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 第5课 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三首》教案

篇一: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学生:理解“泊”的意思。
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
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最新课标RJ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 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诗三首》《牧童》作者吕岩简介

《牧童》作者吕岩简介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
世传“八仙”之一。
号纯阳子。
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
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
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
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
“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
①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
”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
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
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②昼夜终始修炼。
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
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
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
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
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
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
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
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课件

3.“复恐”和“又开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怕漏写了什么,这种“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的作出了 “又开封”的决定。显出了他对家人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 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长相思
[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gēng guō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诗中第一句描写秋风是何用意?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 所包含的寂寥萧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 来一片秋容秋态。诗人所要表达的是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
2.诗中的“意万重”是一种什么情态?同学们猜猜 可能回写些什么呢?
“意万重”所表达的正事诗人铺纸执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 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 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
5 古 诗 三 首
bó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很 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青少年时代随父 亲在钟山(今南京)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1069年调王安石 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 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但王安石推行的变法 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 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 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回到了南京的家中,从此寄情于山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5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9
诗歌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中的明月。
10
诗歌理解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 来的?
可爱、调皮、疲倦。
一个“弄”,一个“卧”。
11
诗歌小结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1
字音认读
篙 (gāo) (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 (翁媪) 剥
(bāo) (剥开)
2
牧蓑遮 醉媚锄剥
3
4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5
课文朗读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6
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7
听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8
诗歌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3.《清平乐·春归何处》

wēnɡ
chú
lián
翁
老翁
锄
锄头
莲
莲花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词牌名,“乐” 读 ?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亡赖 喜小儿 ,溪头卧剥莲蓬。 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 “无赖”,“亡” 读?这里指顽皮、淘气。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想想本篇 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透露出 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西 江 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课 文扩写成400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 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 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作者 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 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在满青草的溪 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 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 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 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 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在农村看到这样的情 景,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姿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他们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他们的朗读效果。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ppt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 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 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 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 了什么?
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 么呢?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 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1 古诗三首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 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 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一个文档都花费了我大量 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 大的欣慰。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自学提示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朗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 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 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 满足心情。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21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1、今天的学习结束,你收获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3、
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与学习方法。
21 后练习中的1、2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作业。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人格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味。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抽生背诵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
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
“泊”的意思是船停靠岸边。
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2)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字懿孙,天宝年间进士。
他的诗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的古诗自然引入本节课古诗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1.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2.读出韵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重读“霜”“愁”“到”等字。
3.生齐读全诗。
4.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6.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诗文解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停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寒霜,面对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共8题;共59分)1.(5分)看拼音,写词语。
guāzhōu fùkǒng luòyángguōsuìyúguān2.(10分)给形近字组词洲隔洛勿帐州嗝络匆胀3.(8分)给多音字组词。
间:jiān jiàn数:shùshǔ重:chóng zhòng更:gēng gèng4.(9分)依据句意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1)(3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何时:还:(2)(3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行人:开封:。
(3)(3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程:那畔:千帐:5.(10分)查字典填空。
(1)(5分)“畔”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2)(5分)“临”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6.(3分)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1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意思:(2)(1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思:(3)(1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思:7.(10分)按要求填空(1)(4分)《秋思》诗人:;朝代:;寓情于,这首诗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的深切思念。
(2)(3分)《泊船瓜洲》作者:年代: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之情!(3)(3分)《长相思》作者:年代:这首诗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8.(4分)默写《秋思》,。
,。
二、阅读理解(共1题;共10分)9.(10分)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示儿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3、解释诗意并板书。
(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二、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三、自学自导(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写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 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 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 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 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 告成,赵构竟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 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
7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8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9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10
我会认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nǎi
父
11
我会认
乃但】 【九州同】 【王师】 【中原】 【家祭】 【乃翁】
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 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 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 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6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示儿》。(重点)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唯独 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 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二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山居秋暝教学目的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①鉴赏诗歌。
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采用情景法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了解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二、解题知人又论世1、近体诗略说2、王维与《山居秋暝》(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王维,师补充,出示课件)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
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二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示儿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3、解释诗意并板书。
(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二、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三、自学自导(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三首ppt(完美课件)

不脱蓑衣卧月明。
精品PPT
舟过 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精品PPT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5 古诗词三首
精品PPT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笛弄晚风三四声。 收篙停棹坐船中。 归来饱饭黄昏后,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脱蓑衣卧月明。 不是遮头是使风。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改写?牧童?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原野上,碧草茫茫。远处, 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原野的卫士。这时, 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 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 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这时从远处传来几声笛声,有一个孩童躺在草地上。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弄: 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
精品PPT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 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笛声时续 时断,随风飘扬。
草铺横野六七里精,品PPT笛弄晚风三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 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 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精品PPT
诚斋体的伟大,在于充溢其间的童心、 童趣。还没有哪一位古代诗人像杨万里那样, 写出过那么多的生气勃勃的儿童形象,保存 了那么多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明天课堂默写,请 大家回去认真背诵;
2.背诵两首古诗的大意和小结; 3.在“词语本”上认真抄写古诗; 4.在作业本上工整抄写课后生字。
精品PPT
精品PPT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 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 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 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 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 当做词牌。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他们 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也张开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 使风让船前进啊精!品PPT
•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 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 气、可爱和天真。
精品PPT
茅檐低小,精溪品PP上T 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精品,PPT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精品中PPT 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精品溪PPT 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低檐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相吴媚音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精品PPT
m牧ù 童
(唐)吕岩
读 准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字 音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精品卧PPT 月明。
读 草铺/横野/六七里,
出 笛弄/晚风/三四声。
节 奏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精品PPT
草铺横野精品六PPT 七里,
笛弄晚风精品三PPT 四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人教新课标

