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话与黄陂话声调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话与黄陂话声调研究报告
作者:张吉妮,段思羽
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6期
张吉妮段思羽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主要方言为武汉话,隶属于西南官话武天片;黄陂位于武汉市北部,其方言黄陂话在语言地理上处于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交界处。
黄陂虽地理上临近武汉,
但声调系统却显著不同。
其中黄陂话阴去调尾很高。
且韵尾有紧喉现象,这种方言现象保留了
更接近古汉语中古去声的声调特征。
因此,对黄陂话去声的研究可以帮助理清中古去声发展的
特点。
一.家乡话介绍
(一)地理位置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位于东经113° 41′ -115°05′,北纬29°58′-31°22′,地处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东部。
黄
陂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武汉市北部。
地跨东经114° 09′-114° 37′ ,北纬30° 40′-31°22′。
(二)方言分区
武汉话是指武汉地区的方言,武汉位于西南官话的最东端,武汉话属于南方官话中的西南官话武天片,有武汉老城区方言和新城区方言之分,其中最正宗的是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
黄陂话属楚语系,大体与武汉话相同。
黄陂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交界处,兼有
两个官话区的特点
(三)前人研究综述
对于武汉话的研究,据笔者观察,大多数论文是有关于语法形式、语汇、语用等发面的,
针对武汉方言语音方面展开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少,不过还是找到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比如:刘兴策和朱建颂的《略谈武汉方言词汇的特点》(1980),朱建颂的《武汉方言的演变》(1988)、《武汉方言研究》(1992),潘攀和熊一民的《普通话口语与武汉方言》(1998),高山的《“武汉普通话” 语音考察》(2006),董福升的《普通话与武汉方言接触状况调查》(2008),刘伊念的《武汉话语音特点的历史地理研究》(2008),侯芳和许菊的《武汉方言
声调及连续变调的优选论分析》(2012),熊一民《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2010)。
二、实验过程
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归纳所调查方言的调值,将调值(高低、曲折形式)相同的归为一类。
武汉话有四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黄陂话有六个调类,分别是阴平、
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实验采用了电容话筒、监听耳机等高精度设备,力求完整、准确地记录语音。
(一)实验例字
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用以调查声调的例字,并参照已归纳出的声调系统,确定例字。
(二)实验软件
利用语言分析软件Praat,用电容话筒录入发音人的发音实际,并归类保存,以便后期
测量、分析。
(三)例字的特征点频率
按照武汉话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曲折特征,阴平为平,调型近似“▔”;
阳平为曲折形式,调型近似“∨”;上声为降,调型近似“╲”;去声为扬,调型近似“╱”,四类例字均有鲜明特征。
其中在选取例字特征点时,阴平、上声、去声取起点和终点,阳平取
起点、中点和终点,共计9个。
黄陂话声调的测量方法与武汉话相同,平调、声调和降调均取
起点和终点,曲折调取起点、中点和终点。
黄陂话的特征值共有13 个。
三、数据处理
(一)处理方法
1、在EXCEL电子表格中记录各个发音合作人发音特征点的频率;
2、算出特征点频率的平均值;
3、取平均值中最大值记为a,最小值记为b;
4、根据公式T=5* (lgx-lgb)/(lga-lgb),计算出9个特征点的T值(其中x为每个特征
点频率的平均值);
5、根据赵元任先生创立的五度标调法(把正常人说话的音高分为五类,最高点是5,最低
点是1),将T值转换成五度值,转换规则为:0≤T≤1,五度值为1;1<T≤2,五度值为2;
2<T≤3,五度值为3;3<T≤4,五度值为4;4<T≤5,五度值为5;
6、归纳出武汉话和黄陂话各个特征点的五度值,从而最终得出武汉话与黄陂话各个调类的具体调值。
(二)处理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步骤,经过数据处理,得到了特征点频率的平均值、T值、五度值的结果(注: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如下:
武汉话中阴平的起点、终点的T 值为3.01、3.14;阳平的起点、中点、终点的T 值为
1.72、0.17、1.90;上声的起点、终点的T 值为3.91、0;去声的起点、终点的T值为1.39、5。
因此归纳得出武汉话各调类的五度值分别为阴平44、阳平212、上声41、去声25。
黄陂话中阴平的起点、终点的T 值为3.15、3.22;阳平的起点、中点、终点的T值为
1.77、0、3.02;上声的起点、终点的T值为4.91、
2.46;阴去的起点、终点的T 值为4.66、5;阳去的起点、终点的T值为4.67、4.49;入声的起点、终点的T值为2.47、4.97。
因此归纳得出黄陂话各调类的五度值分别为阴平33、阳平213、上声42、阴去45、阳去44、入声24。
四、武汉话与黄陂话的比较武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黄陂虽然属于武汉的一个行政区,但
在方言地理上去属于江淮官话与西南官话的交界处,因此其方言兼具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特点。
其中,声调最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黄陂话的去声分阴阳,并且保留入声,这些特征都
属于江淮官话,但又因其音质音位系统与西南官话接近,因此黄陂话在方言归属问题上有较大
分歧。
下面就黄陂话最富特色的去声系统与武汉话进行对比。
黄陂话的去声根据中古声母清浊的不同分为阴阳两个声调,武汉话已经和普通话趋同,去
声归并为一个调类。
黄陂话阴去调调值为45,阳去调调值为44,两者发音相近。
武汉话去声调值为25,音程跨度较黄陂话阴去更为明显。
因此在称呼“ 热干面”时,武汉话升调明显,但
黄陂话则为高平调,因此武汉人能够通过“面”的声调轻易区分出黄陂话与武汉话。
黄陂话的去声不同于其它方言区的去声,体现在其阴去声尾部的频率异常的高,特别是在
尾音或者慢读的时候,黄陂话的阴去虽然终点调值和武汉话相同,但是听感上却要比武汉话更高,即使是和阳去比较,阴去在听感上造成的差异要大于调值所表示的差异。
与音高伴有的音
质上的特征便是韵母尾部带有喉塞音,喉塞音的出现往往会伴有更高的音高。
入声喉塞音往往
是由于中古的塞音韵尾退化而成,这一点普遍见于吴语区和粤语区中。
去声在中古已经不带塞
音韵尾,所以黄陂话韵尾携带的喉塞音不是中古音系的遗留。
根据王力先生对上古声调的解释,上古汉语中的长入元音较长,短入元音较短。
到了魏晋时期,长入的韵尾部分逐渐失去塞音,而成为去声,短入则发展成为入声,塞音韵尾保留。
因此,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上古长入在
失去塞音韵尾后,遗留了一个喉塞音,喉塞音具有提升音高的作用。
普通话中喉塞音已经完全
丢失,调型也为降调,武汉话去声调型为声调,但喉塞音丢失。
黄陂话则在升调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喉塞音,可以说黄陂话比武汉话保留了更多上古去声的特征。
[注:本调查报告为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其中参与此次科研立项课题的共有:张吉妮(华中师范大学),段思羽(华中师范大学)、陈鸿浩(华中师范大学)三人。
]
参考文献:
[1]刘兴策,朱建颂.略谈武汉方言词汇的特点[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80,Z1:126-130.
[2]喻萍芳.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与教学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喻萍芳,赵红霞,颜红梅.武汉方言和英语在语音语调上的对比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179-182.
[4]高山.“武汉普通话”语音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董福升.普通话与武汉方言接触状况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12:68-71.
[6]侯芳,许菊.武汉方言声调及连续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报,2012,12:34-38.
[7]朱建颂.武汉方言的演变[J].方言,1988,02:92-99.
[8]朱建颂. 武汉方言研究[J]. 方言,199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