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技术总结报告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概述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目的与要求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查区概况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技术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技术路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技术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编写技术实施方案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已有资料收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技术质量保障措施及本工程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避险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技术质量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本工程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避险措施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地籍测量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控制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已有控制点资料的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控制网布设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3、埋石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4、观测、平差计算、精度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细部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测绘软件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2、原始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数据采集采用全野外全解析数字化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界址点测量 . (28)
5、地籍要素的测绘和取舍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精度评定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外业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境界转绘接边精度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权属调查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和要求 (44)
2、地类调绘的基本要求和要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内业汇总成果 (48)
(一)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面积计算与数据汇总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衔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技术创新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取得的经验和建议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ﻬ北京市丰台区集体土地地籍调查
技术总结报告
一、概述
(一)调查目的与要求
集体土地地籍调查目的在于彻底摸清全市土地使用现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为土地管理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准确的查清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城镇地籍调查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情况,形成权属清楚,地类明确,图数实地一致,数据准确,真实的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数据库;进一步依法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机制的地籍管理系统。
1、全面、准确地查清全区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状况;
2、完成全区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调查,实现全区城乡土地登记全覆盖;
3、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4、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
5、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对各项国土资源严管措施的跟踪监督。
(二)调查区概况
丰台区位于北京市西南,为北京4个近郊区之一。
东为朝阳区,北
为崇文区、宣武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西北为门头沟区,西南和东南为房山区和大兴县。
总面积305.65平方千米。
2005年底户籍人口97.4万人。
属城乡过渡地带。
地理座标介于北纬39°45′~39°55′,东经116°03′~116°30′之间,辖14个街道、2个地区、2个镇、3个乡。
