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步行时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合集下载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关性分析

t n Me iie 0 2 7 5 :4 2 4 7 i d cn ,2 1 ,2 () 4 - 4 o
A bsr t t ac
obet eT nlz h o e t n b te n gi fn t n ad tredmes n3 1knma ca d knt aal jci :o aaye te cr l i e e a u c o n he i n i (D ie t n i i p rn - v r ao w t i o i ec e
矩 相 关 ( < .1 。 P 0O )
结论 : ①步长是脑卒 中偏瘫患者步态异 常的重要 参考指数 ; ②髋关节 和膝关节 伸展 , 关节背伸和跖屈 是步态异常 踝 的重要表现 ; ③下肢髋 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和踝关节背伸肌群 的力量是影响步行能力 的重要 因素。
关键词
脑卒 中; 三维步态分析 ; 步行 能力 ; 运动力学 ; 康复治疗
摘 要
目的 : 通过对 脑卒 中偏瘫患者下 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 的分析 , 寻找偏 瘫患者步态特点 , 比较分 析步行能力与运动
学 和动力学之问的关 系 , 从运动力学角度探讨偏瘫 患者异 常步行 的原 因 , 寻找康复治疗 中需解决 的关键 问题 。
方法 : 选择 首次脑 卒 中后 可 以独 立步行 1 m以上 的右侧偏瘫 患者 2 例 为实验组 , 常健康 中老年人 1 例为对 照 0 O 正 6
c nto g o . Vio s se o r l r up c n y t m wih o c p ae wa u e i g i, 3 t fr e l t s s d n at D k n m ai a d k n tc nay i. i e tc n i e i a lss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PPT学习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PPT学习课件
3
1.初始触地 支 2. 预承重期 撑 3.支撑中期 相 4.支撑末期
5.摆动前期
摆 1.摆动初期 动 2.摆动中期 相 3.摆动末期
4
下肢各关节主要肌肉及作用
5
6
大腿前群和内侧肌肉
7
髂腰肌
8
小腿前面和后面肌肉
9
正常步行周期中主要肌肉的作用
• 站立相:
• 臀大肌 ——伸髋 • 股四头肌、腘绳肌—— 伸膝15度 • 胫前肌—— 足平放速度 • 小腿三头肌——控制小腿前倾 • 臀中肌、臀小肌——控制骨盆向对侧倾斜5度 •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支撑相中期至蹬离
•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线距离, 正常人两侧步长约为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 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敏感指标;
• 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两次着地间的纵向直线 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
• 跨步时间:即步行周期时间; • 步宽: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以足跟中点为测量
结果:膝关节承重反应消失;速度 减慢;重心不能前移,可引起关节
疼痛等。
17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中期—躯干过分向患侧倾斜
• 躯干过分向患侧倾斜,越过患侧 下肢,提示髋部外展无力。
• 当骨盆向侧方过度位移超过支撑 腿时,并伴随对侧摆动腿骨盆过 分下降,此为Trendelenburgs征 阳性
18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中期—膝关节过度屈曲
表现:部分患者在支撑中期,可能出现膝关节过度屈曲,并 伴有过度的髋屈曲。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或控制能力减弱; 膝关节屈曲挛缩; 腘绳肌活动增加; 腓肠肌活动增加; 关节疼痛、本体感觉减退。 结果:站立相稳定性降低;站立相时间缩短;身体前进的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运动力学异常


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 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 和功率
运动力学异常

偏瘫侧下肢几乎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 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 的力矩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
步态异常原因
ROM受限
神经肌肉受损 ◆肌肉无力 ◆肌张力异常 ◆主动肌与拮 抗肌同时收缩 ◆共济失调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地面步行训练与减 中平板步行训练相比,能够增加舒适的 步行速度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患侧下肢上台阶 健侧下肢上台阶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后跖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初始触地:下肢前伸为了将 足放臵适当位臵
预承重期:控制性膝关节屈 曲及踝关节跖屈,为了顺利 平滑承重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支撑相中期:下肢所有关节均伸展, 为了支撑体重,并达到足够高度使 对侧下肢能够离开地面进入摆动期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摆动相:下肢所有关节均缩短以离开地面
步态的基本测量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步速下降:步行速度是步态的一个整体指 标,它与步频、跨步长、双腿支撑相时 间、偏瘫侧及非偏瘫侧支撑相时间等有 关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下肢摆动相时间与非瘫痪侧下肢 摆动相时间比值为1.23-1.61:1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偏瘫侧下肢支撑相时间缩短而摆动相时 间延长,而相对应的是非瘫患侧下肢支 撑相时间延长而摆动相时间缩短,双腿 支撑相时间也延长

