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铜陵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积累 (共7题;共43分)
1. (2分) (2019七上·榆树月考)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朗润(rùn)黄晕(yùn)应和(hè)塑造(sù)
B . 贮蓄(zhù)嫩绿(nèn)澄清(chéng)看护(kān)
C . 酝酿(niàng) 着落(zháo)静谧(mì)枯藤(téng)
D . 莅临(1ì)粗犷(guǎng)咄咄逼人(duō)棱镜(léng)
2. (2分)(2020·自贡)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惋惜劝戒取义成人不屑置辩
B . 要决雷霆身临奇境哗众取宠
C . 涉猎隐匿如座针毡无精打采
D . 寂寥诡谲味同嚼蜡铢两悉称
3. (2分) (2017七上·孝感月考) 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
B . 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仔细地阅读。
C .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D . 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要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
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 .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 . 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 .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5. (7分) (2020七上·宣城期末) 默写古诗文中的诗句。
(1)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水何澹澹,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⑥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⑦《<论语>十二章》中子夏阐述求仁的途径的名句是________。
6. (15分)名著阅读。
(1)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宋江任寨主后改为“ ”。
(2)高尔基的《童年》用第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家中的生活历。
(3)《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_______为生。
虎妞是样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的女儿。
7. (13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某中学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请你也来参与!
(1)【魅力汉字】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
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
并总结出汉字从早期甲骨文到简体楷书的演变规律。
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简体楷书
(2)【传统文化】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②鸟鸣山更幽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⑤窗外见南山
上联:①,下联:________;
上联:________,下联:________。
(3)【众说纷纭】最近,某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
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
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
对于小明的表现,作为他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
8.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路
吴冠中
在异地,我曾向陌生人问路,陌生人随便一指:往那边。
我就向“那边”走去,结果误入歧途,上了当。
这类上当的事远远不只三两次。
学艺以后领教过许多教授的指引,其中多数很平庸,混饭吃而已,对照着模特儿,说你画长了、短了、明暗关系不正确等等,谁都看得见的错误,像讲解剖课,与艺术少有联系。
大量的学生就这样在艺术院校毕业了,再去蒙骗别人。
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辰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
耄耋之年,有不少青年诚恳地拿作品请我看,要求指点他们将怎样往前走。
是想走向艺术的天堂抑或经济主宰的市场,难说,可能两方面的情况都有。
问道于黄宾虹老先生,黄老先生根据自己的学养、见闻,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提携后辈的话,听话的朝圣者于是沿着羊肠小道走进了黄宾虹之家。
去问齐白石,齐老先生“似与不似”的高见令多少人拜服,尊崇者何止千百人。
抄袭,是中华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
鲁迅先生认为,本来无所谓路,路是鞋底造成的。
有一位年轻雕刻家的作品引我注视,功力扎实,造型感觉好。
但他到处发表雷同的作品,甚至包下一个刊物的扉页,几年来期期扉页只发表他一个人的作品,显然有买卖版面的交易,这令人反感,且其作品愈来愈差,不断抄袭自己,他以为争来了荣誉,其实毁了自己珍贵的前程。
他要开个展了,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你活动太多,影响了创作,令人惋惜。
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一位水彩画家画得很不错,作品力求完整,他也总问我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说四平八稳不是艺术,但我不便教他放肆,林风眠老师倒曾对一个拘谨的学生说:乱画嘛!
艺途真是没有捷径,唯一的正道是创新。
都在嚷嚷创新了,但看看所谓创新的作品,大都是垃圾,文化垃圾多,国之耻。
创新是探险,历来真正有创新贡献者,全来自实践,且大都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价,想轻易偷个创新美名,贻笑大方。
人类要生存,必然要不断创新,而创新有阻力——来自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及对其的误读。
“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此话好像不错,真只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个窄窄的一家之基础上,局限在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妨坚持各自的成见,走着瞧。
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凭鞋底走出自己的路来。
这路,通向全球。
(摘自2006年9月20日《文汇报》)
(1)文中第二段写道:“抄袭,是中华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
”其中“景观”一词可否换成“现象”?为什么?
(2)文章以“向陌生人问路”一事开头,用意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指出了青年求艺者的哪几种不当之处?
(4)“鲁迅先生认为,本来无所谓路,路是鞋底造成的”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写出鲁迅在《故乡》中关于“路”的原句。
(5)作者认为创新需要哪两个条件?
9. (17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②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
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
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
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③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
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
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④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⑤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
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⑥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⑦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
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
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选自《化石》,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 . “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 . 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 . “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2)第⑦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节中划线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
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10. (6分)比较阅读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但)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猪)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非屠户能作此谋?
(1).选出与“以吹豕之法吹之”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A . 以刀劈狼首
B . 遂负之以归
C . 臣是以无请也
D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 ________
惟有小刀不盈寸________ ________
11. (12分)(2020·黄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
②觉:醒。
③思想:烦恼。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 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 . 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
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 . 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3)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四、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9九下·惠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
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 (共7题;共43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答案:5-2、考点:
解析:
答案:6-1、答案:6-2、答案:6-3、考点:
解析:
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
答案:8-4、
答案:8-5、
考点:
解析: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答案:9-4、
考点:
解析:
三、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答案:10-1、
答案:10-2、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答案:11-2、
答案:11-3、
考点:
解析:
四、作文 (共1题;共5分)
答案:12-1、
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