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空间主题浮雕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城市空间主题浮雕的艺术魅力
解析现代城市空间主题浮雕的艺术魅力
孙姓周亚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摘要:本论文探讨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互通互动,并以二者的楔合为切入口,寻求规律,贯穿于高校各专业学科的美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遗产的情感和悟性,扩大学生知识层面,启动发散性思维,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应用发展到一个全新境界,推动与振兴艺术教育事业。
关键词:艺术鉴赏;科学与艺术;审美价值;创新
一、主题浮雕的概念
《辞海》对浮雕艺术的诊释为:“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依表面突起的厚度不同,分为高浮雕、浅浮雕等,也有二者结合的形式。
”因此,浮雕是雕塑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一般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
浮雕“是介于圆雕与绘画二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有圆雕的某些特征又有绘画的平面性。
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浮雕是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构图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
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
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浮雕艺术在世界上到处都有,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在古罗马的神庙里和墓碑上,在中国的庙宇、洞窟、君王的陵墓里都有许多精美的浮雕艺术。
主题浮雕是指浮塑作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主题性思想,它是浮雕作品艺术的内容核心。
是浮雕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整个浮雕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性展开的,所有的形式与表现都是服务于主题的,从这点来说,主题是浮雕创作的基石和灵魂所在。
这一类浮雕的特征有着强烈的主题归属性、主题性的表达是它成立和作用的根本。
二、现代城市空间主题浮雕的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不同的城市空间在城市生活、城市运转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公共空间所包含的如商业、旅游、文教、观演等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功能角色,使得相关空间在功能上“各尽其职”,为了体现出现代城市空间的特点,如地方旅游特色和独特的传统人文等区别,通过浮雕作品体现出根据不同功能、性质的公共空间,主题浮雕创作的主题也有不同,包括:功能空间主题、地方历史文化主题、企业文化主题、精神文明主题等,依据公共空间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主题创作方法。
(l)以功能空间性质为浮雕艺术创作主题的应用
这一类主题浮雕艺术的创作一般紧扣空间主题,浮雕本身除了装饰作用外,还会起到一定的精神教育和引导作用,如办公空间中的教育空间、会展空间中的纪念馆空间等,通过浮雕的创作,向观众传递一定的精神教育意义,如图6.13至6.巧所示,为校园图书馆大厅浮雕,浮雕题材内容以“笃学、明志、歌颂”为主题,采用名人读书、讲学场景画面、传统励志文章的书法、抽象励志图案等形式进行浮雕表达形制。
(2)以地方历史文化为浮雕艺术创作主题的应用
以地方历史文化文浮雕艺术创作主题一般用于“对外交流建筑空间”,如交通空间、旅游空间等,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民俗以及空间所处区域的人文特征,通常采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浮雕创作表现,让游客对浮雕创作的内容一目了然,从而达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浮雕以反映南京市花梅花、辟邪以及长汪图案为主要元素,展示了南京的历史文化,浮雕以江西瑞金革命会议遗址以及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为创作主题,体现了一定的区域文化。
