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 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
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
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
领、驾驭功利。
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
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
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
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
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 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
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 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
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 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
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B. “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
儒家的“人文信仰” 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C. 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D. 儒学即仁学。
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
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 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 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 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
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D.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
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D 项,“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分析不当。
原文是指在“利民”“富民”“裕民”的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这才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内涵。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结合文本内容“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分析可知,礼是德与法的统一,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并非专“用来协调义利关系”。
故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项,原文是说“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并非“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故选C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