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3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不分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3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不分版本
文言文阅读
一、(XXXX·吉林长春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沐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
年十七,从英征西番,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
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
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
〞遂予实授。
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英卒,命嗣爵,镇云南。
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
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
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
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
..,辗转亡匿。
今悉发诸酋参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
〞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
阿资亡山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贼困甚。
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
越州遂平。
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
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干孟所逐。
来奔。
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
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
不应。
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春帅五百骑救之。
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
乘胜击崆峒寨,亦溃。
前后降者七万人。
将士欲屠之,春不可。
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
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
谥.惠襄。
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开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C.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D.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此题可从抓名词入手,再找动词,按照动宾结构来判断。
如名词有“福与瞿、高良公山、南甸、刀名孟、景罕寨、贼、官军、福〞,动词有“选、将、逾、捣、破、斩、击〞,按照动宾式结构,最后判断选B项。
原文标点: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
回军击景罕寨。
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字,人的表字。
即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姻娅,亲家和连襟,婿父称姻,两婿互称曰娅。
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C.谥,是我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义的一种称号。
D.祠,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先、先贤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堂。
祠在文中就是庙堂之意。
C[题干是“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项,错在“带有褒义的一种称号〞。
因为谥号有褒有贬。
]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沐春勇领先锋,因功受任。
他跟从沐英征讨西番、云南,平定江西贼寇,总是冲锋在前。
累积功绩,而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B.沐春很有谋略,克敌制胜。
阿资叛乱,沐春分析敌情,提出具体降敌措施;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C.沐春面对降敌,宽大为怀。
他在几次战斗中,致使敌兵溃败逃跑,先后投降的有七万人。
面对众多投降的敌人,将士们要杀掉他们,他却不同意。
D.沐春大兴农田,赢得民心。
他在家乡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河灌溉干涸农田几万亩,使五千多户农户恢复生产。
他死后,这些农户祭祀他。
D[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在家乡〞错,应是在镇守地七年。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资亡山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句关键点:“录〞:“审查〞;“鞫〞:“审讯、审问〞;“开释〞:“释放〞。
第二句关键点:“亡〞:“逃亡〞;“阴结〞:“暗中结交〞;“树垒〞:“建立营垒〞。
答案(1)皇上曾命他审查烈山囚犯,又命他到蔚州审讯叛党,所释放的各有数百人。
(2)阿资逃进山谷中,沐春暗中结交附近的土官,刺探到他所在的位置,建立营垒断绝他运粮的道路。
[参考译文]
沐春,字景春、文韬武略有他父亲的风范。
十七岁,跟从沐英征讨西番,又跟从征讨云南,跟从征讨平定江西贼,都作先锋。
累积功绩授任后军都督府佥事。
群臣请皇上先试用,皇上说:“这孩子,是我家人,不需要试用。
〞于是就授任实职。
皇上曾命他审查烈山囚犯,又命他到蔚州审讯叛党,所释放的各有数百人。
沐英去世,皇上命沐春继承爵位,镇守云南。
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叛乱,朝廷派翟能讨伐平定它。
第二年,平定越蒿蛮,设立澜沧
卫。
这年冬,阿资又叛乱,沐春与何福讨伐阿资。
沐春说:“此贼多年逃避诛罚,凭与各土
族酋长有姻亲关系,辗转逃亡藏匿。
现在征发各酋长都参军,牵制他们,并多设立营堡,控制他们的出入,投降是必定的。
〞于是急趋越州,分道迫近城池,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阿资逃进山谷中,沐春暗中结交附近的土官,刺探到他所在的位置,建立营垒断绝他运粮的道路。
贼兵困窘得很。
不久,出其不意直捣其老巢,于是擒获阿资,并诛杀同伙二百四十人。
越州于是平定。
广南酋长侬贞佑纠集同伙蛮族抗拒官军,沐春击破并擒获他,俘获斩首数以千计。
宁远酋长刀拜烂依仗交趾不顺从命令,派何福征讨降服了他。
洪武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被其下属刀干孟驱逐,来投奔沐春。
沐春带他一起上朝,受领皇上方略大计,于是拜授沐春为征虏前将军,率何福、徐凯征讨刀干孟。
先用兵送思伦发到金齿,命令刀干孟来迎接。
干孟没有理会。
沐春就选兵卒五千,命何福与瞿能率领,翻越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贼兵,斩杀其头领刀名孟。
沐森回军攻击景罕寨。
贼兵凭借高处坚守,官军粮草将尽,何福告急。
沐春率五百骑兵救援何福,夜渡怒江,晨抵寨前,下令骑兵驰骋,扬尘蔽天。
贼兵大惊溃逃。
沐春乘胜攻击崆峒寨,贼兵也溃逃。
先后投降七万人。
将士要杀他们,沐春不同意。
干孟乞求投降,皇帝不许可,命沐春总领滇、黔、蜀兵攻打他。
没等到发兵沐春就去世了,时年三十六岁。
谥号惠襄。
沐春在镇守地七年,大兴屯田事业,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掘铁池河,灌溉宜良干涸农田几万亩,人民恢复生产的有五千多户,这些人为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二、(XXXX·广东揭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8题。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
