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初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其核心是个人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相信好事情更有可能发生,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解释风格。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客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提高个体的乐观水平,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在对乐观和自我认知的内涵、测量工具以及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生乐观特质的人口学特征,并从核心自我评价和时间自我认知角度入手重点考察了乐观初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以加深对初中生心理情况的了解,帮助其形成科学而客观的自我认知方式,为乐观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以生活定向测验、核心自我评价问卷和画圆测验为测量工具,以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四所中学584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第一,初中生的乐观水平在性别和是否是班干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女生的乐观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不是班干部的学生。

第二,初中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乐观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

高乐观水平的初中生在核心自我评定方面,比低乐观水平的初中生拥有更高的自我评价。

第三,在时间维度的自我认知上,初中生的乐观水平在时间支配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过去支配、现在支配、未来支配和时间均衡在乐观水平上存着显著的差异;在时间取向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过去取向、未来取向和其他取向在乐观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时间关联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初中生,乐观,核心自我评价,时间自我
ABSTRACT
Optimism is a personality trait, the core of it is individual's positive expectations of future events and believe that a good thing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expressed as a positive explanatory style. Self-awareness is the individual's own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wareness.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help to improve the individual's optimism level, thereby affecting th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In this study, optimism and self-perception of the meaning, measurement tools and related research is reviewed, based on the positive qualitie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from the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self start emphasis 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s optim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 awarenes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help them form a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way of self-awarenes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qualitie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In this study, life orientation test, the core self-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and circle test for the measurement tools to the city of Zhengzhou and Kaifeng, four secondary schools, 58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subjects, using varianc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data collect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middle school level of optimism is the class cadre of gender and wheth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 and whether the child does no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e girl's optimism leve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as a class cadre of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optimism is not a class cadre of students.
(2) The co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of self-evaluation and optimism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Optimistic about the junior high level self-assessment in the core area, than the low level of th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positive self-evaluation.
(3) In the time dimension of the self-evaluati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of optimism in the time dimension of the existence of disposab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me orientation dimen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time does not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optimism, core self-evaluation, temporal-self
引言
引言
自我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处于人格中的核心地位,是个体形成健全人格、维持心理健康的核心问题。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自我认知在人类个体的发展中,在人类种系的进化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发生发展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基础;是个体自我元表征能力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构建人类许多复杂行为的基础;影响着个体社会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形成和发展。

中学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

处于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要求了解关心自己成长的兴趣日益增长,他们开始逐渐的有了主动的、全面深刻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学会了辨证分析自我。

因此,中学生的自我认知中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但是中学生与成人的自我认知的结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2 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学生自我认知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乐观在心理学,尤其是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正日益受到大家们的关注。

特别是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很大的促进了学者们对乐观的研究,乐观已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各种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初中学生的乐观和自我认知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

在这个时期,如果形成了悲观的自我认知方式,那对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若是形成了乐观的解释风格,对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每个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学生们如何认识他们的成败原因,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也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合理的认知,有助于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策略的形成,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初中生的乐观、核心自我认知以及时间自我认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初中生乐观、核心自我评价以及时间自我认知可以比较深入的了解初中学生的状况,培养乐观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提高和改善自
乐观初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
身的认知风格,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好的了解学生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有助于初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所以,本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
1 综述
1.1乐观的研究综述
1.1.1 乐观概念的界定
乐观,依辞海的定义是指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与“悲观”相对。

但是在西方社会中,首先是一些哲学家在17 世纪时注意到了乐观和悲观,并把乐观和悲观解释为人类能够达到准确预测未来的能力[1]。

20 世纪后期以来,健康专家、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积极思考的益处,乐观作为一种显著的积极的体验,在个社会、个性以及临床心理学中正日益受到关注。

西方字典中乐观的定义包含两个相关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指相信好事一定会发生的一种抱有希望的信念或气质,第二个概念更加的广泛,指相信或信念的倾向本身:世界是尽可能好的世界。

迄今为止在心理学中有关乐观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开展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理论来源对乐观的概念进行不同的界定。

Tiger在1979年将乐观定义为个体期望事物或社会能给自己带来社会利益或愉悦感时所伴随的态度和心境[2]。

Seligman在1998年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所谓的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原因归结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具有稳定性。

