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实验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实验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向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下列溶液中通入SO2,一定不会出现沉淀或浑浊的是
A.Ba(OH)2
B.Ba(NO3)2
C.Na2S
D.BaCl2
参考答案:
D
略
2. 1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生成4480 mL的NO2气体和
3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9.02 g B.8.51 g C.8.26
g D.7.04 g
参考答案:
B
3. 两份体积相同的某植物营养液,其配方如下:
两份营养液的成分
A.只有n(K+)相同B.只有 n(Cl-)相同 C.完全相同 D.完全不同
参考答案:C
略
4. 欲配制100mL 1.0 mol/L Na2CO3溶液,正确的方法是 ( )
① 将10.6 g Na2CO3 溶于100mL水中
② 将28.6g Na2CO3·10H2O溶于少量水中,再用水稀释至100 mL
③ 将20 ml 5.0 mol/L Na2CO3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
A.①② B.②③C.只有② D.只有③
参考答案:
B
略
5. 在烧杯中加水和苯(密度:0.88 g/cm3)各50 mL。
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0.97g/cm3)投入烧杯中。
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 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 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
C. 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 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参考答案:
D
【分析】
Na和水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密度:H2O>Na>苯,Na和苯不反应,苯和水不互溶,会分层且水在下层,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密度:H2O>Na>苯,苯和水不互溶,所以水和苯分层,且水在下层,钠和苯不反应,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后被气体带离水层,进入苯层后停止反应,待气体放出后Na又下沉,如此往复,直至钠反应完。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钠的性质,同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知道苯和水是否互溶、钠和水的反应特点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6. 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H2和B容器中NH3所含氢原子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比是
A.3:2
B.1:3
C.2:3
D.1:2
参考答案:
A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物质分子中都含有化学键
B.HF、HCl、HBr、HI的沸点依次升高
C.D2O分子与H2O分子是所含电子总数不相等的分子
D.CO2、PCl3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
参考答案:
D
略
8. 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稀H2SO4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①NaHCO3②Al2O3③Al(OH)3④Al ⑤Na2CO3.
A.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全部
参考答案:
B
【考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分析】中学常见既能与稀H2SO4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物质有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弱酸对应的铵盐、蛋白质、氨基酸等.
【解答】解:①NaHCO3属于弱酸酸式盐,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①正确;
②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能与稀H2SO4反应,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②正确;
③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故③正确;
④Al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故④正确;
⑤Na2CO3与稀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⑤错误;
故选B.
9. 重水(2H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氘(2H)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B.1H与2H是不同的核素C.1H218O与2H216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D.1H2O与2H2O互为同素异形体
参考答案:D
10. 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溶液浓度增大pH变小
B、电解硝酸银溶液,要消耗OH-溶液pH变小
C、电解氯化钠溶液,溶液浓度减小pH不变
D、电解稀硫酸,实质是电解水,溶液pH不变
参考答案:
B
略
11.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1.2LO2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 A
B. 56gN2与CO混合物中原子总数是4N A
C. 27g铝中加入1mol/L的NaOH溶液,转移电子数是3N A
D. 将10mLlmol/L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得氢氧化铁胶粒的数目为0.01N A
参考答案:
B
A. 11.2LO2不一定是0.5mol,其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不一定为0.5N A,A错误;
B. N2与CO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是28,且均含有2个原子,因此56 gN2与CO混合物中原子总数是4N A,B正确;
C. 27 g铝是1mol,1 mol/LNaOH溶液的体积未知,不能计算反应中转移电子数,C错误;
D. 胶体是分子的集合体,将10 mLlmol/L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得氢氧化铁胶粒的数目小于0.01N A,D错误,答案选B。
12. 要使Al2(SO4)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最适宜的试剂是
A、NaOH
B、氨水
C、Ba(OH)2溶液
D、盐酸
参考答案:
B
略
13. 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B.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C.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
参考答案:
B
略
14. 在标准状况下,5g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为3.36L,则此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
量之比
是
A.1:2 B. 2:1 C.1:1 D.3 :4
参考答案:
B
15. 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g氢气所含分子数目为N A
B.在标准状况下, 22.4 L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
C.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 A
D.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 NA
参考答案:B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1分)某学生在实验室中欲配制480mL 0.26 mol/L NaOH溶液,请帮助该生完成下列实验过程并回答问题:
①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固体 g,称量时应将NaOH固体放在(填实验用品)中,并置于天平的(填“左”或“右”)盘。
②溶解:加少量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并。
③转移: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中。
④定容: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
⑤摇匀、装瓶、贴标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在配制过程中缺少一个实验步骤,这一实验步骤的位置和具体操作
是。
(2)下列操作会使实际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的
是。
A.称量前,氢氧化钠固体已潮解B.称量时,砝码和物品放反了
C.转移时有溶液溅出D.读数时俯视刻
度
参考答案:
①5.2g,烧杯,左。
②冷却至室温。
③500mL容量瓶。
(1)③、④之间加洗涤步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转移到容量瓶中。
(2)D。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10分)a、b、c、d、e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5种物质,可发生如下转化:,其中:a是单质,b是气体,c、d是氧化物,e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1)如果a是一种淡黄色粉末固体,试推断这5种物质(填物质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如果a是一种常见气体,试推断这5种物质(填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参考答案:
(1)硫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
(2)N2 NH3 NO NO2 HNO3
18.
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⑴(CH3)2CHCH2OH与浓硫酸加热(分子内脱水)
⑵CH3CHOHCH3与浓硫酸加热(分子间脱水)
⑶CH3CHOHCH3与O2、Ag加热
⑷(CH3)3CCl与CH3CHOH、NaOH混和加热
⑸(CH3)2CHCl与NaOH水溶液混和加热水溶液
⑹乙醇与硫酸酸化的三氧化铬(CrO3)反应,生成乙醛、硫酸铬和水
参考答案:
19. (10分)下图中每一个方框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生成物已省略),X是一种酸式盐,常用作化肥,加热分解生成A、B、C三种物质。
其中A、C为无色气体,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X的化学式是,
G的名称是。
(2)X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是。
(3)C→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是。
(4)G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是。
参考答案:
(1) NH4HCO3稀硝酸(2) HCO + H+ === CO2↑+ H2O (3) 4NH3 + 5O2 4NO+ 6H2O
(4) 3Cu + 8H+ +2 NO === 3Cu2+ + 2NO↑+ 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