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
野王幼好学。
七岁,读《五经
..》,略知大旨。
九岁能属文。
长而遍观经史,精记默识,天文地
理、蓍龟
..占候,无所不通。
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
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
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
..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
野王体素清羸,
...,归本郡,乃召募乡党
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
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
京城陷,野王逃归会稽。
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
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
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
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
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
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
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纬,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
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
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
诏赠秘书监。
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貎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
其所撰著《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
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
(选自《南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5.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B.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C.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D.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D[“并为宾客〞的是“野王及琅琊王褒〞,可排除B项;“好丹青〞“善图写〞对称句式,中间应停顿,可排除C;“时人称为‘二绝’〞主谓宾完整,故“时人〞前应停顿,可排除A。
]
6.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
B.丁父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须辞职,回家守制27个月,丁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回家守制。
C.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
因此乡党泛称家乡。
后来也指乡人、同乡。
D.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
文中是前者意思。
A[A项,扩大范围,“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的说法错误,汉代没有科举,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
]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顾野王出身望族,少有才气。
他的父亲精通儒术,野王从小就读《五经》,年长一点又遍观经史。
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为顾野王的治学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顾野王组建义军,忠于报国。
侯景之乱时,野王恰好在家为父亲守丧,但他不忘国难,招募乡党,组建义军,毁家纾难,虽然京城还是陷落,但依然得到士大夫的肯定。
C.顾野王履历丰富,才学卓伦。
他经常兼任文武数个官职,辅佐太子,尤其擅长国史,才学卓著,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
D.顾野王为人重义,著述颇丰。
弟弟早逝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
在学问上也颇有建树,且关涉历史、地理、占卜、家谱等多个领域。
B[B项,无中生有,“组建义军,毁家纡难〞错误,原文说他是“随义军援京邑〞,并非他组建义军,更没有“毁家纾难〞。
]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
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得分点准确翻译:(1)“羸〞,清瘦体弱;“戈〞,兵器;“壮〞,雄壮成武。
(2)“笃〞,勤奋;“在物〞,待人接物;“励精力行〞,发奋精神身体力行。
答案(1)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加之守孝期间哀痛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承受衣服的程度。
(但)等到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
(2)顾野王少年时凭勤奋好学闻名,待人接物从没有辞色失当之处,他貌似不善言辞,等到发奋精神身体力行时,其他人都不如他。
[参考译文]
顾野王,字希冯,是吴郡吴人。
父亲顾烜,做过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闻名。
顾野王幼年好学。
七岁,读《五经》,能略知大意。
九岁就能撰写文章。
年龄稍大后遍览经史之书,能够精于记忆,默念于心,但凡天文地理、蓍龟占卜都无所不通。
梁朝大同四年,封为太学博士。
改任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
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顾野王和琅琊的王褒都作为他的宾客,宣城王十分爱惜他们的才能。
顾野王又喜好丹青,擅长绘画,宣城王在东府建造书斋,于是命令野王画古代贤人的画像,又命令王褒在画上写赞,当时人们称赞他们为“二绝〞。
到侯景作乱的时候,顾野王父亲去世,他返回本郡守孝,便招募乡人数百人,随义军援助京城。
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加之守孝期间哀痛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承受衣服的程度。
(但)等到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
京城陷落,顾野王逃往会稽。
不久前往东阳,与刘归义联合据守城池抗拒敌军。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太尉王僧辩十分赞赏野王,派他监管海盐县。
高祖做宰相时,顾野王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接着转任府谘议参军。
天嘉元年,皇帝下诏命令他增补为撰史学士,不久加封他为招远将军。
光大元年,他被授予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太建二年,改任国子博士。
后主还是太子时,顾野王兼东宫管记,原来的官职照旧担任。
太建六年,被封为太子率更令,接着兼任大著作,掌国史,掌管梁朝的史事,兼任东宫通事舍人。
当时宫中僚属有济阳的江总,吴国的陆琼,北地的傅纬,吴兴的姚
察,都凭才学著称,被议论的人所推重。
改任黄门侍郎,光禄卿,掌管五礼方面的事,其余官职照旧。
太建十三年死,时年六十三岁。
皇帝下令追赠他为秘书监。
至德二年,又追赠他为右卫将军。
顾野王少年时凭勤奋好学闻名,待人接物从没有辞色失当之处,他貌似不善言辞,等到发奋精神身体力行时,其他人都不如他。
他的三弟顾充国早亡,顾野王抚养年幼的孤儿,对孤儿的恩义极其优厚。
