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学文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龚孟伟
教育学术月刊2011.8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摘要:教学文化是教学的精神引领,是教学的环境塑造,是教学的制度规约,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探
析国内外教学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文化研究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主体改进教学实践,建构完美的教学生活。
关键词:教学文化研究;现状;问题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81160)、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002066C )、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1WK01zd )。
作者简介:龚孟伟,男,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安徽淮南
232001)。
教学文化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它始终伴随教学实践展开,古已有之,但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它又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园地的新卉。当前,在国内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教学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主流话语,孕育蔚然成风之势。
一、国外教学文化研究现状考察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aller)是教学文化研究的先驱,他的经典著作《教学社会学》(1932)阐述了官僚性教育行政支配的学校教学文化的特征,但沃勒所提出的教学文化是一种教师文化。后经布鲁克尔(Rrookover ,1955)、柯尔曼(Coleman ,1961)、马克迪尔和李格斯拜(Mcdin &Rjgaby ,1973)等人的研究才引起大家的重视。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第三版中撰写“教学文化”一章以后才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1]自此,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Hargreaves 认为,教学文化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构成,主要有个人主义文化、割据性文化、合作文化和共同掌权文化四种。”[2]在将课堂教学推向文化研究视野的过程之中,早期所作贡献最多的应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开展一种所谓的“实地研究”,即研究人员以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完全介入文化群体,去体验、感受这种文化的特点及运作机制,准确地描述所发生的一切。其中最典型的研究成果当数菲利普·杰克逊
(Philip Jackson)于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s),它揭开了许多课堂文化生活之谜。[3]
此外,美国著名的课堂研究专家古德(Thomas L.Good)和布罗菲(Jere E.Brophy)对课堂教学实践也作出了绝好的阐释,“他们在代表作《透视课堂》(Looking in c1assrooms)中,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描述,结合丰富而
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并论证了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目的:第一,帮助教师和想做教师的人形成描述课堂情形的方式方法;第二,使教师意识到他们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生活中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其课堂决策(classroom decision);第三,建议教师使用对学生兴趣、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方法;第四,帮助教师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他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透视课堂》中研究的课堂教学,包括信息加工、决策,以及学生对一般知识与课堂教学理论的运用。”[4]因此,作者着重探讨了教师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教师的课堂期望、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堂动机、课堂指导等问题。该书既是教师研究与反思课堂教学的方法大全,又是教学论研究者探讨课堂教学文化必须掌握的武器。近几十年来,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的研究对课堂教学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70年代以来的所谓“批判学派”对教育的文化研究尤为重要。如布迪厄(Bourdieu Pierre)、阿普尔
(Miehael W.Apple)与吉鲁(Henry A.Ciroux)等人的研究,他
103
教育学术月刊2011.8
们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是文化再生产过程”的总命题下展开的。
总之,国外涉及教学文化的文献虽然很多,但研究中将教学文化等同于教师文化研究的论文比重较大,将教学文化在具体学科中加以研究的论文篇目较多,基于教学文化本体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二、我国教学文化研究现状阐释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学文化研究起步更晚,还没有教学文化研究的专著,研究成果也多散见于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的著作当中,如2000年出版的郑金洲所著的《教育文化学》一书中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分别辟出专章进行探讨,对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成因、特征和类型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就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阐释。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最早是在1992年开始的课堂教学文化研究,关于教学文化本体的研究出现得更晚一些。近年,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文章逐渐增多。综合起来,目前我国对教学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国内学者将教学文化的内涵或界定为教学主体以文化自觉的精神体验教学问题的方式;或作为教学生活过程与教学环境的统一体;或认为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的集体文化;或倾向于是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师知识整合的文化;或倾向于是学生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和人文品质,可见,对教学文化内涵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关于教学文化的特征,国内研究者认为教学文化的特征具有特殊性、稳定性、情境性、附属性、隐蔽性、滞后性、根源性、持久性、优选的纯粹性和惰性等特点。
徐继存认为教学文化是一种体验教学总体问题的方式。他阐明了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学活动的限定和规约作用,提倡教学活动的文化自主性,指出教学改革意味着教学文化的改良和改造,意味着教学活动主体文化品位的涵养和提升。我们只有通过自觉的文化追求和精神超越,才有可能使教学活动的发展少一些异化,多一点文化意味。[5]刘庆昌指出“教学文化是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有机成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整体。”[6]马忠兴认为教学文化是由教师及学生构成的集体所产生的集体主体文化,是集体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教学中的集体主体创造出来的。[7]龚波认为教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8]高汝伟认为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是对话文化、合作文化、探究文化,它们虽然角度不同,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9]李树琪认为教学文化的内涵在于让学生初步形成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和人文品质,是期望一种“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以及公民社会的塑造。[10]龚孟伟、南海从教学文化构建的主体与目的、方式与中介、过程与结果的视角介入,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学主体为了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以符号为中介,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学交往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它是教学主体集体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的辩证统一,是集体协商赋义的结果,这些过程与结果内化、凝聚、沉淀为教学主体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包含持久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制度在内的整体性有机系统。[11]
对于当代教学文化特征的研究,国内学者比较趋于一致,他们认为教学文化一般具有特殊性、稳定性、情境性、附属性、隐蔽性、滞后性的特点。如王宏霞指出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聚合性的文化、一种情境性的文化,它具有根源性、隐蔽性、持久性和惰性的特征。[12]余秋兰指出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渗透性特征。[13]李秀萍认为课堂教学文化具有根源性、隐蔽性、持久性、惰性等特点,正是因为教学文化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教师教学理念在变但教学行为不变的状况。[14]因而课堂教学的转型,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文化的特征,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
2.教学文化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研究。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也是一种动态生成与发展的创造过程。李志厚认为教学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课堂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教学文化也是一种显性和隐性交融的文化。[15]龚孟伟秉持建构生成的本质观,认为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以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等为核心的教学生活方式,是教学主体与教学生活的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师生集体文化建构过程与建构结果的统一,也是一种基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文本,通过师生教学交往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的总和。[16]郝志军认为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是达成教化和养成教学智慧。教学文化的最高使命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出具有理性自觉的人,也只有造就和培养出理性自觉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成教化。同时,他阐释了教学文化中的经验、思想、理论和方法能给人们提供实践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教学实践者的实践理性,养成教学智慧。[17]梅泽铭、杨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独特的文化活动和创造的过程,并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文化本体意义和文化主体意义两方面阐发了课堂教学的文化功能,即知识传承、社会意识传授、科学文化创造、人格塑造、潜能激发等。[18]王善利、俞建英认为教学文化具有召唤教学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功能,因此他们主张教学文化回归生活,回归文化本真,回归对生命的关怀和对自由的开启。[19]张广君基于教学文化对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历史担当,认为当代教学需要发挥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四项基本功能。[20]
3.教学文化的选择和传播模式研究。国内学者指出教学文化继承与传播必须优选化,“必须有明确的、优秀的、规范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通过教育者加以优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传播给受教育者。”[21]他们对教学文化选择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教学文化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但这方面的成果尚显单薄,需要进一步探讨。
潘维真分析了大学教学文化选择的特殊性和文化选择的途径,阐述了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文化的外融合和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