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运动学特点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运动学特点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运动学特点分析杜玲玲;夏清【摘要】Objective:Using three-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system to analyze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walking speed,so as to explore the main kinema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lking speed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knee hyperextension.Methods: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15 stroke patients with knee hyperextension and 15 healthy elderly people,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alking speed and kinematic parameters was analyzed.Results:Compared to the healthy elderly people,step length,stride frequency and walk-ing speed in the strok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but the supporting period percentage was increased(P<0.05).The joint range of motion(ROM)of hip,knee and ankle in stroke patients was reduced and the maximal an-gle of hip extension,knee flexion and ankle dorsiflexion was also reduced,but the maximal angle of knee extension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healthy elderly (P<0.05 for all).The gait func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kinematic parameters (steps perminute,stance percent,the ROM of knee and the maximal angle of knee flexion and ankle plantar flexion)in stroke patients(P<0.05).Conclusion:Because of the motor dysfunction of lower extremities,the walking speed of stroke patients was decreased.The dysfunction of knee flexion and ankle plantar flexion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walking speed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kneehyperexten-sion.%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三维运动学特点及其与步行速度的相关性,从运动学角度探讨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15例伴有膝过伸步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运动学定量比较,并将其与步行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膝过伸患者的步长、步频减小,步速减慢,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均P<0.05);膝过伸患者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最大伸髋、屈膝、踝背屈角度减小,最大伸膝角度增加(均P<0.05).步行速度与步频、支撑相百分比、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角度和最大踝跖屈角度均相关(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膝过伸患者下肢关节活动不同程度受限,步行速度下降,其中屈膝和踝跖屈异常是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18(033)001【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膝过伸;运动学;步行能力【作者】杜玲玲;夏清【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合肥23001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743.3脑卒中是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绝大多数的脑卒中幸存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碍[1],其中约40%~68%的患者在步行中表现出膝过伸步态[2]。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PPT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PPT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时间空间的习惯这一类包括 ➢ 步行速度降低 ➢ 两侧步幅长度不一致 ➢ 跨步宽度增加 ➢ 双足支撑期延长 ➢ 依靠手进行支撑
依照以上分析进行步态训练基本上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的重要性 ➢ 脑卒中后,对瘫痪的肌肉进行肌力训练,没有证据显示肌力训练
后痉挛(反射亢进)或高张力(被动运动阻力)较前增加,反而有 一些证据证明肌力训练后它们较前下降《运动再学习》 ➢ 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 (Gellhorn, 1947) ➢ 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受刺激方法之 一 (Gellhorn, 1949)
➢ 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步态
➢ 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估计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估 计被代偿或掩盖。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 会走:能单腿负重、
立位平衡2级、 出现分离运动 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行 产生 走
步 进行 态
步 态 分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 踝关节背屈受限 ——胫前肌群活动降低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 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0º~15º控制受限
➢ 踝关节训练器通过对踝关节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环形主被动运 动和直线主动运动。
➢ 踝关节训练器提供复杂多样的运动以及积极主动关节功能恢复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的训练形式 ➢ 被动运动(Passive ) ➢ 主动运动( Active )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被动运动(Passive )
➢ 整圈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顺或逆时针方向(1~200圈反向交替);速度

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运动学特点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运动学特点分析

中国康复.Z O I S年2月•第33卷第1期7•临床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运动学特点分析杜玲玲,夏清【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三维运动学特点及其与步行速度的相关性,从运动学角度探讨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

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15例伴有膝过伸步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运动学定量比较,并将其与步行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膝过伸患者的步长、步频减小,步速减慢,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均P C O.O5);膝过伸患者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最大伸髋、屈膝、踝背屈角度减小,最大伸膝角度增加(均P C O. 05)。