区人民政府驻丰台街道文体路2号。
丰台区居民人口68.9万人,含44个少数民族的4.9万人。
区政府驻地丰台镇,距天安门12公里。
市二环、三环、四环路贯穿境内,京开、京石以及京津塘高速公路起始丰台区,形成首都东西南方向的公路网络。
全区地形东西狭长。
永定河自北向南从中部穿境而过,将丰台区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
丰台正处于永定河冲积扇的中部,整个地势西高东低。
(三)、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第二次修订)(2)国土资源部《关于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59号)
(3)国土资源部《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
(4)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发布)
(5)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登记规则》(1995年发布)
(6)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 》
(1992年发布)
(7)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89发布,(1993年6月修订)
(8)建设部《城市测量规范》CJJ8-99(1999年颁发)
(9)建设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1999年发布)
(10)《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1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ZBA75001-89)
(1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图式》(GB/T7929-1995)
(13)国家测绘局《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1-91) (14)国家测绘局《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15)国家测绘局《测绘产品质量评定规定》(CH1003-95)
(16)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2001年)(17)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年)
(18)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1987年)
(19)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市)级汇总技术规程》(1993年)
(20)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省级汇总技术规程》(1994年)
(21)国土资源部《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0年)
(22)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京国土房管权[2002]442号)
(23)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地籍测绘规则》(1998年)
(24)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地籍图图式》(1998年)
(25)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地籍测绘成果范例》(2001年)
(26)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10000)技术实施细则》(2000年)
(27)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编绘县级1:5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技术规定》[京地通(1993)18号]
(28)《北京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29)《丰台区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四)技术路线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用内业处理和外业调查相结合、卷地毯方式,准确获取翔实、全数字化土地基础信息,形成从土地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汇总分析到信息服务全
过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登记、发证工程技术体系。
1、以卷地毯的方式进行调查,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保证本区土地调查不重不漏。
2、以信息技术和3S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技术主线,数字化工作方式为主要工作模式。
3、强制使用集体土地调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作为本次土地调查的工作平台,信息系统的使用应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从数据准备、工作底图的制作、后续的数据入库、编辑、面积计算和统计、成果输出等。
通过软件系统对调查数据进行规范,确保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保证各环节衔接时数据检查的可行性。
4、集体土地调查工作应与数据库建立同时进行,每项调查工作的结束标志之一是提交符合“北京市集体土地调查地籍数据库标准”的数据库,本次调查工作的成果应能全部由数据库提供。
5、根据北京市的实际需求,丰台区采用1:500地形图进行集体土地调查。
6、尽量利用已有的成果资料,减少工作量。
已有资料主要包括城镇地籍调查资料;国有土地登记资料(特别是国有公路、河流、铁路等);2004年1:10000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一次详查中的权属调查资料(图件和权属协议书);新的行政勘界资料等。
