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展经济必须扫除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科技;
(4)要善于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中美关系
[知识梳理]
一、坎坷曲折的中美关系
1、侵略中国:
①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②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③1921年,召开华盛顿会议。

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为美国在华扩张提供了条件。

④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2、中美合作: 1942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

中美两国结成盟国,互相援助。

3.扶蒋反共: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中美建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①敌对阶段:美国敌视新中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政策,双方敌对长达20多年。

表现: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②关系改善阶段(建交):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

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以促进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做出积极回应。

表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82年,发表“八·一七”公报。

《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三个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
治基础。

③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日渐强大,美国为遏制中国的发展,不断利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摩擦不断。

表现在:⑴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射导弹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⑵支持台独活动,阻挠中国统一
5、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核心和最敏感的问题——台湾问题:
6、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两国关系存在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现象。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间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两国需要加强国际事务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二、中日关系
[知识梳理]
一.古代: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日本“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二.近代:
(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并使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日本侵华战争:
局部侵华:侵占中国东北,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二)中国人民的抗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也英勇抗击日寇的进攻。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七七事变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4)抗战的胜利(1937.7.7—1945.8.15)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向日寇发动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军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侵华日本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意义:(略)
(5)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吉鸿昌;谢晋元;李宗仁;冯玉祥;佟麟阁;赵登禹;杨虎城;张学良等。

三.现代:(1)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华政策,中日处于冷战状态;
(2)20世纪70年代(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交;
(3)近年来,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不断否认、美化侵略,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对此,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中国一贯主张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处理中日关系。

四、问题思考
(一)、简述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第一次崛起: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从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对中国影响: 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二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并试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对中国影响: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出现军国主义复活的现象,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关注和不安。

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不断否认当年的战争罪行,美化侵略,并插手中国台湾问题,支持台独活动,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问题(钓鱼岛问题)等
(三)、中日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反恐斗争,人口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生态平衡等
(四)如何应对:加强交流合作。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③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④世界人民的支援;
⑤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苏联出兵东北等。

[专题小结]
1.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教训: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使
我国迅速强大起来。

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启示: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②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

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

③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

④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2.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统一精神、勤劳勇敢精神等。

3.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④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三、中俄(苏联)关系
俄国(苏联)对中国的侵略
(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俄国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通过1858年的《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
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还出兵侵占伊犁。

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

(3)1945的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提出支持外蒙古独立,租用中国旅顺军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严重侵害中国主权。

三、中俄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1)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2)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六、中苏经济建设
中国:土地改革1950-1953、一五计划1953-1957、三大改造1953-1956(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司合营和赎买政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改革开放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政策)。

苏联: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9、五年计划1928-1933,1933-1937、
工业化1928、农业集体化1929、过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

结果: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依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由于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启示:(1)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2)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