步行速度与步频、支撑相百分比、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角度和最大踝跖屈角度均相关(均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膝过伸患者下肢关节活动不同程度受限,步行速度下降,其中屈膝和踝跖屈异常是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膝过伸;运动学;步行能力【中图分类号】R49;R743. 3 【DOI】10. 3870/z g k f. 2018. 01. 002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knee hypere^^tension gait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Du Lingling,XiaQ iw g. D e p a rtm e n t 〇/R e h a6iU ta tio n M e d ic in e,the A//i乙ia te d H e/e i H o s多ita Z〇/A n h w i M e d ic a Z U n it;e r s i^y,the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 f H efei,H e fe i 230011, C h in a【Abstract】Objective:U s in g th re e-d im e n s io n a l g k a n a lysis s y s te m to analyze t h e k in e m a t k p a ra m e te rs and th ec o rre la tio n w ith w a lk in g sp e e d,so as to e x p lo re th e^a in k in e m a tk f a c to rs in flu e n c in g th e w a lk in gp a tie n ts w ith knee h y p e re x te n s io n. Methods:T h e k in e m a tk p a ra m e te rs w e re c o m p a re d b e tw e e n15 s tro k e p a tie n tsw ith knee h y p e re x te n s io n and 15 h e a lth y e ld e rly p e o p le,an d th e c o r re la tio n b e tw e e n w a lk in g p a ra m e te rs w a s analyzed. Results:C o m p a re d to th e h e a lth y e ld e rly p e o p le,ste p le n g th,s trid e fre q u e n c y and w a lk­in g speed in th e s tro k e p a tie n ts w e re s ig n ifc a n tly re d u c e d, b u t th e s u p p o rtin g p e rio d pe rce n ta g e w as incre ased ^<0. 05). T h e jo in t ra n g e o f m o tio n(R O M)o f liip,knee an d a n k le in s tro k e p a tie n ts w as i^educedg le o f h ip e x te n s io n,knee fle x io n and a n k le d o rs ifle x io n w as also re d u c e d,b u t th e m a x im a l an gle o f ^ne ew as incre ased s ig n ific a n tly a s c o m p a r e d w ith th o s e in t h e h e a lt h y e ld e rly(P<0.05f o r a l l).T h e g a it fu n c tio n w a sc o rre la ted w ith k ine m a tc p a ra m e te rs (s te p s p e r m in u te,stance p e rc e n t,th e R O M of ^ne e and th e m a x im a l a ng le o fknee f le x io n a n d a n k le p la n ta r fle x io n) in s tro k e p a tie n ts(P<0.05). Conclusion:Because o f t h e m o to r d y s fu n c tio no f lo w e r e x tr e m itie s,th e w a lk in g speed o f s tro k e p a tie n ts w as decreased. T h e d y s fu n c tio n o f knee fle x io n and a n k lep la n ta r fle x io n w as l^he i m p o rta n t f^actors l^hat in flu e n c e d th e w a lk in g speed in s tro k e p a tie n ts w ith knee h y p e re x te n­sion.【Keywords】s tro k e; h e m ip le g ia; k n e e h y p e re x te n s io n; k in e m a tic s; w a lk in g a b ility脑卒中是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绝大多数 的脑卒中幸存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碍[1],其中约40%〜68%的患者在步行中表现出膝过伸步 态[2]。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摘要:下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健康负担。

文章阐释了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失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再学习技术的临床有效性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以探求运动再学习技术做为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一线治疗手段的可行性。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运动再学习技术脑卒中疾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医院常见的康复手法有很多,但是很多康复治疗患者并不积极配合,对治疗缺乏信心,通过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需要增加治疗的疗效。

本课题将研究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让患者在学习-训练-再学习-再训练中加强改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为脑卒中患者寻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国内研究现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疾病特点是患有脑卒中疾病的病人最主要的特点。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高达200万左右患者首次发生脑卒中疾病,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由于各种功能障碍导致不能独自生活,需要家庭成员扶助,甚至完全照顾[1]。

例如:偏瘫、言语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均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别是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双下肢严重的功能障碍带来的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心理障碍,也严重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经济负担[2]。

有效的康复治疗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卒中病人患病偏瘫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康复治疗训练又有专业度高、训练时间长等特点,因而大多数的病人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缺乏训练的意识,大部分病人回到家中,从不注重康复治疗训练的过程,导致康复治疗的效果极差,因此提升病人及家人的康复治疗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

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卒中后运动障碍,卒中后步行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影像学及其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如弥散张量成像)已成为预测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复习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临床评估方法及相关神经功能影像学文献。

总结卒中后患者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方法,主要有足印目测法、录像法、量表评定法、三维步态分析。

并重点讨论如何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预测卒中后步行功能,从而为脑卒中后步行康复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Abstract] Walk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is a common post-stroke dyskinesia,and the recovery of walk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 direc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life abi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imaging technology,neuroimaging and its related biological markers(for example,diffusion tensor imaging)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edict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 In this paper,the clinic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walk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were summarized,by reviewing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walking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and related neurological imaging literature. There are footprint visual method,video method,scal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ree-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echnique to predict the walk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ity of walking rehabilitation plan after stroke.[Key words] Stroke;Walking function;Brain remodeling;Diffusion tensor imaging雙足直立步行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典型特征,也是人类进行移动和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能力。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任小南【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表现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借助三维步态分析方法,观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患者步速、患侧步长、患侧跨步长均大于治疗前(P<0.01)。

治疗后患侧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有明显改善,均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

