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剧票友在演唱中必须要做到“两个分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京剧票友在演唱中必须要做到“两个分清”
长按二维码,赶快购买吧!
(一)分清唱句与乐句
京剧唱段的唱词和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大多是有规则、整齐的对应句形式。
诗词为吟诵,唱词为演唱,都要求按音律、音阶的上下起伏琅琅上口,要求上、下句对仗和合辙押韵,所不同的是京剧唱词要更接近生活一些,要增加些生活情趣;在格律上更自由一些,会有一些长短句的变化,增加一些叠句、垛句,使唱段生动活泼。
平仄、对仗、典故相对约束少些,数量少些。
在合辙押韵上比较严格,采用的是一辙到底和句句都押韵。
一句唱句分三个词组。
举几个例子,如《搜孤救孤》的七字句:
上句:娘子不必太烈性(二二三)
下句:卑人言来你是听(二二三)
都是二二三的词组表现形式。
再如《斩皇袍》、《珠帘寨》唱句词组有了变化:
上句:孤王酒醉桃花宫(二二三)
下句:韩素梅生来好貌容(三二三)
上句:忆昔当年(在那) 五凤楼(二二三)
下句:文武百官庆贺千秋(二二四)
词组变化更大的如《贺后骂殿》加上了叠句:
上句:孤赐你金镶白玉锁(三五)(2个词组8个字)
下句:加封你一勤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正王五德王六平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的官员谁敢不尊你是个八贤王,带管孤穹 (19个词组 73个字)
上、下句变化是八比七十三,灵活多变,无拘无束,完全从人物的需要出发,唱出了愧疚和劝慰的味道,又使唱腔如小河流水上下起伏娓娓动听,研究起来非常有意思。
与“唱句”相对应的叫“乐句”,是这一唱句的乐谱表现形式。
与唱句“词组”(如二二三)分列对应的我们叫它“乐节”也可叫“分句”,是唱句中最小的乐谱单位。
每个乐句由三个乐节(分句)构成。
举例如下:(见曲谱一,转载略)
三个词组构成一个唱句,按照字词的音律音阶,构成乐节,三个乐节构成一个乐句,这就是
“以字行腔”,“字是骨头,腔是肉”的行腔规律。
总之,文字——词组(配上乐谱形式)——乐节——乐句——唱句;若干唱句——构成唱段。
既有固定模式,又有变化,形成上下起伏的唱腔体系。
篇幅所限,不一一例举,可按照这个规律,理解唱句、乐句和唱段的关系。
(二)分清西皮、二黄
在明确乐句、唱句、唱段的关系和乐谱走势的基础上,分清上、下句,分清西皮、二黄,这是学唱京剧的两大难点。
西皮、二黄我们在前面讲调式板式上都讲述过了,具体在学唱过程中怎样区别,我们补充几点。
A 西皮、二黄音乐风格的不同
西皮脱胎于梆子腔,具有北方音乐特质,唱腔曲调活泼明快,音域较宽广,在各种板式渲染不同情绪中都很突出。
比如欢快流畅的“二六”、“流水”板;快如疾风的“快板”;高亢挺拔的高腔、嘎调,常出现六度以上的跳跃,特别能展现它的音乐风格。
二黄产生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南方音乐的风格,唱腔曲调多
一些委婉缠绵,旋律起伏不太大,多为级进和小跳行进。
在一些正剧或悲剧中也有一些高腔,但总的趋向是庄严苍劲,略有些低沉。
恕不一一列谱,大家在欣赏和学唱中体会摸索,在音乐风格上是确有明显区别的。
B 西皮、二黄定弦的不同
二黄定弦,里弦为5音,外弦为2音。
这和二黄腔音域相关。
京胡伴奏二黄腔,一个“把位”
(操琴术语)由“5—5”七个音阶,就可以胜任了。
在剧场A里听戏或调嗓子,一听京胡定音“5—2” “2—5”就知道是要唱二黄唱段了。
西皮定弦,里弦为6音,外弦为3音。
这也是因为它音域较宽决定的。
京胡伴奏西皮腔虽基本上也用一个“把位”,但它常常突破八度的音域,甚至可达十一度的跳跃。
如《四郎探母·见弟》:“弟兄们分别呀呃……”按行话说“翻上去唱”(恕不列谱)。
定弦的不同显示了音域和格调的不同。
B 过门的不同
过门——不论是开唱过门,唱句间过门,还是乐节间的垫头,都构成唱腔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唱腔交织,混然一体。
大过门小垫头在陪衬唱腔同时,除显现其鲜明的音乐风格和曲调特色之外,还显现其结构不同。
仅以“原板”为例:“西皮原板”的上、下句结构基本相同,如
《武家坡》(见曲谱二,转载略)。
这类“原板”基本通用,唱多,过门少所以流畅,属于平行单乐段结构。
二黄原板如《打棍出箱》。
(见曲谱三,转载略)
这类“原板”也比较典型,三个分句(乐节)之间都有固定的过门连接,结构为“三、六、三” 组合形式,即“三”——唱腔两小节,过门一小节;“六”——唱腔三小节,过门三小节;“三” ——唱腔两小节,过门一小节。
这是上句,下句较紧(略)。
过门结构不同,起唱上板的板眼也不同。
西皮是“眼起板落”(弱
拍起,重拍落);二黄是“板起板落”,落音也不同。
篇幅所限,我们只介绍些基本常识和简单技法。
大家摸着这些基本规律,在学唱中弄清差异和特色,反复琢磨,加强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