他所撰写的著作《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都刊行于世。
又撰写《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没能完成便死了。
三、(XXXX·四川成都一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
第进士,历州县。
熙宁
..初,或荐之王安石。
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
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
〞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
朝廷立法之意那么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
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
〞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
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
为监察御史里行,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河决曹村。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那么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
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
未几狱成,始悔之。
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
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
..险固,启豺狼心。
〞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
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
廉诣上党对理,坐贬秩。
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
..。
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
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
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黄廉传》) 9.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B.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C.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D.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B[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
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
〞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熙宁,同“神宗〞一样同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B.里行,官名。
唐代开始设置,宋沿袭。
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C.中国,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
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D.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参谋及派遣。
A[熙宁是年号,神宗是庙号。
]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黄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
他被王安石问及免役的事,用旧法对答。
并上报神宗说新法不是不好,只是地方推行走样,让百姓深受其害。
B.黄廉恪尽职守,为官坚持原那么。
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王中正任职的事,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C.黄廉办事灵活,生性宽厚仁慈。
他在黄河曹村决口受灾后,翻开粮仓赈济灾民,并能根据灾民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大量灾民存活下来。
D.黄廉认识精辟,理案效果欠佳。
他对辽国人要求得到代北地区分析到位,因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加之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他而获罪贬官。
D[原因错误,没能纠正相州的冤案没有贬官;中正嫁罪于转饷,而未转嫁给黄廉。
]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立法之意那么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那么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朝廷立法的本意统一,但是各地推行时各不相同,所以法令实行,却让百姓疲惫(深受其害),陛下无法完全发觉到。
(2)私人抵押的牛要给他们钱,养活那些被抛弃在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那么
以工代赈,一共使二十五万灾民活下来。
[参考译文]
黄廉,字夷仲。
洪州分宁人。
考中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职。
熙宁初年时,有人将他举荐给王安石。
王安石跟他对话,问及免役法的事情,黄廉根据旧的法律来答复,答得很详尽。
王安石说:“这个人肯定能办理新法的事情。
〞于是向神宗皇帝报告,皇帝下诏询问关于新法的时事要务,黄廉答复说:“陛下的本意是要方便百姓,新法不是不好,只是任用的官吏不得其人。
朝廷立法的本意统一,但是各地推行时各不相同,所以法令实行,却让百姓疲惫(深受其害),陛下无法完全发觉到。
所以河北地区发生水灾,河南、山东、山西发生旱灾,而淮南、浙江发生蝗灾,江南地区发生瘟疫,陛下也无法一一知道。
〞于是皇帝让黄廉去体察民情衡量(灾情),赈济济东道地区,并任命他为司农丞。
回来后向皇帝报告情况,很合皇帝的心意,提拔他为利州路的转运判官,兼任司农丞。
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到俞充勾结宦官王中正而担任宰相的属员,并且说王中正担任正使一类的官职权柄太重。
皇帝答复说:“人才是不分种类的,就看上位者使用人才的能力如何。
〞黄廉答复道:“虽然道理如此,臣忧虑的是这样助长了不好的风气。
〞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了,黄廉接受诏命安抚京东地区的灾情,翻开粮仓赈济灾民,距离粮仓太远,无法到来的灾民,分别派遣官吏送去。
又选择地势高的地方给灾民居住,灾民经过关卡不征税,外地转运商人征收粮食冲抵赋税,出钱购置耕牛,收养被遗弃在道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那么以工代赈,如此共有二十五万灾民存活下来。
相州的冤案发生时,邓温伯、上官均都上书陈述冤情,以致因此贬官,皇帝让黄廉审理这个案件,却最终没能纠正这个冤案。
没过多久,案件判决,才开始懊悔。
后来加官集质校理,并负责提举检点河东地区的司法刑狱。
辽国人要求得到雁门关附近的代北地区,黄廉说道:“按分水岭划分边界,让中国失去了险要的地形,反而让契丹人起了狼子野心。
〞后来契丹人果然吞并了两国边界的缓冲地带,一直到了雁门关下,地方百姓对此深以为憾。
王中正征发西军,往往征调两倍的人数,负责后勤的转运使又在这个人数上,征调更多的人,黄廉说道:“对百姓的盘剥都剥削到骨了,斟情酌理不乏军兴就足够了!(乏军兴:古代违反军律的一种罪名,主要指耽误军事行动或军用物资的征集调拨),难道就不怕使自己的根本枯竭吗?〞黄廉随即上奏说:“军队一定不会有战功,怎么用什么方法来妥善处理后事呢?〞不久,大军溃败回来,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给负责后勤转运粮饷的人。
黄廉被派到上党负责共同审理此事,最终因此获罪贬官。
元祐元年,将他召回担任户部郎中。
第二年,又升任尚书省左司郎中,又调任起居郎、集贤殿修撰官、枢密都承旨。
上官均评定他过往附会蔡确制造冤狱的罪行,贬官陕西都转运使。
担任给事中,在任上过世,终年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