观察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其中髋关节在内收外展、屈曲伸展方面治疗后有显著改善(P<0.01);膝关节屈曲伸展治疗后改善效果显著(P<0.01);踝关节在内翻外翻、内外旋转、背屈跖屈方面,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配合三维步态分析方法,可对患者步态情况做定量评价,用于评价患者康复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16)006【总页数】2页(P570-571)【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三维步态分析【作者】任小南【作者单位】[1]福州市马尾区医院康复科,35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步态异常、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日常生活能力严重下降,对患者自身、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带来极大负担,这就要求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1]。

但是,如何对患者步态情况、步行能力进行评价,是多数患者关注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分析康复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表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62~75(68.4±4.2)岁;病程6~17(10.4±2.5)个月;脑出血19例,脑梗死17例,均为单侧;右侧瘫痪20例、左侧瘫痪16例。

纳入标准:①以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相关标准为参照[2],并配合MRI、CT检查,确诊疾病类型;②患者均为单侧肢体偏瘫,无下肢手术史、中枢神经系统病史、危重症情况等;③患者均自愿配合康复治疗,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aSSb 1671c5926 Cb 21c1470 d e www"#$%&’()*+, ’-.//0123456789)*+,

佳 ! 等 6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另一类是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 , 目 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有 Brunnstrom 、Bobath 法 、 上田敏法 及 Fugl-Meyer 评 定 法 、MAS 评 定 法 、Rivermead 法 、
O
引言 在脑卒中早期治疗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善患侧的功
能以及功能的质量 , 故康复工作者应急需掌握的是患 肢的运动功能处在一种什么状态 ,即功能丧失了多少 , 保留了多少 , 其中有多少是正确或是异常的 , 据此才能 知道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 , 指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以及观察疗效 , 分析预后等 。 由于运动功能评 定方法种类多 , 为了便于临床科研更加合理地选择相 关运动康复评定法 。 本文应用计算机检索 CSTU 数据 库 1995-01 / 2005-09 和万方数据库 1994-01 / 1995-01 与康复评定相关的文章 , 检索词为 " 康复评定 ", 限定文 章用语为中文 。 同时手工检索 1985-01 / 2002-12 与相 关康复评定的书籍 ,限定书籍语言为中文 , 英文 , 日文 , 检索词为 "脑卒中 、 康复 、 运动功能评定 "。 简要介绍脑 血管意外的运动功能评定方法 。
%&’() *, -./( %6, 3&0 4, 5+& *7680)8/99 ’(: 280;</= +( >./ =/>.0: 0? =0>08 ?&(@>+0(’< /A’<&’>+0( +( 9>80B/ 2’>+/(>97@h(nAA)( Bin/h)+nA C+nA-) #""CD!" E#$FG !#"H#E-.+(’I 黄佳 ! 陈洪沛 ! 郭敏 ! 刘骏 7 脑卒中患 者 运 动 功 能 评 定 的 方 法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与 问 题 J*K7中国临床康复 !#""C!!"E#$IG!#"H# JLLL7M)<@B?7@0=K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刘艺;黄敬【摘要】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运用常规步行训练法(常规组,n=20)、使用辅助工具(四脚拐)训练法(辅具组,n=20)、减重步行训练法(减重组,n=20)对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分别采用10 m 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1个月和3个月后,3组的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依次为辅具组、常规组和减重组。

总体上减重组效果最佳。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法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3 kinds of gait training methods o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received routine gait training, assistance and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PBWSTT) respectively.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10-meter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efore, 1 and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Results MWS, TUGT, FIM and FMA all improved in 3 groups, ranked as assistance group, routine gait training group, and PBWSTT group after training. The PBWSTT group improved the best. Conclusion PBWSTT is more effective on walking after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72-275)【关键词】脑卒中;步态;步速;生活独立性;运动功能;康复;步行【作者】刘艺;黄敬【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 刘艺,黄敬.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72-275.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比美国高出近1倍[1]。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PPT演示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PPT演示课件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掌着地”,而不是足跟着地。表现 为足跖屈加内翻。
准备承重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掌着地”,膝过伸、膝反张
支撑中期(单腿负重): 表现:膝关节过伸;躯干过分向
患侧倾斜;骨盆向侧方过多移位; 对侧摆动腿骨盆下降。
16
偏瘫步态分析
膝过伸、膝反张--
原因: 股四头肌痉挛 股四头肌控制力减弱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本体感觉减退 踝关节不稳定
3
1.初始触地 支 2. 预承重期 撑 3.支撑中期 相 4.支撑末期
5.摆动前期
摆 1.摆动初期 动 2.摆动中期 相 3.摆动末期
4
下肢各关节主要肌肉及作用
5
6
大腿前群和内侧肌肉
7
髂腰肌
8
小腿前面和后面肌肉
9
正常步行周期中主要肌肉的作用
• 站立相:
• 臀大肌 ——伸髋 • 股四头肌、腘绳肌—— 伸膝15度 • 胫前肌—— 足平放速度 • 小腿三头肌——控制小腿前倾 • 臀中肌、臀小肌——控制骨盆向对侧倾斜5度 •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支撑相中期至蹬离
支撑中期—膝关节过度屈曲
表现:部分患者在支撑中期,可能出现膝关节过度屈曲,并伴有过度的髋屈曲。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或控制能力减弱; 膝关节屈曲挛缩; 腘绳肌活动增加; 腓肠肌活动增加; 关节疼痛、本体感觉减退。 结果:站立相稳定性降低;站立相时间缩短;身体前进的幅度减小,速度减慢。
19
偏瘫步态分析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21

