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单元 习作 第1课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1
这是一次写人的习作:首先用一小段文字介绍了《师恩难忘》一文主要部分的内容;接下来是一幅插图,校园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边走边亲切地交谈什么,亲密无间的师生之情跃然纸上;然后重点列举了一位学生写的《我的班主任》中的片段,让学生凭借具体的例子感悟如何“写得具体”;最后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教学中,要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要抓住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一两件小事来写,要写得具体(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要写得细腻感人。

1.回忆教过自己的一位老师,学会通过一两件事情把老师的特点表达出来,表现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2.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我的班主任》片段,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

3.学习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特别是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从而表现出老师的优秀品质。

4.乐于把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和他人交流,培养修改习作的能力。

【重点】
1.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2.回忆一位老师关心自己的一两件小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难点】
1.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2.在写事的过程中,把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写清楚、写细腻。

1.重温《师恩难忘》和学习例文片段,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2.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捕捉人物细腻的动作、丰富的神情变化和温情的语言以及相关人物的所做、所想,学会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

3.教师收集整理学生在课前做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两件事。

4.小组内生生互动,互相讲述,打开素材。

【教师准备】[来源:]
1.教师设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调查问卷。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静心思考,完成调查问卷。

2课时。

第课时
1.回忆教过自己的一位老师,学会通过一两件事情把老师的特点表
现出来,表现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2.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段,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

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同学们,你积累过那些赞美老师的名言或者诗句吗?
预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来源:]
“老师,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今天,就让我们来赞一赞这些可爱的人吧!(板书课题: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通过学生的发言,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为写好本次习作做好铺垫。

一、辅助取材,打开思路。

1.交流问卷调查表。

请拿出你的问卷调查表在小组内说说。

(教师参与、倾听)
2.全班交流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抒发情感。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始终参与其中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写好老师准备足够素材。

二、品读例文,感悟写法。

1.老师这儿有一篇文章,是一位小作者写他的老师的,这件事比刘绍
棠写的事还要小、还要平常,但是同样细腻、感人!想读吗?
2.课件出示《我的班主任》片段内容: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
地向上抬起。

原来是冯老师。

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

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就觉得额前有一只温暖的手。

它时时提
醒我: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小作者围绕“我的老师”写了一
件什么事,他选取的事例有什么特点,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

可以在四人小组
里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
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3.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引导。

4.全班交流。

[来源:ZXXK]
预设:
(1)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

(2)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如:“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

”“温暖”“慢慢地”可以看出冯老师动作是那样轻柔,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轻轻”一词表现了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

“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

”“不好意思”“笑”说明“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就觉得额前有一只温暖的手。

它时时提醒我: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细腻地描写了“我”的感受,老师的教育使“我”一直难以忘怀。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通过对这些典型句子的分析,我们明白了:要把人物“写得细腻”,必须抓住人物在某件事情中的突出表现,特别要把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具体。

片段中不仅写出了老师的表现,还写了“我”的反应和感受。

这就要求,在写主要人物的同时,还要适当穿插写一写相关人物的所做、所想,这既是衬托主要人物的需要,也能借此抒发情感,使习作中心更突出。

(板书:语言、动作、神态、感受)
[来源:学,科,网Z,X,X,K]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