7、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在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
地使用权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工作。
8、完善土地调查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
9、集体土地调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与“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相衔接,从而保证“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二、技术准备
(一)编写技术实施方案
技术实施方案是依据北京市集体土地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针对丰台区具体情况而编写的作业技术指导书。
实施方案编写工作由总工程师牵头,统一部署。
编写时分控制、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测绘、数据建库等几大类,分别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然后再合并整理。
最后经编写组讨论,由总工程师审核定稿。
(二)已有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来源是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
1、控制点
测区共收集四等控制点11点。
经过踏勘点位实地保存完好。
通过利用和检核其精度符合要求。
2、图件
2004年1:2000电子版正射影象图、ArcGIS图、1:10000
ArcGIS图,满足本次集调工作底图要求。
(三)、技术质量保障措施及本工程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避险措施
<一>、技术质量保障措施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建立了一整套严格、完善的测绘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本项目我所成立了北京集体土地地籍调查项目质量控制部,聘请资深专家做顾问,检查流程如下:
以质量体系文件为质量管理依据,从设计、过程控制、设备验证、培训和服务等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工程质量。
对控制测量产品实行三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作业组自检、项目检验和作业单位质量管理部门检查,质量达到优良级。
成果由甲方验收。
检查、验收过程有记录,结束后写检查(验收)报告。
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作业有关规定,各级检查人员赴现场实行动态质量跟踪检查,保证每一道工序质量达标,发现问题,及时召开质量问题分析会,制定对策,以保证各项产品精度符合规范、规程、技术设计书和甲方规定精度指标,保证各项成果准确无误。
加强全体作业人员的质量教育,组织学习有关规范、技术设计书和甲方技术要求,搞好技术交底,强化质量意识,杜绝不合格产品。
仪器设备经检验合格才能进入现场。
1、成果自检
自检是作业员在作业过程中或作业阶段结束时对作业质量的检查。
(1)地籍控制测量成果自检内容
①坐标系统的选择是否符合要求;
②控制网点布设是否合理,埋石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起算数据是否正确、可靠;
③施测方法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有无超限;
④各种观测记录手簿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
⑤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规定;
⑥资料是否齐全。
(2)地籍要素测量成果自检内容
①地籍要素有无错漏;
②观测记录手簿(或磁盘)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
③界址点成果表有无错漏;
④界址点、界址边和地物点精度是否符合规定。
(3)地籍原图成果自检内容
①原图图廓线及方格网的绘制精度、控制点及图根点的展绘精度是否符合规定;
②图幅编号、坐标注记是否正确;
③宗地号编列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重、漏;
④界址点、界址边及地籍要素的展绘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规定;
⑤图上表示的各种地籍要素与地籍调查结果是否一致;
⑥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
⑦房屋宗地号及地类号、结构、层数、门牌号等有无错漏;图廓整饰及图幅接边是否符合要求;
⑧地籍索引图的绘制是否正确;
⑨面积量算方法及结果、分类面积汇总是否正确。
(4)宗地草图的自检内容
①宗地图形与实地是否相符,四邻关系是否清楚、正确;
②大量数据是否齐全、准确,注记是否清晰合理;
③宗地的座落、门牌号、宗地号、地类号、界址点号、相邻宗地号、指北方向、作业日期及建筑物的结构、层数等记录有无错漏。
(5)土地利用现状图自检内容
①审阅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地类界线表示是否完整,多边形是否闭合,土地分类是否有逻辑错误;
②检查与地籍图中的相关权属要素和地物要素是否一致,图式符号应用正确,各种注记、图幅接边、图幅整饰等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③检查线状地物、零星地类的表示是否必要和合理,是否有必要的宽度和面积;
④检查权属界线是否完整和闭合,权属界线和相关地物是否一致;
⑤土地利用现状图必须到实地进行100%巡视检查,巡视的重点是看地类的划分是否合理,图上表示的地类是否与实地一致,注记是否正确等。
(6) 数据成果自检内容
①数据格式必须符合《北京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技术方案》规定的内容、分层、代码和交换格式。
提供的数据文件必须符合规定的测图系统要求。