乐观解释风格将消极事件归因为暂时的、外部的、具体的因素,将积极事件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普遍的因素。

悲观解释风格则恰恰与此归因方式相反[3]。

Leif等人在2000年依据期望一价值模型来定义乐观一悲观,他们把“个体对有关个人生活和社会方面的未来积极和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价值的主观评定”称之为乐观一悲观[4]。

Dember等人以更加广泛的方式定义乐观、悲观, 认为乐观、悲观是对生活积极或消极的看法,不仅包括对未来的期望,还包括对当前生活的感知和评定。

Scheier等人在1986年首次提出了乐观人格(dispositional optimism)的概念,也有研究者称之气质性乐观,他们将乐观人格(dispositional optimism)定义为是对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5]。

赛里格曼把乐观当作是一种可以由学习而来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成功
乐观初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
或者失败进行归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倾向,它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并把解释风格分为两种:乐观解释风格(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和悲观解释风格(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按照这样的观点,一个人之所以乐观,主要是因为这个人善于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及个体所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暂时的、外在的、特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与此相反,一个人之所以悲观则是因为这个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及个体所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普遍的因素(Alan C,2004)[6]。

综观目前有关乐观的应用研究,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 Scheier 等人对乐观的定义。

本人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其核心是个人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相信事件的好事情更有可能发生,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解释风格。

乐观在压力情境中,是调节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的内部资源。

因此,本研究采用气质性乐观的定义来阐述乐观与自我认知的相关关系。

1.1.2 乐观的测量
(1) 期望价值评定法
Leif等人在1982年依据期望—价值模型来定义的乐观--悲观,乐观--悲观是指个体对有关个人生活和社会方面的未来积极的和消极的事件发生可能性和价值的主观评定,其中包括对10个个人生活的消极和积极陈述的评定以及10 个社会事件,共40个题目,悲观包括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消极评定(20个题目),乐观包含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评定(20个题目)。

价值评定范围是-10(表示非常的消极)~+10(表示非常的积极),0做中点表示既不积极也不消极。

事件发生可能性评定范围是0~100%。

期望价值等于可能性评定和价值评定的相关系数,范围是-1.0(表示非常悲观)~+1.0(表示非常乐观),社会事件和个人生活方面的期望价值,也就是个人生活领域的乐观水平和社会领域的乐观水平分开计算,期望价值小于0说明是悲观的人,期望价值大于0说明是乐观的人[7]。

(2) 生活定向测验(LOT)及其修订版(LOT-R)
Scheier等人在1985年依据气质性乐观的定义,编制了测量乐观的工具—生活定向测验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 (LOT),生活定向测验是一个自我报告的测量方法。

共8个题目,包括4个负向描述(我很少希望幸运的事发生在我身上),以及4个正向描述
综述
(我对自己的未来很乐观)。

采用5点Likert 评分标准,先把负向描述的题目反向计分,然后所有题目相加求出总分,得分越高就表示越悲观。

测验得到的Cronbach's α是0.76,四周后的重测信度是0.79[8]。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测验具有很好的信度、聚合效度、构念效度和区分效度[9]。

有研究者质疑 LOT 中的两个题目直接反映的不是对好结果的期望,而是人们的应对策略(如:我经常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这两个有争议的题目可能会致使乐观和积极应对策略的相关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cheier等人在1994年修订了LOT,增加了一个正向题目(总体上说,我更期望好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把这两个题目和一个负向题目(事情从不朝我想的方向发展)删除。

修订的量表共6个题目,Cronbach'sα是0.78,4个月后的重测信度是0.68,1年后的重测信度是 0.60,两年后的重测信度是0.56,LOT和LOT-R的相关系数0.90[10]。

(3) 个人和社会乐观评定问卷-扩展版(POSO-E)
Schweizer 等人在1997 年把乐观分为社会乐观和个人乐观,并且编制了社会乐观量表来测量社会乐观,包括生态和社会领域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与传统定向有关的(生活质量,经济,财富,教育等);与发展定向有关的(能源滥用,人口增长,污染,保险等);与个人安全有关的(药物滥用,移民问题,暴力,犯罪等),共有26个题目。

