委以重任。

C. 任颛为官清正,受到百姓拥护。

面对皇帝的例行赏赐,他觉得不妥,受之有愧,便谢绝此事;他到所辖区域巡察时,知人善任,百姓乐于其治。

D. 任颛心思细密,观察事情敏锐。

宣毅士兵立功,宣抚司发下檄文,补为军校,任颛看到此人表情变化异常,断定他心怀不轨,审讯后果如其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

”卒如其言。

(2)颛辞曰:“受委制财用,而先有求,不敢。


参考答案:
10. D 11. D 12. A
13. (1)任颛说:“用原来的五个铜钱铸成一个大铜钱,然后让这个大铜钱当十个旧铜钱用,恐怕会让许多人造反。

”结果像他说的一样。

(2)任颛推辞说:“接受别人给的财物时,如果对方不事先提出请求,我不敢接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由上文“夏人纳款,遣使要请十一事,甚者欲去臣称男。

”“又再遣使来欲自买卖,且通青盐,增岁赐。

”可知,“不称臣”“纳赐节”为杨守素所谋,故应停顿,排除CD两项;“问守素其主所以死”的主语为任颛,应在“颛”前停顿,排除C。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