北京地铁站中转站内饰浮雕,分别为国家图书馆站和圆明园景点站的浮雕创作,图书馆站题材以四库文书文创作题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散地的深厚底蕴,而圆明园站浮雕采用的则是以圆明园被损坏的建筑大水法等构件为创作内容,让游客能形象、直接的了解地方人文。
(3)以企业文化为浮雕艺术创作主题的应用
以企业文化为题材进行浮雕创作的一般用于企业的办公空间室内装饰,通过浮雕艺术,展示企业辉煌、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老字号企业,通过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企业特色为浮雕创作主题,如图6.20为安徽黄山卷烟厂的内饰浮雕,浮雕内容围绕安徽人文景观结合黄山卷烟厂地办厂理念进行浮雕创作,画面内容紧扣企业经营文化则是河南济源钢铁集团的文化浮雕,浮雕以人类铸铁史和河南济源钢铁集团的企业文化融合,创作的内饰浮雕,展示了铸铁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人文。
(4)精神文明主题为浮雕艺术创作主题的应用
以精神文明为创作主题的室内浮雕艺术作品在陈设空间中应用比较多,通常用以传递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宣传人文历史等文化教育为创作目的。
如图6.22所示,以乐亭李大钊革命事迹为内容的浮雕创作,苏区革命场景的浮雕,传达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抗战的英雄气概
三、现代城市空间主题浮雕的艺术魅力
1.1.1 纪念性雕塑
在公共雕塑中,有大量主题为纪念性的雕塑作品。
纪念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中所曾经历的主观刻画和描述,这种主观性是以客观经历为依据,根据记录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使用的认知评价方法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纪念性雕塑中,通过对历史地记录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对历史纪念性事件的评价。
这种纪念性是以作者为创作的具体操作者,作者本身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管会使作品产生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作者背后是他所处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在影响着作品的价值评判和历史地位。
所以,纪念性本身是应该归结为主观性的纪录,而且每个观者也带有主观色彩去欣赏和评判纪念性的雕塑。
在更广义的认识范围内,纪念的客观评价是取决于时间段的一种认识方向。
特定的时期会赐予某个纪念性雕塑特殊的价值和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纪念的内容会被逐渐的客观化,纪念的神话光环逐渐退却,留下的是主题本身和那个时期的精神。
人们看到纪念性雕塑的时候所思考和怀念的思绪应该称为二次纪念,因
为人们看到的不是直接的历史纪录,而是经过主观处理过的纪念性艺术品,纪念性的雕塑表达的十纪念发起者的经验观和历史价值观的表现。
这些纪念性的雕塑是按照纪念者的目的和期望建立起来的,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纪录,表达纪念者主观的意识引导,用来强化意识形态的统治。
正因为纪念性雕塑所特有的政治因素,所以纪念性雕塑自古就被统治者所重视,纪念性的雕塑也成为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公共艺术作品。
按照历史学的划分,在古代时期大量的纪念性雕塑反映的主题都是君王和宗教人物。
纪念性雕塑的目的就是歌颂和怀念,所以采用的手法也都以美化和夸张为主,在歌颂和赞扬的同时表现出被纪念主体崇高和权利的威严。
纪念性也是一种心理效应的应用,雕塑给人一个视觉冲击,使人觉得和被纪念的人物之间有全面的差距,难以逾越。
被纪念人物精神的崇高、力量的强大、工业的显赫,都不是现实的人所能企及的,甚至突破想象力的极限。
要达到这种效果最简单的办法,便是使纪念物显得规模宏大,大到超乎想象,使纪念物显得能存在长久,久到超乎想象。
这样的形象使人感到压抑,压抑感市崇拜的起点,而崇拜是纪念性必须的效应。
世界上最宏大、最庄严、最经得起岁月磨练、如时间般永恒的纪念性雕塑产生在埃及,它可以说是最为古老的公共雕塑的表现形态。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坐落在离孟斐斯不远的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这三座金字塔从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库富、哈夫拉和门乌尔。
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
的自然和社会特色。
金字塔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在其外部形态,在于它纪念性形象对视觉直观的强大冲击力,阔大而雄伟,朴实而开朗。
在哈夫拉金字塔的下庙旁边是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据说是哈夫拉的像。