采用5点Likert 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说明越乐观[11]。

Schweizer等人在2001年认为乐观包括社会乐观、自我效能乐观和个人乐观,并采用个人和社会乐观评定问卷—扩展版(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personal and social optimism-extended)验证自己的理论构想,POSO-E 问卷包括三个分量表:社会乐观的社会乐观量表,和自我效能乐观的自我效能乐观量表和测量个体乐观的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12],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 0.78,0.86,0.87,其中的自我效能乐观量表共有10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Likert 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越乐观。

问卷的主要效度分析来源采用的是与其他量表Beck抑郁问卷的聚合性、状态—特质焦虑问卷、Freiburger 人格问卷,这些量表对乐观分量表的预测程度是不相同的[13]。

综合以上对乐观的测量,本研究采用Scheier等人1994年修订的生活定向测验(LOT-R),因为该测验主要是依据气质性乐观而编制的,而且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测验具有很好的信度、构念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

能有效地对气质性乐观进测量。

乐观初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
1.1.3 乐观的相关研究
(1) 乐观的人口学特征
王乃磊在200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在积极解释和乐观解释风格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在乐观人格和消极解释得分上差异不显著。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乐观人格上有极显著性差异,在积极解释上得分有显著差异。

由各项的平均得分可见,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各项得分均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

刘艳丽等人在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乐观人格和解释风格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乐观人格、 积极解释和乐观解释风格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姜婷娜在2008年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表明,乐观人格倾向在大学生的性别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年级上差异具有显著性。

(2) 乐观与身体健康
乐观被引入心理学研究之后,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乐观的效用性展开的。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乐观的信念能够保护人们免除疾病。

乐观者更有可能寻找到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社会支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研究发现乐观状态的个体拥有很强的免疫力[14],很少得病和看病[15]。

Wenglert和Rosen在1995年发现,乐观者有较少的疾病症状,与悲观者相比[16]。

Kamen-Siegel,Rodin,selingman和Dwyer在1991年对老年人和妇女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一种较好的细胞其免疫性与个体乐观的态度相关[17]。

Park在1997年对怀孕适应的研究发现乐观的女性相比悲观的女性而言,更可能进行建设性思维。

乐观的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有效的方式来思考并解决日常的问题,在怀孕期间有更少的焦虑和较高水平的积极心态[18]。

Major在1998年发现乐观能够促进流产后的各种适应[19]。

Bromberger等在1996年对即将进入更年期的女性进行追踪研究,对被试进行抑郁症状、生活压力和乐观的测评,三年后进行相同的测评,在统计上控制被试最初的抑郁症状水平影响后,发现开始有更多悲观倾向的女性在随后的日子里形成抑郁的危险率更高,尤其当处于压力情境中时,表现更加明显。

Cohen在1990年通过对护士的研究发现:乐观是心理幸福感显著的预测变量,而且不受被试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长短的影响[20]。

(3) 乐观与心理健康
Peterson C,Park C在1998年发现乐观的个体有更多的健康情绪,有更多的促进心
综述
理健康的行为以及更好的心理功能,而且乐观也能调节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

Brissette I,Scheier M F,Carver C S等研究者在2002年经研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乐观主义者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较多运用积极的策略,较少的运用消极策略,在遇到困难时能从广泛的社会网络中寻求支持。

Schweizer等人在200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乐观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抑郁和生活满意度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21],所以,乐观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在压力情境下乐观者比悲观者工作表现的更好,因为两者通常会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乐观者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而悲观者则更有可能采用分心否认[22]。

(4) 乐观偏好的研究
乐观偏好 (Opotimism Bias)是指估计自己比别人更有可能经历好的事情,不可能经历坏的事情的倾向。

Justin和Jerem研究发现 , 乐观偏好这种乐观现象可以用焦点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来解释 ,因为人们较少考虑其他人经历的可能性,而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经历某种事件的可能性 ,从而导致乐观偏好的产生[23]。

Julie和Soames探讨了乐观偏好对环境恶化问题、乐观偏好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等 ,研究结果表明:乐观偏好会抑制个体对环境恶化问题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的行为[24]。

1.2 自我认知的研究综述
1.2.1自我认知的概念界定
把“自我”作为心理结构来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自从1890年James首次系统的提出自我概念以后,就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很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自我展开了复杂的研究。

William James第一次把自我(Self)区分为受格我(Me—self)和主格我(I—self)[25]。

他认为受格我包括物质自我(material me)、社会自我(social me)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me),主格我包括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自我中介(self-agency)、自我连续性(self—continuity)和自我统一性(self-coherence)。