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试结果的影响

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试结果的影响
ConsensusDefinitionsforSepsisandSepticShock(Sepsis-3)[J]. JAMA,2016,315(8):801-810. [4] 孙文武,毛恩强.微循环变化对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意义 [J/CD].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9(3):201-204. [5] 陈笑红,宋甲.每 搏 输 出 量 变 异 度 在 脓 毒 症 休 克 液 体 复 苏 治 疗 中 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327-328. [6] 左小淑,朱睿瑶,周 晨 亮,等.脉 搏 指 示 连 续 心 排 血 量 监 测 (PiC CO)在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 研究杂志,2016,45(11):74-77,86. [7] 秦学东,王泉利,刘鹏飞.PiCCO监测指导严重脓毒症合并肺损伤 患者液体管 理 的 临 床 研 究 [J].临 床 和 实 验 医 学 杂 志,2017,16 (7):699-702. [8] 王斌,王白永,唐文学,等.重症超声与 PiCCO监测指导感染性休 克液体复苏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4-7. [9] 罗彬,王霞,姜雯娟.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在指导脓毒性休 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 应 用 [J].新 疆 医 学,2017,47(12): 1406-1408. [10] 王君生.PICCO和超声评估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研究[D].郑 州:郑州大学,2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evaluatetheimprovementofwalkingabilityofhemiplegicpatientswithlowerlimbrobotcombinedwithgaitcor rectiontrainingbythree-dimensionalgaitanalysissystem.Methods 80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hospitalizingattherehabilitationdepart mentinourhospitalfromMay2016toMay2018weredividedintorobotgroupandcontrolgroupbyrandomnumbertablemethod,40casesineach 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gaitcorrectiontraining,andtherobotgroupwasgivenwalkingtrainingwithlowerlimbrobotsonthis

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观察

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观察

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入院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的脑卒中患者给予规范的一级、二级康复治疗,实验组的脑卒中患者在规范的一级、二级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出院后继续给予三级康复治疗。

将这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使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和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分别对每组患者进行评分。

结果6个月后,实验组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定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三级康复治疗可以继续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67-011资料与方法当前,脑卒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它的致残率高达80%以上,成为患者、家属还有社会的负担。

在脑卒中患者的各种机体功能损坏中,对于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尤为普遍和显著。

1.1病例选择标准选取2010年5月至11月入院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如下:(1)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诊断的新发脑梗死患者[1] (2)经过头颅CT或者MRI证实的患者(3)脑梗死后,生命体征稳定1周以内(4)存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6)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恶性肿瘤、无四肢瘫痪、无痴呆病史、无呼吸功能衰竭等相关疾病的患者。

