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与“萧”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用法不是孤例。
例如彭端淑《为学》中有一句话叫:“子何恃而往?”这里的“恃”就是“依靠、依赖、依仗”之意。
再如“怙恶不悛”的“怙”亦是此意。
以此为依据,编者把“不省所怙”翻译为“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意思是父亲已经去世。
“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怙”指代父亲。
如果解释到这里,倒也可以理解。
因为世间幼年丧父的事情实在寻常。
可接下来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如果父亲去世,还有母亲在。
还可以依靠母亲。
但作者却在下文说“惟兄嫂是依”。
这就有矛盾了,既然父亲去世,还可以依靠母亲,但却要依靠兄嫂。
那么母亲呢?为了化解这个疑问,编者只好在解释“所怙”的时候,加了一个括号,进行补充说明:其实也包括母亲。
这样一来,读者就容易把“所怙”理解为所依靠的父亲和母亲。
这种解释是不科学的。
一般 而言,“所怙”只能指所依靠的父亲。
如果要指所依靠的母亲的话,应该用另外一种说法:“所恃”。
“恃”的本意也是依靠,引申义则代称母亲。
不能用“所怙”包含或者替代“所恃”。
换句话说,“所恃”,指所依靠的母亲;“所怙”,则指所依靠的父亲。
“恃”代称母亲;“怙”代称父亲。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找到例证。
例如,在《诗经•小雅•蓼我》中就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再如《聊斋志异•陈云栖》中:“怙恃俱失,暂寄此儿”中的“怙恃”也是这个用法。
回到文章当中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实际情况O 韩愈写此文时,他的父亲去世已是事实,用“所怙”自然不错。
但据考证,韩愈出生不久,他的生母就去世了。
而且是母死在前,父亡在后。
要表达清楚父母双亡这个事实,光用“不省所怙”是不够的,因为意思表达不完整。
韩愈完全可以说:不省所恃所怙。
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真实情况。
但韩愈淡化了生母去世的这个事实。
只说“不省所怙。
”至于韩愈为什么淡化生母去世这个事实,我们不得而知。
有专家考证,韩愈之所以刻意回避其生母,因为其生母有可能是婢女。
婢女的社会地位低下,他可能羞于提及。
所以,在文中他只说“不省所怙。
”
当然,有读者指出,韩愈有提到自己的身世:“吾少孤”。
这个“孤”,可以有两个意思,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仅仅一个“孤”字还无以判断作者母亲的生死与否。
结合韩愈生平,才可以明确韩愈属于父母双亡的那种情况。
但编者却罔顾事实,直接将这个“孤”解释为作者幼年丧父。
考虑到作者一出生,
微论[|I
他的生母就去世了这个事实,这个解释是不科学的,应该解释为作者父母均去世。
作者虽然回避了母亲去世这个事实,但作为教材的编者,应该考虑到这个情况,引入“恃”这个概念,而且把“恃”和“怙”的区别阐述清楚,让读者对韩愈的生平有个透彻清楚的把握,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同时,讲清楚“恃”和“怙”的区别与联系,有助 于提高广大读者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语文素养。
总之,“恃”是母亲的代称,“怙“是父亲的代称。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笼统化。
不然,读者会如坠云里雾里。
[作者通联:湖北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I肃兴国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以为姓氏中的“肖”,即“萧”的简化字,故往往把“萧”写作“肖”。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1964年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萧”本是由“蕭”简化而来。
除读音外,无论字源,还是字义,“肖”与“萧”都是两个毫无关联的字。
《辞海》:肖,1.(xiao)类似,相似。
如惟妙惟肖。
《淮南子-墜形训》:“肖形而蕃。
”高诱注:“肖,像也。
蕃,多也。
”2.(xiao)通“消”,衰微。
《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
”司马贞索隐:“肖谓微弱 而省之。
”过去的几种重要辞书,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均无“肖”作姓氏的解释。
可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书籍文献中,作姓氏的只有“萧”字。
萧姓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姓氏之一。
《通志氏族略》:萧,“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
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可见,战国时萧姓,是由古国名而来。
那古萧国又由何来呢?《左传•定公四年》:“殷民六族,篠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故古萧国当为殷民萧氏之国。
中国历史上汉朝、南朝、唐朝,是萧姓人物辈出的时代。
汉朝丞相萧何,修法度,订律令,至今留有“萧规曹随”的成语。
