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糖尿病)优化诊疗常规
一、诊断标准(WHO,1999):
静脉血浆葡萄糖值mmol/l(mg/dl)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OGTT2h血糖糖尿病≥7.0(126)或≥11.1(200)或≥11.1(200)糖调节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6.1(110)~
<7.0(126)
糖耐量减退≥7.8(140)~
<11.1(200)正常<6.1(110)<7.8(140)
二、辨证论治
1、阴虚热盛型
2、气阴两虚型
3、阴阳两虚型
阴虚热盛证以心烦怕热,急躁易怒,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热盛为主,兼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耳鸣腰酸,心悸失眠,遗精早泄等阴虚症者。

为糖尿病早期,并发症少而轻。

该型患者表现以热证、实证为主。

气阴两虚系指机体元气和真阴不足,既有肺、脾、肾三脏元气亏虚之证,又有五脏阴液内耗之候,多为热盛耗伤气阴,演变为气阴两虚型。

多见于糖尿病中期阶段,并发症多而相对较轻者。

阴阳两虚型多因糖尿病久病难复,阴阳虚亏,或阳损及阴而导致全身阴阳俱虚,功能衰退的病变,并发症多而重,为糖尿病后期阶段。

多数由于长期应用口服降糖药,尤其磺脲类产生继发性失效,或并发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肾脏损害,视网膜,以及肢体血管等靶器官病变。

部分患者进入终末期阶段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塞,脑卒中,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剥离,下肢坏疽等病情危重而复杂。

临床症候表现以虚证、寒证为主。

我们现行的诊疗常规,较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辨证分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操作。

临床实践表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较单纯糖尿病的临床费用将大大提高,不但加重了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高额的医疗开支,中药降糖治疗目前较西药无明显优势,但对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远比西药有优势,我们将规X 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辩证分型,并制定科学的,可行的疗效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将现有医疗资源充分利用,为完善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作出努力。

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优化诊疗常规
一、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组或3组以上的关节肿(≥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4、对称性关节肿(≥6周)
5、类风湿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符合4项那么可作出诊断。

二、辨证分型:
1、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次症: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

舌象:舌质红,苔白微厚。

脉象: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葛根、茯苓、当归、麻黄、杏仁、甘草)
2、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

兼次症: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而薄腻。

脉象:弦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黄芪、桂枝、白芍、麻黄、干姜)
3、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痛。

兼次症:肢体关节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

舌象:舌质红,苔白厚而腻。

脉象: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
4.尪痹
主症: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兼次症:肢节屈伸不利,筋脉拘紧,肌肉萎缩,肘膝不得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

舌象:舌质暗红,苔白。

脉象:沉细涩。

治法: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熟地、杜仲、牛膝、寄生、当归、
白芍、川芎、人参、茯苓、甘草)
中医药根据类风湿表现轻重不同,对症进行灵活治疗。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也可依据类风湿因子阳性、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患者有关节肿痛的症状以及肿痛关节的CT检查。

痹病是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以先天不足或正气亏耗为内因,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

病位在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涉及五脏。

因感受风、寒、湿邪之偏盛有异,可形成行痹、痛痹、着痹之不同。

若痹病日久,伤血耗气,损及肝肾,痰瘀交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为尪痹。

治疗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

祛邪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扶正以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为主;通络那么以活血、涤痰、搜风为主。

临床应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注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痹病初起,病邪轻浅,及时、恰当治疗,预后良好,如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可使正虚邪恋,甚至内舍于脏,那么预后较差。

患者除口服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防寒、防湿。

尤其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服。

避免久居阴冷、潮湿之地。

不宜劳汗当风、冒雨、涉水,忌汗后用冷水洗浴。

患者居住的房间宜干燥、向阳。

床铺被褥要干燥、温暖。

出汗较多者,须及时用干毛巾擦干。

对行走不便者,应提防跌扑。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需配合各种辅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针
灸、推拿、熏蒸、药浴、热熨、外敷等,用外治法应注意有无痒疹或水疱等副反应。

加强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避免关节僵硬挛缩,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主动活动与被活动相结合,因人、因病制宜,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热痹)优化诊疗常规
一、诊断标准:
1、高尿酸血症>0.36mmol/l;
2、典型的临床特征;
3、关节穿刺抽取滑囊液检查可见针形尿酸钠结晶;
4、服用秋水仙碱后症状迅速缓解。

二、辨证治疗
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

兼次症: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热,恶风,口
渴,尿黄,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生石膏、桂枝、白芍、姜黄、甘
草等)
热痹的发生多为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热壅滞经络,流注肢节,气血郁滞不通,使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治疗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法,药物可选用忍冬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海桐皮、威灵仙、防己、桑枝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秦艽、木瓜、薏苡仁、赤小豆祛风除湿通络。

心悸(亚甲炎)优化诊疗常规
一、诊断标准:
1、早期:多急性起病,呈畏寒高热,疲乏无力,胃纳减
退病变的甲状腺可一侧或双侧或先一侧后转移到另一
侧;局部由于炎症可有甲状腺肿大、坚实、压痛,常
向颌下、耳后、或颈部等放射。

临床可呈甲亢症状。

TH浓度增高呈分离现象,TSH减低,131I摄取率或99m Tc扫描显示功能明显低下,此期TSH兴奋试验类似
甲亢改变。

2、中期:TH浓度可降低到甲减水平,因此临床上可呈甲
减的表现;TSH增高,TSH兴奋试验反应活跃,此期
甲减发生率可达25%。

3、后期:甲状腺炎症逐渐恢复正常,甲状腺肿或结节或
结节逐渐消失,症状逐渐好转。

TH和TSH恢复到正
常,本病最后导致永久性甲减者罕见。

在轻症或不典型病例中,全身症状轻微,不发热,甲
状腺仅轻度肿大,疼痛和触痛,可无甲亢或甲减症状,
病程长短不一,数周或半年,一般2~3个月,有复发
倾向。

二、辨证论治
1、心脾两虚
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那么甚。

兼次症: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当归、龙眼肉、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2、心虚胆怯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那么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动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味。

(龙齿、磁石、朱砂、茯神、菖蒲、
远志、人参、附子、桂枝)
亚甲炎就诊患者多在亚甲炎的甲亢期,但甲状腺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增高不明显,大多低于甲亢患者。

除应用激素治疗外,可用其他西药对症治疗,对于以发热为突出表现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按外感发热,或内伤发热进行辨证治疗,服用中药的患者,可以缩短激素应用的时间,明显提高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