5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古诗中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了解“复述通行证法”“坐庄法”两种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学习过程:一、猜古诗,导入主题1.中央电视台有档文化类节目《诗词大会》,其中有个环节是根据画面猜古诗,咱们也来玩一玩吧!出示图片猜古诗: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出示四首诗,讨论:有什么共同点?小结:都是表现童年的古诗,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童年,学习第五课的前两首诗。
读课题。
二、想象画面,理解古诗(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用复述通行证法理解古诗。
1.独立学习。
组成4人小组,确定ABCD四个角色,每人一句理解古诗。
2.聚焦难点预设一: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同学们在独立翻译句子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咱们交流一下。
(提问交流)预设二:教师质疑,直接聚焦。
“六七里”是什么意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草原辽阔,绿草如茵)“三四声”仿佛听到了什么?(笛声悠扬,时断时续)小结:“六七里”“三四声”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理解,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来理解。
板书:想象画面4.用复述通行证法小组合作理解第一首古诗。
(1)选一小组上台展示,发通行证。
(2)评价。
小组自评,全班评价。
(3)小组内运用“复述通行证”理解古诗。
(4)展示朗读。
5.用“复述通行证法”理解第二首古诗,并合作朗读古诗。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乃、熏、亥”等5个生字,会写“祭、杭、侍”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默写《示儿》《题临安邸》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进而完整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分析三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预习: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
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二、学习古诗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汇报分享自学所得。
(一)解诗题、知作者1、按照学习古诗的顺序进行分享:诗歌的题目都饱含有深意,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题目有什么意思呢?《示儿》是什么意思?《题临安邸》又是什么意思?2、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同学简介作者及背景:陆游是宋代大诗人。
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林升:南宋爱国诗人。
他看到南宋小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
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明诗意A、学习《示儿》(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一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示儿教课目标:1、认识、会写备课生字。
2、认识诗的内容,领会诗中抒发的激烈的爱国之情。
3、理解诗句4、习本课生字新词。
5、背诵这两首诗。
教课重、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惦念的事和杜甫听到成功喜报后心情分外快乐的原由。
2、理解诗句3、入情入境,理解古诗的含义,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教课时间: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激趣发言,导入新课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大病在床,在马上走开人间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其余遗言——一首诗《示儿》。
(板书课题)此刻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优异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世创作了好多诗歌,保留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认识背景:(出示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灭期间,1126年,北方的金兵凡是进犯,宋军节节溃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据,今后河山破裂,不复一致。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生,不思保国,这类状况向来连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理想。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三、指导学习《示儿》1、指名读课文。
(要点提示:“祭”的读音)2、“逝世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学生讲错的地方相互校订,教师相机指导)(“元”,同“原”,“元知”,原来就知道;“但”,不过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原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过因为看不到全中国一致而感觉伤心。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一致的伤心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光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据的地区。
新课标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 备课素材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诗三首》《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简介

《舟过安仁》作者杨万里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
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
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
在任时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
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
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
虽然张□仍被贬谪,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
屡迁至将作少监。
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
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监,升任广东提点刑狱。
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
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
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以"足国裕民"。
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
后迁秘书少监。
高宗卒,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
年底,金谴使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
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
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古诗赏析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 一下那个场景吧,风雪中,蓝得发黑的夜空下,一个 个帐篷里透出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 延过去,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返回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 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 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 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 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 地,远离家乡,才分外地感觉到风雪异乡的羁旅情怀。
返回
古诗朗诵
清朝词人、学者。字容若,号楞伽山 人。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 三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 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 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 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 又感淡淡忧伤。
返回
古诗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 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 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 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 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 目的地。榆关是山海关,“那畔行”三字是通 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 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 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 激动,甚至有些豪迈的。
返回
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 瓜洲》,难免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融入字 里行间,我们也更能理解作者对即将远离的家 乡怀有的深深眷恋之意了。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 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 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 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 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 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 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并不遥远了。
返回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 心似箭。
古诗背景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 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 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 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 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 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 的愿望。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返回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作客他乡, 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 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所包含 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 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羁留 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 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 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 注 释 】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 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 指身处关外。 3.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 营之大。 4.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 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 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5.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6.故园:故乡 7.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返回
【 注 释 】
1.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2.发:出发。 3.意万重:思绪万千。 4.开封:打开信封。
返回
返回
交流与讨论: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思考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返回
返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 相 思
返回
古诗朗诵 古诗赏析 注 释
长 相 思
交流与讨论
古诗朗诵
长
相
纳兰性德
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返回
交流与讨论
1.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景。现在请和 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 呢? 2.诗人想干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他 的家乡在哪儿?
返回
秋 思
古诗朗诵
音乐欣赏 古诗朗诵 古诗赏析 注
返回
释
交流与讨论
妆台秋思
音乐欣赏
返回
古诗朗诵
秋
张 籍
思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返回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返回
7. 何时:什么时候。
“绿”的故事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 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 风所到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 风被拟人化了,正是“绿”的妙处。 传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 等十多个动词,总感觉诗歌不够鲜活,最后选定了 “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 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不仅叙述出春风已来到江南, 而且描绘出绿草如茵的江南之春,这怎能不让游子 长叹一声——“明月何时照我还”呢?
返回
古诗赏析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这“欲” 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 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 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 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返回
古诗赏析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 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写出了诗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 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太 过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 拆开信封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 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 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惶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 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 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 了一句。
古诗词三首
泊 船 瓜 洲
秋
长 相
思
思
泊 船 瓜 洲
返回
古诗朗诵
古诗背景 古诗赏析 注 释
交流与讨论
泊
古诗朗诵
船
王安石
瓜
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返回
返回
古诗背景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年过 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 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 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 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 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 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返回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