还有太子太傅萧望之。
南朝的
11[微论
齐、梁乃萧氏王朝,齐为高帝萧道成创立;梁为武帝萧衍所建,统治中国江南56年,史称“萧梁”。
萧衍,子有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
迨至唐朝,有萧璃及子孙萧嵩、萧俛、萧倣、萧遘等八人出任宰相,盛极数世(见《新唐书•萧璃传》)。
其中以太宗时萧璃最具名望,李世民曾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之语相赠。
萧璃乃梁武帝萧衍之后,其姊为隋炀帝皇后,史称“萧皇后”。
历史上萧姓人物,还有 杨家将故事中所讲到的萧太后。
《辽史》: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系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尊封“承天皇太后”,摄国政,是一位有建树的女政治家。
辽国朝廷萧氏人物很多,如太祖(耶律阿保机)时就有萧敌鲁、萧痕笃先后为宰相。
辽为我国古代北方的契丹族,其“萧”姓由何而来?这有两说,一说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列传第一•后妃》)。
一说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宜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
《辽史》取前说,故辽之萧姓当为借取,不宜与汉族萧姓相混谈。
在当今的姓氏中,“萧”究竟是何时、何故被写成了“肖”的呢?《新华字典》解释说:“肖,萧(姓)俗作肖。
”这“俗作”之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我国1957年前的出版物中,人物姓氏鲜有写为“肖”的。
而1957年后才开始出现将“萧”改为“肖”的情况。
如太平天国中的萧朝贵,范文澜1947年版的《中国近代史》,荣孟源1954年版的《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均为“萧朝贵”,而林增平1958年版的《中国近代史》,胡绳1981年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则写为“肖朝贵”。
再如,汉代丞相萧何,范文澜1949年版的《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1955年版的《简明中国通史》均作“萧何”,而郭沫若主编,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稿》(第二册)则写为“肖何”。
又如中国现代作家萧红、萧军,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均写为“萧红”“萧军”,而林志浩198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则为“肖红”“肖军”。
同一人物的姓氏,在不同出版物中写成了不同字样,这是不可思议的。
以“肖”为“萧”,既已出现在这样一些较有影响的书籍中,那么,一般的报刊就更不用说了。
1957年后的出版物中,人物姓氏以“肖”改“萧”的错误,原因何在呢?我以为主要是受汉字改革简化汉字的影响。
因为简化前的“蕭”字,笔划太多,确实难写,加以简化是很有必要的。
但简化是有规则的,“蕭”即去其繁笔,简化为“萧”。
然而,一些简化字出版物的著者编者,只知“蕭”与“肖”同音,不审简化规则,遂误将“肖”改为“萧”了。
还有一种情况,即出版物中的当事人或著者,知道自己姓氏的用字,但书中错写了,反以为是简化字出版物的要求,也就默认了,但在题字签名时则用原字。
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伟大的长征》一书,在介绍红二、六军团领导人时,写的是“肖克”,而老将军为该书题词的署名则为“萧克”。
又如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其回忆录《艰苦岁月》,封面著者署名“肖华”,而《后记》中则签名为“萧华”。
这种情况,多是以为既为简化字出版物,书中就用简化字好了。
殊不知,这跟用简化字无关,纯是一种错误的写法,因而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混乱。
现在,已有一些出版物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值得肯定。
如今大陆“萧”姓,多写成了“肖”姓,显然是受1957年后一些出版物简化汉字的影响,这完全是一种误写,不是所谓的“俗作”。
据说,前几年台湾萧氏宗族回大陆寻根,结果发现多是姓“肖”的,“萧”姓不见了,感到莫名其妙,真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啊!现在萧氏族众,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其姓是写“肖”,还是写“萧”,似乎只好随其自便了。
但对历史上的萧姓人物,写法上必须统一为“萧”,这既是体现家族的渊源,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
与阅读现代文相比,借助古代文化经典来学习语文也面临一些特殊情况,最突出的是这样几点:一是如何选择研读作品,二是如何突破字词和表达方式障碍,三是如何确定学习重点,四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局限性。
在这四个方面,课程标准都有所要求和建议,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认真研读,准确理解,灵活把握手,并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钟羽8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