它高20m,长约46m,主题就是用原地的岩石砌筑起来,局部采用了石块补砌的办法完成的。
它浑圆的头部和躯体,与远处金字塔的方锥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个纪念群富有变化,更完整了。
变化,或者说对比使艺术群体统一,没有变化的重复,艺术群体是不能成为完整体的。
纪念性雕塑的形式长久以来是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艺术家必须掌握并运用严格的透视、解剖等科学原理,用物质材料模仿或再现物象的具体形态,如人物动物的比例、结构、肌肉、运动变化等,追求物象的整体或局部的形似,通过对自然严谨之象细致精确的刻画,获得具体真实的雕塑艺术效果。
在西方雕塑史上,写实表现手段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宗教艺术时代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写实手法无不贯穿其中。
在泥、石、木、以及青铜等金属材质上,写实手法造就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几乎占据了世界雕塑史的主要篇章。
现今写实具象手法在纪念雕塑中乃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具象雕塑情节生动、形象逼真、形体准确,使接受者容易理解主题,明确雕塑表达的意义,也上纪念性雕塑的创作者比较容易地把握创作精神。
这也成为大多数纪念性雕塑的发起者和创作者的首选表现方式。
尽管写实雕塑在表现范围上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但通过艺术家的努力,运用大量比喻、暗示等手段使具象纪念性雕塑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力。
马约尔的《布朗基纪念碑》是一个又如奔马般气势昂扬,有如青松般坚挺和刚毅的健壮女性裸体形象,她挎着有力的大步站立在大地上,全身上下散发着力量与信心,充满着一股坚不可腿的英雄气概。
雕像的塑造饱满、坚实、有力、具有一种古典的、明晰的韵味、有强烈的雕塑感、一切形体充斥着力量与意志,仿佛永远不畏惧时间的变迁。
马约尔通过这个意味深长的女人体形象,向观众传颂了英雄主义的赞歌。
雕塑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象约束而使得作品的内涵与意蕴更加丰富和深沉、更具有广泛的普遍代表性,让雕塑的已经获得一个更广阔的驰骋空间。
《彼得大帝纪念碑》是俄国女皇叶卡琳娜二世邀请法尔孔奈为她的丈夫,也就是俄罗斯现代化的开拓者——彼得大地塑造的一尊骑马纪念碑。
法尔孔奈用了12年时间创作了这尊18世纪最雄伟的骑马像。
它屹立在涅瓦河旁市中心广场上,马的前踢腾空跃起,表现了一往无前的决心,后踢踩着一条象征“无能为力的嫉妒”的蛇。
基座主体材
料选用波罗的海沿岸的整块花岗岩,形似汹涌的波涛,与人物、马匹的动式有机融合,在体块上形成对比关系,使纪念碑气势磅礴,寓意深远。
《美国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是通过写实表现的纪念碑性雕塑大型作品之中的代表作,为纪念性雕塑在公共艺术方面开拓了新的视野。
1923年,历史学家鲁宾逊倡议在海拔1890m 的拉什莫尔山峰雕塑伟人像。
雕塑家博格勒姆受委托进行设计,决定雕刻在美国历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四位美国总统、华盛顿、杰逊、林肯和罗斯福。
雕塑依山势交错、尺度静仁、极具震撼力。
四个肖像中只有华盛顿像是胸像,头部塑造成圆雕,其他三人都只是高浮雕头像,使美国第一任总统占有最突出的地位。
华盛顿像的胸部从衣领开始叶做成浮雕,逐渐向山岩过渡,通过虚去的部分和其他雕像相连。
四组头像浑然一体,组成了既有统一又有变化的和谐构图。
依山而建的巨大头像建造起来非常困难,工作令人惊讶,为了使华盛顿像朝南移以完善光影效果,并和林肯像的朝向一致,使其达到和谐的效果,雕像的有胸部就削掉14ft(1ft=0.3048m)厚的岩石。
整座雕像炸掉和运走的碎石有15万吨之多。
雕塑家运用了精确的计算和定向爆破技术成倍地加快了雕塑的建造速度,它被誉为“一个不寻常的工程成就”是艺术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代表。
雕塑不仅表达了美国人民对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四位总统的崇敬怀念之情,也使得雕塑本身具有了公共观赏价值,成为拉什莫尔国家公园的
一处重要景致,每年大约吸引200万游客去观光。
雕塑的公共价值造就了公共文化的关系,所以雕塑的公共属性既是它本身的实质属性又是形成外在公共空间关系的外部功能。
公共关系影响雕塑的公共特性,雕塑的公共特性有影响着公共关系,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使广泛中的代表反映。
美国的纪念性雕塑当中比较有特点的还有《硫磺岛战役纪念碑》建立在华盛顿的这座群雕是根据美军海陆军站队登陆硫磺岛的一张照片创作的,以高度再现的写实手法创作,具有很强的纪念性和记录性。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是历史纪念性的纪念碑雕塑。
雕塑创作