1.2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5月至11月入院的满足上述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和特点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徐光青;黄东锋;毛玉瑢;兰月;刘鹏;陈正宏【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04(019)010【摘要】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 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总页数】3页(P728-730)【作者】徐光青;黄东锋;毛玉瑢;兰月;刘鹏;陈正宏【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51008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51008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510089;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51008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51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偏瘫模式的三维运动学评价 [J], 徐光青;兰月;毛玉瑢;黄东锋2.江苏省青少年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J], 程丽平3.中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扒地式"交叉步右侧动作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J], 李建臣;张良4.脑卒中患者下肢关节运动对步行能力影响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J], 徐光青;黄东锋;兰月;毛玉瑢;刘鹏5.中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扒地式”交叉步右侧动作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J], 李建臣;张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痉挛、胫后肌痉挛、踇长屈肌痉挛、趾长 屈肌痉挛、胫骨前肌痉挛、踇长伸肌痉挛
腓肠肌肌痉挛的处理
• 病例1-腓肠肌痉挛肉毒素注射前后
注射前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痉挛,胫 前肌过度兴奋拮抗
注射后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痉挛缓解,胫前 肌时相改善,过度兴奋的表现较前改善
步态分析在偏瘫步行训练中的指导作用
• 获取步态参数 • 评价步行能力 • 量化步态异常 • 分析异常原因 • 指导治疗方案
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主要内容
• 脑卒中步态的特点 • 常用的脑卒中步态分析的方法 • 常见脑卒中步态异常的原因分析
步行功能减低带来的问题
• 无法实现短距离转移 • ADL低下 • 摔倒风险高 • 步行姿势不良易发生踝关节扭伤、足痛、
膝关节退变、腰背部不适 • 影响社交、难以恢复工作 • 心理问题
偏瘫步态的特点
讯作者) • 14. 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王红星,励建安.正常健康青年人步行效率分析-生物谐振规律的前驱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2009,4(31):253-255 • 15..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励建安.下肢痉挛偏瘫患者的步行效率,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9,3(13):2166-2169 • 16. Xu GX, Gu SQ, Meng DH, Wang HX ,Li J. The study of bio-resonance essence in youth. The Journal of Rehabilitaion Medicine, 2008,5(46):95-96(SCI) • 17. 许光旭,顾绍钦,励建安. 邳州市小儿麻痹后遗症评估分析报告(英文)[J]. 中国临床康复,2005,19:238-240. • 18.许光旭、王彤、周士枋,王翔.偏瘫不对称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3:1-5. • ……

三维运动解析系统测试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定量评价

三维运动解析系统测试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定量评价

三维运动解析系统测试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定量评价王桂茂;严隽陶;刘玉超;齐瑞【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52【摘要】背景:近年来兴起的三维运动解析技术,可获得多项行走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代表了目前步态生物力学研究的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在国外开展较多,而国内则较少.国内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偏瘫患侧下肢矢状面上运动的分析.目的:对偏瘫患者步行运动进行三维立体运动学分析,与正常步态对比,分析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变化特征.方法:运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1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检测健康对照组步行过程中的基本时空参数、步态周期参数与骨盆三维运动角度参数,并对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称性进行分析.检测两组下肢髋、膝、踝关节的三维运动学角度参数,对比两组下肢关节运动在矢状面、横断面与冠状面上的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偏瘫步态表现出下肢运动膝关节屈曲受限,膝关节活动度减小.髋关节内收、旋内不足,外展与旋外角度增大.提示三维运动解析系统测试可测定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定量评价偏瘫患者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从而进行相应针对性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训练.【总页数】3页(P9816-9818)【作者】王桂茂;严隽陶;刘玉超;齐瑞【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上海市,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市,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市,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市,2004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运动学特点分析 [J], 杜玲玲;夏清2.脑卒中偏瘫步态的时空参数与骨盆运动学分析 [J], 王桂茂;严隽陶;刘玉超;齐瑞3.正常青年人三维步态:时空及运动学和运动力学参数分析 [J], 黄萍;钟慧敏;陈博;齐进;钱念东;邓廉夫;4.正常青年人三维步态:时空及运动学和运动力学参数分析 [J], 黄萍;钟慧敏;陈博;齐进;钱念东;邓廉夫5.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试结果的影响 [J], 雷德宝;吴校林;朱锐;李彬;刘文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动态平衡训练系统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三维动态平衡训练系统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三维动态平衡训练系统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7-23T15:33:17.4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作者:马关磊保艳飞[导读]马关磊1 保艳飞2(1昆明医科大学;2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三维动态平衡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评估及训练的研究,总结出三维动态平衡训练系统在平衡功能评估及训练中的优势及不足,为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提供系统的文献。

关键词:三维动态平衡训练系统;脑卒中;平衡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世界第二,中国首位的死亡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经济水平和医疗保障明显改善,各级医院的医疗条件、诊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的宣传教育以及健康行动不断加强和大众对及早送医的认识和早期救治的理念发生改变等,我国脑卒中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1]。

尽管如此,幸存患者仍然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其中平衡功能障碍便是最常见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

平衡是指人体维持的一种姿势状态,无论静止或运动还是外力下均能自动调整的能力。

一般认为,维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重要的环节: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

其中,感觉输入,特别是视觉、躯体觉和前庭觉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起到前馈和反馈的作用(2]。

感觉输入后需在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

当平衡被打破时,人体可通过踝策略、髋策略和跨步策略来应变。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中枢受损,控制能力减弱,利用三大感觉信息调节平衡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临床上主要为静态平衡障碍和动态平衡障碍,具体表现为:①高频率的姿势摆动,重力分布不均;②步行困难,步态异常。

