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新品系LX2—2的选育经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新品系LX2—2的选育经过
摘要马铃薯新品系LX2-2由西昌学院新近选育,总结了其选育经过,通过对该品系进行晚疫病抗性及病毒性退化的鉴定表明,该品系抗晚疫病、抗病毒病、生长势强、矮健,结薯十分集中,综合农艺性状好。

采取肥促化控、平衡施肥的技术措施,产量测产达到了46.911 t/hm2。

关键词马铃薯;新品系;LX2-2;选育经过;抗性鉴定;特征特性
2004年春选用凉薯97/S033349号,经有性杂交获得实生籽;并于当年9月选用赤霉素(九二○)处理种子,在西昌学院作物所温室大棚种植,翌年3月获得混选的实生薯块;2005年春选种圃中单株选择编号为LX2-2,并于下半年秋繁1季;2006年春株系圃鉴定较相邻对照Mira(脱毒2代),增产42%,并于下半年大量扩繁。

1 晚疫病抗性鉴定
1.1 室内抗性鉴定
1.1.1 参试菌株及来源。

选自彭州市大宝镇的混合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洋菜培养基配制: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马铃薯品种抗性鉴定的叶片保湿作用。

即1 000 mL无菌,琼脂30 g,灭菌30 min。

黑麦番茄(TR)培养基配制:主要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种的培养和繁殖。

碳酸钙2 g加入番茄打磨汁200 mL中,过滤。

黑麦60 g加水500 mL煮沸1 h后过滤,加入番茄汁50 mL(5%TR)、蔗糖20 g,调整pH值为6.5~6.8,加琼脂20 g熬化,过滤,灭菌30 min。

1.1.3 供试品种的种植。

3月中旬,将参试的品种种植于彭州市通济镇黄村的试验地中,每个品种种植10窝以上,待植株长成后,剪取叶片在室内进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

1.1.4 菌种的繁殖和制备。

先将感病品种(米拉)用75% 酒精消毒,然后切成0.3~0.5 cm厚度的薯片置培养皿内,薯片盖在晚疫病菌菌块上,置于18 ℃下的温箱内培养。

待孢子囊大量产生后,将孢子囊放入无菌水中,制成孢子囊悬浮液,再在约4 ℃冰箱内放置2~3 h,大部分游动孢子释放后,再用孔径为12 μm的钢丝网过虑除去孢子囊和空孢子囊壳,然后用血球计数器将其浓度调到5万个/mL,待用。

1.1.5 接种鉴定。

将参试品种的叶片放在含有15 mL 2%洋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每皿放6片叶,1片叶作为空白对照,另5片叶作为处理,在处理叶片的背面接种菌液20 μL,空白对照的叶片用清水20 μL,重复3次。

接菌后叶片静置16 h左右,翌日将叶片翻转,然后在18 ℃、16 h光照和8 h黑暗的人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5~6 d后调查各个处理叶片的发病率。

1.1.6 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分级标准。

品种的抗病性鉴定,以米拉或川芋56作为感病对照品种,当该品种的发病率或病情指数低于对照品种米拉发病率或川芋56的10%以下,该品种为抗病类型(R);当该品种的发病率或病情指数在对照品种米拉或川芋56的90%~110%时,该品种为感病类型(S);当该品种的发病率或病情指数为对照品种米拉或川芋56的110%以上,该品种为高感病类型(HS)。

1.2 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
1.2.1 调查地点。

设在达州市、峨边县、彭州市、昭觉县和通江县对马铃
薯晚疫病调查。

田间管理为常规管理。

1.2.2 调查方法。

每小区在中间2行内随机选取2点,每点调查1穴,每穴按上、中、下取10片叶片,记载总叶片数和各叶片的病级数,重复3次。

根据各品种叶片病级数计算各品种(系)的病情指数。

1.2.3 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

0级为无病;1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5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7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50%;9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1.2.4 计算方法。

马铃薯病害均根据调查的总叶片数(总株数)和各个相应的病级数进行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100
1.3 鉴定结果
1.3.1 室内离体叶片鉴定抗性。

离体叶片抗性鉴定的结果以发病率高的为准。

结果如表1所示。

1.3.2 田间试验鉴定品系抗性。

采用目测比较、病级调查,结果如表2、表3所示。

2 病毒性退化
2.1 花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
花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为无任何症状;1级为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叶片平展但嫩叶或多或少有大小不等的黄绿斑驳;2级为株大小与健株相似或稍矮,上部叶片有明显的花叶或轻微皱缩,有时有坏死斑;3级为株矮化,全株分枝减少,多数叶片重花叶、皱缩或畸形,有时有坏死斑;4级植株明显矮化,分枝少,全株叶片严重花叶、皱缩或畸形,有的叶片坏死、下部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早死。

