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情境、意境——小学低段美术课堂趣味营造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情感思维阶段,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喜欢接受形象直观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而部分美术课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枯燥无味,不够接地气,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基于此,笔者非常重视打造灵动、有趣的美术课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魅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丰富的体验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一、创设语境,激发兴趣
美术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简单传授知识技能并不是课堂的重点,基于艺术学科的特点,如何让学生进入教学语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引导方法再多都没有语言的交流更切合实际。

1.导入教学童话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课堂精彩的开场白往往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比长篇大论的术语更容易接受。

小学生天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优美的童话故事,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情境。

如,笔者在上《蘑菇家园》一课时,为了让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结合学生的认知,在上课伊始讲述了《采蘑菇》的童话故事:“阳光明媚的一天,小兔毛毛和妈妈一起去森林里采蘑菇,只见这里的蘑菇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笔者发现学生听得入迷,便顺势引导:
“你们看到了哪些蘑菇?这些蘑菇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看到的。

“是呀,毛毛也看得眼花缭乱,不由地停下了脚步。

她看见丛林中有一堆漂亮的蘑菇,就一蹦一跳地跑了过去。

咦?这些蘑菇有什么不同?可以摘回家吗?”在这样有铺垫、有转折的童话故事中,学生迅速地进入了神秘的蘑菇家园故事情境,了解了蘑菇的种类、结构、特征等知识。

美好的童话语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

2.巧妙设问趣味化
俗话说,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学语言也不例外,哪怕是
一个小小的提问,问得巧妙,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积极性,让互动教学效益最大化。

巧妙、艺术的提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在《民间剪纸》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趣味性,笔者从学生所喜爱的剪纸卡通形象入手,问学生:“你喜欢这样的剪纸艺术吗?”
3.演绎问答深入化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只有解决了这些重点和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才算完成。

课堂互动要有明确的启发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更要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提出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还有不会的吗?”
“美不美?”等无效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得少而精,深入浅出。

二、营造情境,唤起情趣
美术是一门综合素质教育学科,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要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较强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把学生的认识过程置于特定环境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对课堂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它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和认识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在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感受和体验。

所以,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1.演一演,再现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如表演。

《叔叔阿姨真忙》一课从课本内容看比较平淡,而且低段学生不易掌握人物丰富的动态变化。

根据这种情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真切地展现教学情境,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演一
语境、情境、意境
——小学低段美术课堂趣味营造的策略研究
□杜俊莹
摘要:要想打造灵动、有趣的美术课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魅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境情境意境趣味
88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
演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
“保洁组”里的小演员有在拿着扫把弯腰打扫,有的一边拿着抹布擦窗户,一边扯着衣角擦拭汗珠;
“教师组”里的小演员有的坐在讲桌前认真批改作业,有的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

精彩的表演迎来了阵阵掌声,随后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扮演起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有在站岗护卫的军人,有在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有在做实验的科学家……在情境演绎中,学生感受、观察了不同职业的形态动作特征,讲述了所见、所想、所感。

不同的演绎,充分的情境体验,促进了学生对角色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2.看一看,营造情境
实物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

有时,千言万语、费尽心思地描述,不如一览实物,实物可以使烦琐、复杂的描述变得简单明了。

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教具,做到有备无患。

笔者在上《民间玩具》这一课之前,准备了多种多样的民间玩具,有布老虎、竹编蚱蜢、泥人、面具等。

上课伊始给学生展示,立即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他们感到非常高兴,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教具也可以由学生准备。

实物教具是最好的教学媒介,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也可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推动课堂精彩生成。

3.想一想,假设情境
《奇特的梦》是一节充满神秘、浪漫、幻想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伴随着舒曼的《梦幻曲》闭着眼睛进行想象,走进一个似梦非梦的世界。

随后学生慢慢睁开双眼,叙说自己的梦境,这些梦有美好的、甜蜜的、惊险的、刺激的、恐怖的……假设情境,可跨越时空,可浓缩距离,让学生立体感受,获得丰富的情境体验。

三、展现意境,体味乐趣
一堂完整的美术课中,作品展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展示方法往往会成为亮点,助推课堂氛围。

笔者在听课活动结束后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评论:
“这堂课很有意境美呀”,
“孩子们的作品真是让人如临其境”。

显而易见,意境感受越来越受到美术教师的关注。

把作品展示融入意境,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美,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1.在生活意境中应用美
美术是视觉艺术,学生通过眼睛观察生活的千姿百态,通过感悟,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的缩影,放大生活趣味。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这充分说明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西班牙建筑设计师根据眼睛的外形和结构联想设计出了“智慧之眼”天文馆,根据鸟巢带来的灵感设计了北京国家体育馆;家具设计师根据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设计出了时尚、环保、方便的家具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妙地将美术作品应用于生活环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美术的实用价值。

在《剪窗花》一课教学中,学生精心设计、创作了很多漂亮的窗花,为了体现窗花在生活中的装饰作用,笔者制作了一些古香古色的灯笼和服饰,让学生把窗花粘贴在灯笼和服饰上。

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被喜庆的意境所感染。

这节课的收获是丰富的,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亲身感受到创作可以美化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丰富着人的感情,也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创作激情。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意境拓展学生展示美术作品的空间,以便展现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运用美术语言装扮生活。

2.在音乐意境中绽放美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感受艺术真谛。

优秀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的、流动的画面,优秀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的展示环节,教师可以用动人的音乐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启迪他们美好的情感,为课堂画上完美的句号。

在《手拉手,找朋友》一课的展示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连续纹样的特点和创作步骤,笔者创设了一个“找朋友”的闯关游戏,以欢快的《找朋友》歌曲作为活动进行曲。

学生跟随着音乐律动,一起玩“找朋友”的闯关游戏,闯关成功后把作品贴在黑板上的“朋友圈”里。

当欢快的“找呀找呀找朋友”再次响起时,学生开心地手舞足蹈,不由自主地合唱起来,美术与音乐的组合让学生在愉快的艺术境界中接受美育。

3.在文化意境中表达美
美术作品展示要动静结合,让学生把创作想法说出来。

一些常态课的作品介绍往往是寥寥几句,敷衍了事,究其原因是缺少展演的舞台。

自古文艺不分家,充满文化意境的讲演舞台会让美术课堂更加充满仪式感和趣味性。

在《创意美术字》一课的成果展示中,笔者创设了“百家讲坛”的舞台意境,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介绍自己小组的创作成果。

角色互换让学生倍感新奇,有的精彩讲述字体发展的“前世今生”,有的则用互动问答的方法让同伴理解字体的变化……“小讲师”手持折扇,有模有样,在舞台上交流着各自的创意。

这样的成果展示形式深受小学低段学生的青睐,因为他们天真烂漫,大胆表现。

总之,营造充满趣味的小学低段美术课堂的策略还有很多,而创设语境、情境、意境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课程体验,使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冯卫东.情境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
编辑伍宝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