在具象的形体处理过程中,除了承袭传统的处理手法外又作了一些具体处理方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雕塑与纪念碑外部形态、纪念碑细部处理和纪念碑意喻表现的结合:雕塑与纪念碑外部空间、人流观赏空间、空间引导、空间心理的关系。
在保证人物动势、比例准确合理的前提下,强调对形体体块面的强化塑造与归纳处理。
利用线性因素的扩展给予形体以充分肯定,使线性的表述作用得以运用。
一方面,块面线手法的运用满足了同纪念碑碑体上的线条相联系性,这种联系应该说并不只是表面形象地联系,而是引入了纪念碑细节表现因素的内在共同感反映到雕塑形体手法处理上的概念,或者说是在不同的空间形体构成中增进了带有微差处理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有构筑性的线、体穿插表现出了人物性格中的粗犷、豪迈、坚毅的个性,合理地反映了所塑造人物的民族个性特征。
雕塑底部的处理作了较之人物处理更大的体块概括组合,这样处理形成了雕塑形体上下的过度变化,丰富了表现手法和本身的节奏感。
再者在构图上稳定了配比关系,组成的构图具有紧和性、稳定性、使雕塑在构图上具备了凝重、庄严、崇敬的空间组织语言。
为了保证主观赏区域的最佳效果,雕塑构图加强了方向性因素的调整,在人物动势方向上作了整向性的处理。
这样既加强了主观面的内容,又不是人物的各自方向性动势特征破坏雕塑组织团的和谐。
三角形具有稳定的视觉感,而稳定又会给人带来庄严、肃穆、凝重、神圣的心理感觉。
个体的美是富有变化的美,没有整体统筹的美是缺乏力量和表现力的。
在纪念碑雕塑的设计上无论是在构图、空间组合、细部表现、空间划分、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处理中都是循环了这一表现法则。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人类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为了缅怀和纪念无数阵亡将士和歌颂英雄主义,大量的纪念性雕塑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和纪念内容的。
位于四川的《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以一个巨大的红军头像为主体,巨石之中凸现坚毅和勇气,显示出在重重困难艰险阻前毫不畏惧的斗争精神。
位于广州的《广州解放纪念碑》把人物形体作了大体快地概括处理,使得解放军
的形象更显刚毅,手中的鲜花把解放军的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
战争纪念性雕塑在主题上比较严格,通常使所影响的环境也具有了敬肃感,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种带有公共性质的艺术载体。
纪念性雕塑的目的就是调动人们去追忆和怀思,他所强调的公共观赏性更得益于雕塑语言本身的魅力。
在美国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公园里,人们可以走进一群真实的士兵队伍中,这里没有战争的炫耀,没有光辉的英雄形象,人们面前是真实的战争状态。
战争的恐惧、战争的创伤、战争的伤感在这里都能感受得到。
这里充满了记录状态,没有奖,这里可使人们回望这场战争,回顾历史的经历,让人深思,让人警醒。
纪念地概括在这里被重新解读,不需要评判,只是要记住这段历史。
传统的写实具象表现总是形象地和具体的,与它们相关的总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
而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和审美却与这种传统完全背离,走向了建立抽象形式和对抽象形式进行响应的道路,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
抽象雕塑是以主观意念为总结原理,去除偶然性、瞬间性、差异性、以发掘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质和法则、通过简化、强化、重复、归纳和整理来表现对事物的理解。
具象是具体感性认知的,抽象是逻辑性的总结。
抽象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从古到今在各种艺术形式
中都有所运用,但真正具有独立特征的抽象雕塑却产生于20世纪,它是雕塑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这种现象是同人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联的。
抽象雕塑的出现,显示出理性思考和冲破传统写实表现局限性的力量。
雕塑家在雕塑的形式语言方面展开了探索和实践,在雕塑的制作方式、材料语言、构成方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是雕塑艺术逐渐脱离开现实的束缚,走向了一种纯粹的精神表现。
纪念性雕塑按照风格形式发展来说应该属于实践应用的最后阶段,由于纪念性雕塑的特殊地位和实现的复杂背景,它不可能成为艺术主义表现的先锋。
当各种各样的雕塑风格形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探讨后,新的风格表现形式也逐渐被纪念性雕塑所应用。
而随着新的风格形式的出现,新的公共属性便应运而生。
亨利.摩尔的《核能》是为控制原子爆破地所建的,原先的控制室已经拆除了,只能在原地点做这个雕塑用来纪念。