2.2 卷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
卷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为无任何症状;1级为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顶部叶片微束、褪绿或仅下部复叶由顶小叶开始,沿边缘向上翻卷成匙状,质脆易折;2级为病株比健株稍低,半数叶片成匙状,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质脆易折;3级为病株矮小,绝大多数叶片卷成筒状,中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有时有少数叶片干枯;4级为病株极矮小,全株叶片严重卷成筒状,部分或大部分叶片干枯脱落。

2010年LX2-2马铃薯病毒性退化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2011年LX2-2马铃薯在磨西镇的田间病情指数为0,抗性为HR。

3 品种特征特性
根据各试点的产量、抗性、熟期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对品种进行综合评述评价。

该品系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00 d左右,株型直立,株高65 cm,主茎3~5个,茎较粗、绿色,叶片浓绿,花白色。

单株结薯6~10个,大中薯率70%;薯块椭圆型,较光滑,芽眼较浅,数量中等。

薯皮淡黄色,薯块休眠期长,耐贮藏。

含淀粉14%左右,还原糖0.2%。

田间晚疫病2级、早疫病轻、无青枯病,无环腐病,抗重花叶病毒(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PVS)、轻花叶病毒(PV A)和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毒(PVM),轻感普通花叶病(PVX)。

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产量一般达到24 t/hm2,高产可达45 t/hm2。

适宜四川省大部分山地、丘陵区种植,最宜在海拔较高山区、川西南山地种植推广。

4 栽培技术
4.1 适期播种
低山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二半山区为2月中旬,高寒山区为3月中旬,种植密度以7.5万~8.25万株/hm2为宜,采用整薯播种,种薯规格以50~120 g为宜[1-2]。

4.2 田间管理
肥促化控,平衡施肥。

重底肥,轻追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增施钾肥,一般应施农家肥22.5~30.0 t/hm2、硫酸钾300~375 kg/hm2、磷肥375~45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或者施农家肥22.5~30.0 t/hm2、高钾复合肥750 kg/hm2。

苗期早追肥,追施尿素52.5~75.0 kg/hm2。

中期(初花期)生长过旺可采取喷施多效唑防止徒长,中后期(川西南山区6月下旬)可交替喷施代森锰锌、烯酰吗啉、福帅得、银法利,防治晚疫病,后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高厢双行垄作,苗期及花期适合中耕除草培土,做到排水畅通、块茎不露出土面[3-5]。

5 鉴定与示范应用情况
5.1 田间技术鉴定
2012年6月26日,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一村对西昌学院高原及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系LX2-2进行了技术鉴定。

专家组通过田间考察,听取课题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经质询并讨论后,形成如下鉴定意见:一是该品系是西昌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2004年选用凉薯97/S033349进行有性杂交,获得实生籽,同年秋季进行实生苗培育,并经多年选育而成,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和遗传系谱清楚[6]。

二是该品系属中晚熟类型,生育期90 d左右,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直立、紧凑,平均株高65 cm;主茎粗约1.2 cm,茎绿色基部带紫;叶绿色;花冠白色,花序总梗绿色,无重瓣花,雄蕊黄色,花粉量中等,柱头长度中等,天然结实性弱,浆果绿色;块茎圆型,薯皮淡黄色,薯肉浅黄色,芽眼较浅、数量中,结薯集中。

抗晚疫病,高抗病毒病;其主要农艺性状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是经多年试验,该品系主要性状年度间稳定,田间考查,主要性状一致,具备稳定性和一致性。

综上所述,该品系遗传系谱清楚,主要农艺性状稳定一致,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差异,是一个马铃薯新品系。

5.2 示范应用
2011年8月5日,西昌学院马铃薯课题组邀请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普格县农业局的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西昌学院与普格县农科局共同实施,西昌学院所选育马铃薯新品系(种)LX2-2在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实施的高产攻关试验进行了现场验收。

形成如下验收意见:一是马铃薯新品种系(种)LX2-2试验地实施面积为1 000 m2,实收面积为66.7 m2,实收鲜薯重317.5 kg,折合产量47.625 t/hm2,扣除杂质1.5%,产量为46.911 t/hm2。

课题组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和马铃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优质高产制约因素,对马铃薯新品种(系)优质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高产攻关试验研究(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栽培课题组给予重要支持),并优化集成了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二是位于凉山州五道箐乡的0.67 hm2核心示范片和6.67 hm2示范区的马铃薯生长整齐一致,长势良好,可望喜获丰收。

表明课题组研究形成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系)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先进、实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建议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

6 参考文献
[1] 李性勤,马淮勤.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3):30.
[2] 杨如达,杨富,李淑兰.无公害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13-114.
[3] 贾普选,常高正.马铃薯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1):37.
[4] 唐虹.脱毒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轻型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5(6):39-40.
[5] 黄欠如,叶川.丘陵红壤旱地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0,12(3):22-26.
[6] 李启立,蒋慧玲.我国马铃薯杂交实生籽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农技服务,2011,28(2):144-145,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