此外,脑部不同位置的损害引起的功能障碍特点不同[4]。

同时,王凯[5]等人发现脑出血患者较脑梗塞患者躯体控制及平衡受损更大,但康复后恢复也较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组下肢髋伸展、膝屈曲和踝背伸患/健侧比 率与对照组右/左侧比率进行比较,显示脐卒中患者 髋伸展和踝背伸比率与正常人群比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叭);腩卒中患者膝屈曲比率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脑卒中患者下肢患/健侧运动学参数:脑卒中 患者偏瘫侧F肢髋、膝、踝RoM与健侧比较,显示 偏瘫侧下肢膝ROM明显较健侧减少,其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尸<0 01);而偏瘫侧下肢髋、踝ROM与 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髋伸 展和踝背伸较健侧均明显受限,双侧比较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0.叭);患侧下肢膝屈曲也受限,双 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O.05,表3)。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步态;腿;运动
ThI雠-djmendoIlal kine啪廿c cha瑚deris6a 0f m06帅0r I“wer Iimb j耐n协In矾mke paneⅡb with
c’hro脚面州c h槲em眦i p0l,硒船a hn乩删胁ⅡG蚴如gⅡ-肘俨ewd+w,删L,dnⅣ嘣m蛳,‰删d胁O 印m删m愕o,,鼬sIu‰y-l姗掣№,日‘Ⅲ竹Ⅳ,c&仉删,蛳耐咐拙
万方数据
2890
主堡匡望盘壶!业堡!!旦§目璺!!盎蔓塑弱幽!!盟』£!一婴。丛!墅!!i:!!盟,!堂!!。!!!l
应用并占有重要地位”1。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脑 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明确三维偏 瘫步态下肢髓、膝、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揭示偏瘫 步态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中¨J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 病人共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40—73岁.平 均年龄(59±9)岁,身高(163±8)cm。均为第1次 脑卒中后l一3个月伴有慢性单侧偏瘫的患者,经头 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诊断符 合1995年脑血管病会议标准,人选病例要求可以独 立步行10 m以上。正常对照组为具有正常步态的 健康人,共”名,男12名,女15名;年龄43—75 岁,平均年龄(57±加)岁,身高(163±8)cm。两组
结果1.下肢关节运动学 Nhomakorabea数:实验组患侧下肢髋、
膝、踝屈伸运动活动范围(mge 0f modon,ROM)与
正常对照组双侧下肢RoM均值比较,显示腑卒中 患者髋、膝ROM受限(P<O.01);踩关节ROM无明 显受限(P>0.05)。有文献报道”1正常成人步行时 髋、膝、踝ROM为40。、70。、30。,本研究实验组脑卒 中患者分别为34—39。、50一58。、22—28。;对照组分 别为加~45。、65~72。、26—300(表1)。
生茔医生盘壶!堂生l!旦i旦差盟鲞璺!!望&趔丛型』£b!些,!型!!鲤!!:!!盟,!畦盟,坠!!
临床研究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下肢运动的 三维运动学研究
徐光青兰月毛玉球苏又基黄东锋
【摘要】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偏瘫患者下肢的三维运动学特征.确定客观 反映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步态运动学特征的量化指标。方法对27名正常人与3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 i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运动学参数检测与分析。结果实验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髋、膝运动括动范 嗣(ROM);髋伸展和躁背仲角度;髋伸展和踝背伸角度w/s比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 01)。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ROM、髋伸展和躁背伸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患侧膝屈曲与健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o 05)。结论脯卒中偏瘫步态下肢的运 动学特征:偏瘫侧下肢天节ROM受限;崽/健侧下肢运动不对称;说明偏瘫下肢的三维运动学参数是 描述偏瘫模式的重要指标。
一、偏瘫步态运动比率 本研究采用患侧与健侧的运动比率(w/s)来 观测偏瘫步态下肢运动的对称性,结果显示脑卒中 患者偏瘫侧下肢膝ROM较健侧明显受限,具有明 显的不对称性;患侧与健侧髋、踝RoM对称,但患 侧髋伸展和踝背伸明显受限,患/健侧不对称,在本 组正常人群下肢髋、膝、踝ROM及伸髋、屈膝、踝背 伸左/右侧比率均约等于1;实验组脑卒中患者髋、 踝ROM患/健侧比率也约等于1,膝ROM和屈膝