按照亨利.摩尔的说法,这个具有像头盖骨一样局部的雕塑说明有于人的大脑活动,能够发现核的裂变。
同时,这个形状也类似蘑菇云——核武器的危害。
雕塑的下半部分有些像建筑,还像教堂得拱门,或者防护室的入口处。
同时,还暗示原子裂变对人类来说还存在有价值、有益的一面《苏杰斯卡战役纪念碑》是前南斯拉夫最具影响力的战争纪念综合体,两块崩裂的峥嵘巨石,象征战役的艰险。
通道两侧有战斗场面的浮雕,前面山脚下安置着3201名苏杰斯卡战士的烈士墓。
雕塑背衬广袤的森林,每到秋季鲜红的树叶汇成红色的波浪,白色的纪念碑尤为醒目,环境对纪念碑的表现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
纪念性的综合体是指大型的纪念性艺术群,以前苏联为代表。
纪念性综合体一般规划面积巨大,内容涉及规划、建筑、雕塑、园林、展示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心构思是以整体艺术形象表现出纪念性。
题材多选自大型的战役,以大量的雕塑和壁画展示战争场面。
其中一般以一座大型的主题雕塑为综合体的中心,雕塑尺度非常惊人,如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几年综合体》主雕塑《祖国母亲》雕塑就高达103米。
综合体建筑群一般都是围绕主题雕塑而展开的,功能上以展览为主。
纪念综合体比较注意参观人流的导向和观赏层次的引导,使用大量上升的台阶和对称性的布局营造崇敬和肃穆的气氛。
在公共意识上是以主观的意识为主导,强调规范和引导公共行为,这也是纪念性综合体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公共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有创作理念。
在综合体艺术中,雕塑、建筑、和规划都体现出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
每种形式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整体性艺术表现力统筹着一切。
综合体艺术中大量的纪念性雕塑已不再是雕塑本身的独立性所能完成的,环境已经成为雕塑的一个重要部分了。
在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上,综合体的完整艺术表现力和整体艺术形式的融合性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在现代纪念性雕塑出现前,大量的纪念性雕塑都是歌颂和赞美的展示者。
由于纪念性的对象和主题都是高高在上的王侯和神灵,因此,
是以一种展示、炫耀、威慑的姿态出现的,种满了华丽、高贵、神话、宏大的语言,这个时候纪念性雕塑是完美精神的表现,不能存在半点的瑕疵和缺陷。
最美的形式、最经典的动势、最有感染力的表情、最奢华的装饰、最贵重的材料和最精湛的工艺都在纪念性雕塑中表现出来。
在主题,表现形式和雕塑建造上,甚至在纪念性雕塑的摆放环境上都体现出一种向下展示和充分炫耀的气质。
20世纪,人文精神被最大限度地认识和表现,纪念性雕塑不可能在沿袭固有的表现形式,新的形式为此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社会形势由集权走向民主,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纪念性雕塑的发展。
更多的以纪念人文精神为目的的雕塑被建立起来,无论从纪念性雕塑的发起者还是雕塑的创作者都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主题上更加关注整体民主性和广泛的影响性、纪念的核心由个人转向更广泛的群体,纪念的事件也突出了群体行为的客观性,纪念性雕塑的形式出现了以记录性、真实性、记忆性为构成因素的表现。
人物纪念性雕塑是纪念性雕塑中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人物纪念性雕塑基本上是以整体写实或局部写实为表现手段的。
人物纪念性雕塑通过对不同人物个性的劲射内
涵的描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宋庆龄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是革命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国母”,她的雕像给人慈祥、朴素的亲近感,安详中蕴含了坚强的意志,在苍松翠柏的映印下凝重而又博大,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作者选用白色的汉白玉作为雕塑的主材,洁白无暇的汉白玉象征了宋庆龄的高尚品格,也显示了作为一位女性所特有的含蓄和庄重。
材质色彩上不同环境的强烈对比,不仅造就了形象的鲜明,而且这种对比产生了特有的庄重感和肃穆感。
鲁迅的塑像在国内有很多,大多安放在图书馆、纪念公园和学校这样的文化设施中。
鲁迅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是新文化的代表人物。
1956年建于上海的鲁迅坐像是比较早期的作品,形象特征准确得当,动势相对严谨。
运用了比较写实的表现手法。
着重刻画了鲁迅的精神气质。
雕像使用了比较高的底座放置,使观众的视点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