②数据成果的检查主要是检查数据成果的完整性,各类图形几何关系的拓扑完备性,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拓扑一致性,可以借助各种GIS系统和专门软件进行检验。
要求各类要素的代码、几何特征、层次正确,属性表达完整;各层次的要素完备,无冗余,重点检查面要素的封闭性,多边形标识点是否唯一和遗漏,需要满足部分要求的,是否不
重不漏;各层次之间的相关要素表达一致,空间上要求重合的要素,是否完全一致等等。
③面积计算资料检查主要检查其输出规格、各类限差和各类数据统计的吻合性,数据取位的正确性,并检查其资料整理是否符合统一规定,数量是否齐全及清单是否正确。
2 成果互检
互检是专职检查人员对作业成果进行的全面检查。
检查的项目内容与自检相同。
互检的检查比例,内业为100%,外业可根据内业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但实际操作检查不得低于30%,巡视检查不低于70%。
3成果专检
专检是由作业单位质量管理机构组织的对成果质量进行的最终检查。
专检除应检查与自检和互检相同的项目外,还检查以下内容:
①互检记录;
②技术设计书的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工作报告等的编写以及资料的分类整理和立卷建档是否符合要求。
专检的检查比例,内业为100%,外业实际操作检查不低于20%,巡视检查不低于70%。
4 成果验收
验收工作在三级检查后进行。
凡是地籍调查测量提交的成果资料均属验收的内容,验收时按照不低于规定的抽查比例分别对文字
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控制测量、地籍要素测量和地籍原图五部分随机抽样的样本进行全面检查。
同时对样本以外的。
影响成果质量的重要质量特性和带倾向性问题进行概查。
验收时内业随机抽检30%~50%,外业实际操作检查比例视内业情况决定,但不得低于5%。
<二>本工程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避险措施
1、纸质资料管理
该工程资料较多,特别是相关地籍资料要做到绝对的安全和保密,若没有一个完整的资料管理办法,就会造成资料的丢失和混乱。
(1)该项目的资料档案中心全面负责成果资料的管理工作。
(2)资料成果由档案中心设置存放专柜,由资料成果管理员负责资料成果的保管、整理、保密工作,确保资料成果的安全性。
2、权属调查
通过我们以往进行地籍测量的经验,地籍调查时通常会出现资料不全,界址不清等情况,这样势必会影响权属调查的准确度和速度。
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规定:(1)加强权调人员的业务训练,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2)权调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以做好统一部署,避
免后续工作的浪费。
(3)禁止权调人员虚假作业,地调表必须和实地情况完全
一致,有问题的宗地必须在地调表中作详细的说明。
(4)权调人员在测绘工作开始前必须向测绘作业组详细指明界址情况,不允许有任何遗漏,交底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电子数据管理
各种资料是以电子文档形式在计算机中存储,建立严密的计算机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办法,若一旦发生意外,出现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从一开始就给予高度的重视。
(1)该项目设兼职计算机信息管理员1名,负责每天的数据成果或数据图形备份工作、计算机的安全工作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定期进行垃圾数据的清理工作。
(2)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存放,做到数据容易查询、维护和更新。
4、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为了保证原始资料采集质量,采取自查、互查和专查三级质量检查制度,做到分工责任明确,目标到岗,层层把关。
严格按各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设计书的规定执行,接受甲方的监督检查验收。
(2)生产前首先进行局部试验工作,试验工作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确定最佳的作业方案。
(3)作业中各工程项目不得自行变更工作方案或降低精度要求,如需改变应提前书面汇报,待技术负责批准同意后,方可继续下步工作。
(4)作业前进入测区先踏勘,在布设控制网中遇到无法避开的障碍物超出设计要求时要及时向工程领导小组汇报,待方案定后方可进行。
(5)及时检查校对当日测量数据及整理原始资料。
(6)领导小组在作业前向参加作业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设计书和有关规范、规程、甲方技术要求的学习,详细介绍各项技术工作任务,测绘任务,作业质量要求,工作进度、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7)技术负责负责检查各组工作执行情况,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资料质量负责。
(8)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等技术性会议,不断总结和提高技术水平,及时纠正存在问题。
(9)安排软件开发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及时解决计算机软件、硬件问题。
三、地籍测量
控制测量
1、已有控制点资料的评价
本次图根平面控制,采用GPS测量手段,RTK实时动态定位测量技术测定图根坐标,测量时将基准站设在已知点上,利用已有四等点进行点位较正,其坐标差最大△X 2.1 cm, △Y 1.3cm 。
测量时对部分一级导线点进行了检测,其平面位置△X为3.4cm,△Y为0.1cm。
观测图根导线时,对部分一级导线点点间边长进行了检测,其坐标反算值与测量值最大相差1.5cm,精度良好。
2、控制网布设
测区图根控制主要是采用利用GPS测量手段,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测定。
只有在试点村采用GPS-RTK和图根导线相结合的办法布设图根点,其目的主要是检测GPS-RTK施测图根点精度。