患/健侧比率<1(约为n 8—1.o),伸髋和踩背屈 患/健侧比率明显<l(分别为o.1一o.5和o.5~ 0.7),这主要是因为偏瘫患者髋、踝关节主要表现 为仲髋和踝背伸受限,偏瘫步态中出现代偿性的屈 髋和躁跖屈,导致患侧髋与踝RoM的检测结果与 健侧相比,无明显受限,而髋伸展和踝背伸明显受 限,因此脑卒中患者下肢髋伸展、膝屈曲和踝背伸不 对称是描述偏瘫步态下肢运动不对称性有价值的指 标。
b0山si印mc蛆Ⅱyldwer山antbo虻of小e control8(14一19。¨d 14一160 respectivdy.botIl P<0叭),
0fthe蛳tToIs howewr,Ihe舻Hunex 0f曲emmke pmlenbw舳59—660.1"t si目lmcanth difIirem丘om出m
【Key words】 cd他hrov艄c山dr accid朗‘;G血; k舻; M0t1叩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足主要的残疾病 征,临床上常表现为典型的卒中后偏瘫步态,目前国
蘑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200lB^7038221
作者单位:5100舯广州.中山大学附屑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徐 光青、毛玉磨、苏义基、黄东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 (兰月)
二、实验方法 采用瑞典Qu血sys公司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 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该系统由红外线反射标 记球、远红外光点摄像机(6台)、信息转换控制器及 电脑(DELL 4100电脑l台)和分析软件(包括 capture、View、Q T001s和Q(浦t3等运动分析软件) 等四部分构成。 分析系统安装在安静、稳定的环境中,在每一次 测量之前进行系统标定,标定完成后在被测试对象 体表打点,打点位置依不同分析软件的要求而不同。
(65—69。,P>O 05)’nemdo 0f出e weak alld舯uⅡd矗des(w/s)0f h{p exterlsjon蚰dthew/Snlue 0f
0fth㈣tmk(1.06±0.z9仰d 蛐kle doⅨlnexi佣ofthe stmke pmi肌b were 0 33±0 40柚d 0 65±0.22.bolh si印i6cantlylower山an
2.下肢运动对称性:实验组下肢ROM患/健侧 比率与对照组右/左侧比率进行比较,脑卒中患者
表l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运动学参数比较(度,i±s
注:与对照组比较,。P<n 01
万方数据
主堡医芏盘壶!业堑!!旦i目苤g!盎箜!l期!型丛型!鱼!塑:丛坚!些!!,!Q盟:!幽盟,!!!!
髋、膝和踝RoM比率与正常人群比率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均P>0.05)。
三、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运动学参数及其w/s比 率采用两随机样本f榆验,显著性水平:p<0.05;实 验组脑卒中患者患/健侧下肢运动学参数采用配对 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P<0.05。 以上统计学分析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l0.O对 结果进行分析,设P<O.05水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采用双侧检验。
patient㈣34—39。如d w—king md,and 27 sex a|】d a胖_Ⅱ1砒cIlcd non—disabled conh试g Resulb The v胡u鼎0f mn舻0f mohon
(ROM)0f hIp蚰d knee of出emke
50—58。Mspectlve】y.bo血目卯i6c肼tly
m删re m枷佣帅胡y画8 By8tem张8 used to
to灿ke,12 Ille舻“of39 padefl协啪tll chmnic he“pl。昏a due
femal曲,a刚57 m正f!s洲d 15
ll±9 58(43—75)。who could walk耻k越t lO m independenⅡy阳thout a
5』∞帅.蕊;w
c—PD一岵Ⅱ舶0r:,,M眦D。增如皤,西蝴“:^毋掰@j酗∞m
【Abs订扯t】 Objective T0 qu蛐tit埘vely anmyze山e【hme—di悯sioⅡd klne删拓c话m惴0f the
呷tion 0f lower 11mb】omts in sHoke pmients w“h chmmc heⅢipk目a Me血0ds A山ree—dim即si邮缸
tllose
0.99±0 27.bmhP<0 01),hdw删盱,thew/S vdue 0f genuⅡ既
0fthe s廿oke p撕enkw鹤0 90±0 23,nm 8i胛i6曲m坤d谢e埘nfIoⅢtllm ofthe con咖ls(1.01±0 07.
P<0,05).co眦l瑚ion kk 0fmm】叽0flow盯lirIIbjoinbinthe啪ak面de帅d aB刑md珂0f10werl{mb mo“帆between the weak and sound sid髂a北Il"ch—tedstks 0f the hemiple日c甜;t in sn∞ke
10wer幽蚰thoge 0fdm contfd自(加一45。and 65—72。坤s珊mivelv.bom尸<0.0¨.howev盯,the ROM。f
a|lkk of山e s嘶ke pmienbw越22—280,肿‘si印lk卸山dlH盯e呲矗nm幽砒“山e册ntr0】s(26—300,P>
0.05).1k bip眈t曲sion and帅kk domine五on 0f山e slToke pmi部tB weMl一40帅d 8一10。陀s婶cliveh。
研究对象间性别比较采用x2检验显示两组问性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身高比较采用 计量资料f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