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脉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络脉是从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的横斜分支,主要的大络脉有十五条,称作十五络脉,每条络脉本身又分出许多难以数计的小络脉称为“孙络”。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十二经的络脉均从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经的络穴分出,多浅走体表,阴经的络脉走向互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互为表里的阴经,从而加强了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任督之络及脾之大络分布于躯干,它们从各自的络穴分出后,任络下行散于腹部,督络上行散于头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则横行散布于胸胁之间,加强了人体躯干前、后、侧面的联系。

络脉在解释病机传变方面有一定意义。

外邪侵袭机体多由浅入深,先络脉而后经脉,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的外在表现分析病邪的浅深部位,予以不同的治疗。

在望诊中,通过观察浮络的颜色,可以推断出疾病的寒热虚实。

在小儿病特色望诊——“食指桡侧三关诊断法”中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灵枢·经脉》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就是这种诊查方法的描述。

根据络脉理论采取刺络放血治疗疾病,是针灸临床常用的刺法之一,可以治疗多种急性病。

在正常情况下,浮络是体内向体表运行气血的重要通路,当病邪侵袭入体时气血郁滞,有些络脉也会相应地出现瘀血,故用三棱针点刺这些络脉出血,使病邪得以外泄,其疗效实较一般刺法迅速。

《灵枢·杂病》说“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之血络。

”《灵枢·经脉》说“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之甚血者。

”都是有关刺络放血的载述。

刺络放血法还可以和普通针刺经穴的方法配合应用,如《灵枢·杂病》:“顑(意:颌)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临床实践也证明:二者配合应用确能收到较好疗效。

交经缪刺也是常用的刺络方法,具体方法正如《针灸大成》所说的:“缪刺者,刺络脉也。

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

”即左侧有病痛刺右侧,右侧有病痛刺左侧的交叉刺祛,多
取井穴或呈现瘀血的浮络用毫针浅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临床以治疗各种疼痛证为主。

此外,十二经的络脉均通贯于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络脉又是从络穴分离而出,因此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络穴的研究,认为络穴在主治本经疾病的同时,还能够治疗互为表里的经脉的疾病。

并由此发展为“主客原络配穴法”。

即某经有病不但取本经的原穴为主,并配以互为表里的络穴来间接调整本经。

这种临床常用的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就是以络脉的分布特点和生理功能为基础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