图根点是测定界址点、地形、地物各要素的依据,图根点的布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碎部测量的要求。
在卢沟桥试点四个村,布设二级光电测距导线2条,测设二级导线点19个;布设图根结点导线网1个,测设图根导线点62个;加密附合图根导线1条,测设图根导线点9 个。
当测区四等点密度不能满足GPS-RTK加密图根点要求时,采
用静态GPS测量手段加密了一级导线点。
在不同时间、不同工作区域,测区共加密一级网五个,二级网一个。
(1)在卢沟桥乡四个村的试点过程中,采用中海达HD8200EGPS四台套进行静态测量,布设GPS二级点18个。
平差计算利用随机Hi-TargetGPS后处理软件5.0进行。
(2)试点结束后,在卢沟桥乡利用南方天王星9600 GPS接收机四台套(标称精度为±(5mm±1×10-6Dppm)施测一级点2个。
平差计算采用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平差软件。
利用Trimble5700三台套接受机施测二级点1个,用随机Tr imble Geomatics Office GPS后处理软件平差计算。
(3)在南苑、花乡、老庄子三个乡,利用南方天王星9600 GPS 接收机四台套(标称精度为±(5mm±1×10-6Dppm),施测一级点8个。
平差计算采用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平差软件。
(4)在长辛店镇、王佐镇:利用南方天王星9600 GPS频接收机五台套,施测一级点8个。
平差计算采用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平差软件。
利用天宝Trimble 5700静态GPS接收机5台,标称精度为(±5mm+1ppm×D)。
施测一级点37个。
平差计算采用Trimble 导航有限公司TGO平差软件。
3、埋石
(1)一、二级点埋石
一、二级导线点位点的埋设在通视条件良好,易于利用和保存的地方,在埋石困难的沥青或水泥地面时打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标石,标石、钢桩规格如下:
建筑物顶上设置标石,标石和建筑物顶面牢固连接。
坚硬地面设金属钢钉标桩,钉帽为Φ80mm球缺形,中间圆孔为点位标志。
钢钉为Φ25mm螺纹钢,长240m
m。
加工时钉帽和钢钉满焊并垂直,钉桩时要求钉
帽卧入地面,帽顶与地面持平或略高于地面。
(2)图根点埋石
图根点埋石数量按照细则补充规定要求每平
方公里不少于20个(农村空旷地段可减半)。
在埋石困难的沥青或水泥地面时打入刻有十字的2号钢桩。
测区图根点埋石数量总计1887个。
4、观测、平差计算、精度
※二级光电测距导线
加密二级导线2条,测设二级导线点19个,导线网总长3.4km,平均边长169.252m,最短边92.502m,最长边244.667m。
(1)使用仪器:南方NGS-352型全站仪(2mm±3Dppm)。
(2)观测方法:采用三脚架联测法,水平角观测一测回,竖直角观测2测回,边长测量采用单程往测,每边观测斜距1个测回,每测回读数2次。
(3)平差计算:采用清华山维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
(4)精度指标统计
平均边长为169.252,S允=200m;
相邻边最大比例为1.88,P S允=3;
方位角最小闭合差:-23.0″,W允=±48.0″;`
方位角最大闭合差:-65.0″,W允=±66.0″;
最弱点位中误差为2.1cm,δ允=5.0cm。
网中各单一导线的各项目精度指标如下表
备注:对于二级导线规范规定W允=n
,导线全长相对中误差
16
1/10000,光电测距二级导线的总长可放长至1.5倍,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
※图根导线
加密图根导线网1个,测设图根点62个,导线总长12.4km,平均边长106.5m。
加密图根导线1条,测设图根点9个,导线总长738.2km,平均边长85.5m。
(1)使用仪器:Topcon335W型全站仪(2mm±3Dppm)。
(2)观测方法:采用三脚架联测法,水平角观测2测回,竖直角观测2测回,边长测量采用往返测,每边往返观测斜距各1测回,每测回读数2次。
(3)平差计算:采用清华山维平差软件进行整体严密平差计算。
(4)精度指标统计
①图根导线结点网精度统计
平均边长为106.7m,S允=156m;
相邻边最大比例为1.46,P S允=3;
方位角最小闭合差:-21.4″,W允=±48.2″;
方位角最大闭合差:-28.0″,W允=±80.0″;
最弱点位中误差为2.3cm,δ允=5.0cm。
②图根导线精度统计:
平均边长为82.3m,S允=156m;
相邻边最大比例为1.12,PS允=3;
方位角最小闭合差:-12.6″,W允=±48.2″;
方位角最大闭合差:-34.8″,W允=±80.0″;
最弱点位中误差为1.8cm,δ允=5.0cm。
※RTK图根测量技术要求
a、点位选在视野开阔处,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度。
b、点位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和高压输电线,离高压线不少于50m,离发射源距离不少于200m。
c、RTK基准点的精度等级不得低于四等,最大辐射半径为10km。
d、RTK接收机技术指标应为;双频接收机,标称精度≤(10mm+2ppm·D),观测量为载波相位。
e.用于RTK基准点求解WGS-84坐标系到1980坐标系的转换参数,所选参考点覆盖待测点的整个测区,转换后各点的残差分量小
于5cm。
f.RTK观测采用单基站的方式,观测时流动点的架设应稳固,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不得存在大功率的信号干扰区。
g.RTK观测的采样率为1s,每次测量的历元数小于10个。
每点观测时间不低于3分钟,观测的平面精度≤2cm。
必须联测周边已有同等级以上的控制点。
检测高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5cm,检测同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7cm。
h.RTK观测结束后应按照A4纸装规格输出GPS野外手簿报表,并装订成册。
※静态GPS网
1、观测
(1)一、二级控制点,分别利用中海达HD8200EGPS四台套、9600 GPS频接收机五台套、天宝Trimble 5700静态GPS接收机5台套仪器,采用静态方式观测。
(2)基本技术要求
外业观测时间长度应根据同步观测点间距离,观测条件等适当调整。
(3)观测前编制GPS可见性预报表,并制定工作计划;
(4)出发前检查电池电量、接收机内存或磁盘容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