Cooley和James不同,Cooley 和Mead从来源性的方面对自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并在1902年提出了“镜像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指当我们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时反射给我们的关于自我的视象,它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以用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
乐观初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
的评价和某些自我感觉[26]。

Cooley、Mead和Baldwin等研究者把自我看做是社会结构,是在与他人的言语交流过程中而形成的。

Klein等人在2002年以神经心理学的资料为根据,将复杂统一的自我系统分解为6个成分或子系统:(1)个人生活的情景记忆;(2)个人人格特征的表征;(3)个人生活的语义记忆;(4)经验到现在的“我”是与过去的“我”相联系的;(5)个人作用与拥有的感觉。

(6)形成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的能力,即自我反省(self-reflect)的能力[27]。

朱滢(2007)根据研究者获得关于自我知识的脑成像研究途径,以及自我意识的不同深度,把自我区分为三个方面:(1)作为知觉的自我;(2)为记忆的自我;(3)作为思考的自我[28]。

Lewis和Brooks.Gunn在1979年将自我分为“存在自我”和“类属自我”[29]。

Neisser 在1988年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型,把自我知识的区分为五种类型:自我(ecological self)、人际自我(interpersonal self)、扩展自我(extend self)、私我(private self)和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詹启生在2003年把自我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主我的客观存在及其状态,客我的客观存在及其状态,主我与客我关系的状态[30]。

黄希庭在2004年指出,自我是一个复杂有序的、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可以作多种描述[31]。

从以上对自我的含义和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自我认知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基础。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

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将自我认知定义如下:自我认知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我是谁”的概念(the concept of who I am),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是区别于他人和物体的独立个体,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

1.2.2 与自我认知相关的概念
1.2.2.1 自我概念
目前,由于学者们研究自我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对自我概念的定义也不相同。

有的研究者认为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是自我的主要功能,如Marsh主要从认知方面对自我概念进行定义,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知觉:这些知觉来源于环境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经历和解读,尤其是受到自认为重要的他人的评价、强化和自我行为归因的影响”[32]。

而有的研究者则强调自我作为行动者的角色。

比如Bracken认为自我概念是“受环境影响的、多维度的习得行为,表现了个体对自己过去行为和经历的评价,影响着现在的行为方式,并预示着将来的行为表现”[33]。

自我除了主动、有选择地地处理外
综述
界信息,更在监控环境、发起行为和追求目标的功能等方面,起到了中介或执行者的作用[33]。

但是由于早期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比较混乱,这主要是受到理论、测量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局限,很多心理学家拒绝接受自我概念这一概念。

直到20世纪中叶时,自我概念才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倡导下得到重视。

Carl Rogers把自我概念看作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和观点”。

他认为对“我”的看法是个人思想和经验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通过影响一个人如何去认识周遭世界,进而影响这个人的行为。

20世纪70年代,Shavelson的研究为自我概念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随着概化理论(G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等测量理论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应用和推广,为自我概念的研究提供了统计技术和方法论上的支持。

1.2.2.2自我知识
自我知识是关于自我的知识,是指个体对自已各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的信息库[32]。

可以分为独立自我知识(independent self-knowledge)、语义自我知识(semantic self-knowledge)、程序自我知识(procedural self-knowledge)、相依自我知识(interdependent self-knowledge)、有效用的自我知识(available self-knowlege)。

自我认知是动态的,它强调的是过程;而自我知识是静态的,它强调的是结果。

1.2.2.3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
自我觉知亦称“自知”、“自觉性”,是一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身高、形体、容貌)、社会属性(社会角色、地位、权利、义务)和心理属性(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需要、价值观等)及其状态的认识和了解,是指个体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并在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的调节支配下,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34]。

同时自我觉知又是R.R.May的人格理论的术语,是指个体跳出自己模式来观察自己的能力,个体因此而形成的关于自己存在和发展过程的意识,即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能超越时空观念和直接具体的世界,进入可能的世界、心理自由的境界。

自我认知在纵向上可以从时间维度来研究,即从时间自我认知(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的角度来阐述;在横向研究上可以从核心自我上进行研究。

因此,本研究从纵向和横向上来研究自我认知,即从核心自我评价以及时间维度上的自我认知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