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学区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的朝代有()
①秦朝②隋朝③唐朝④元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
该制度诞生于()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3.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 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 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 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4.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
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
世唾骂的恶名。
这里说的“他”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隋炀帝
5.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这些内容与哪位皇帝有关?()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元世祖
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
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 改国号为周
B.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破格用人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7.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
A. 留学生
B. 遣唐使
C. 节度使
D. 遣隋使
8.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
吐蕃位于如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步辇图》就是其中的一幅,它的作者是()
A. 唐代的阎立本
B. 宋代的张择端
C. 东晋的顾恺之
D. 唐代的吴道子
10.近年来,穿越剧受到某些人的青睐。
假如你能够穿越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
是()
A. 欣赏颜真卿书法作品
B. 阅读《金刚经》
C. 游览敦煌莫髙窟精品
D. 到东京城内的“瓦子”看演出
11.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 开元盛世
B. 安史之乱
C. 唐末农民战争
D. 武则天统治时期
12.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
会风气的是()
A. 人面鱼纹盆
B. 兵马俑
C. 骆驼载乐俑
D. 渔樵耕读碗
13.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
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①交子②市舶司③瓦子④岁币⑤夜市、早市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14.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
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5.下列历史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 开始使用牛耕
B. 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 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
D.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6.《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
夏天卖
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材料反映了宋代()
A. 统一国家建立
B. 江南地区开发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民族政权并立
17.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西汉(2年)西晋(280年)唐代(742年)宋代(1080年)地区
北方965149493459
南方11165257830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统治开明城市经济活跃民族融合加强18.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司员去管理市舶机
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
这表明()
A. 秦国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 西晋政府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A. 知州
B. 通判
C. 转运使
D. 宰相
20.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B. 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
C. 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D.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1.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 灭西夏
B. 统一蒙古
C. 建立元朝
D. 定都大都
22.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
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从容就义。
请问他是()
A. 张骞
B. 文天祥
C. 成吉思汗
D. 司马迁
2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 西域都护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市舶司
24.“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句诗写于元末,它反映了元朝()
A. 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 文化事业发展
C. 中外交往频繁
D. 民族融合发展
25.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
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
是()
A. 铁农具
B. 水排
C. 耧车
D. 曲辕犁
26.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
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A. “麻沸散”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27.它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这部史书及作(编)者应是()
A. 《春秋》--孔子
B. 《梦溪笔谈》--沈括
C. 《史记》--司马迁
D. 《资治通鉴》--司马光
28.通过北宋“交子”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了解历史的方法()
A. 解读文物
B. 查阅文献
C. 考古发掘
D. 实地调查
29.某同学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他难确定其中表
述的选项向你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北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元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30.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的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
基本特征的是()
A.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5.0分)
31.618年,李渊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宗。
后退位,传位李世民。
______(判断对错)
3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当政期间,开创科举制度,大力选拔人才,
使得唐朝国力不断增强。
______(判断对错)
33.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
国分裂局面,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______(判断对错)
34.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着重要的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
为有名。
______(判断对错)
35.成吉思汗在位期间,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______
(判断对错)
36.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______(写古称);南至______(写古称),全长
两千多公里。
37.唐朝时期农业发展迅速,出现新的农业工具______;创制新灌溉工具______。
38.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12世纪初期,女
真的杰出首领______,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39.北宋时期在各州府设置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设置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0.元朝时期,在东南地区设置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
次在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两例说说唐朝时期如何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的。
材料三中的“人镜”指的是谁?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从他的统治思想
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材料四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他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武则天对
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该制度具有怎样的进步作用?
42.识读如图,回答问题:
图一中的A、B、C分别代表哪三个政权?B、C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
图一中的A、C双方议和签订的盟约为,具有怎么样的积极作用?
图二与图一相比,在政权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图二中的A、C分别代表哪两个政权?从结束图二这种局面到实现图三这种局面,最终是由哪一人物,哪一政权完成的?这一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重大创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目给出的①秦朝、②隋朝和④元朝属于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的朝代,唐朝之前是统一王朝统一的隋朝,所以唐朝不属于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的朝代。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的朝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的朝代。
2.【答案】C
【解析】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所以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
知识积累: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1)诞生于隋朝: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①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废除于清末: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3.【答案】C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故选:C。
本题以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开创科举,开凿运河”可知此人是隋炀帝。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图片中给出的“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贞观之治“这两个重要内容可判断这位皇帝是唐太宗。
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与贞观之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与贞观之治。
6.【答案】C
【解析】武则天对唐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发展经济,励精图治,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大力吸取人才,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建设奠定了基础,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此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武则天的史实。
评论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首先要考虑他是否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所促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要了解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关键在哪里。
7.【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
故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
故选:B。
本题以“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
本题以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遣唐使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8.【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由此分析可知吐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的西部,观察地图可得出①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识记,把握吐蕃的都城是逻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9.【答案】A
【解析】唐朝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屈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
名作之一是《步辇图》.《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故选:A。
本题考查《步辇图》。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唐朝的绘画艺术成就。
10.【答案】D
【解析】A唐朝的书法家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B《金刚经》印制于唐朝;C莫高窟是唐朝时期开凿的;D娱乐场所瓦舍出现于宋代,瓦舍中有看棚、
勾栏,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故选:D。
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和宋代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属于课本基础知识,学生应综合掌握。
11.【答案】B
【解析】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故选:B。
本题由“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可知考查安史之乱。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识图题,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朝制瓷业发达,著名的瓷器有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即是著名的瓷器,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同时体现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故选:C。
本题以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图片,注意准确识记唐朝制瓷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现代化”指的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状况。
为贸易交流和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了专供外商居住的地方称为蕃坊。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时,宋朝每年送给它们银、绢、茶叶等,称为“岁币”,故④不能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据此排除含④的选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点,应把握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名称。
解答本题要熟记两宋时期并立的民族政权。
15.【答案】D
【解析】题文问的是宋朝商业繁荣的史实,A、B、C三项反映的是宋朝农业繁荣的史实,只有D选项“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反映宋朝商业繁荣的史实。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南方商业经济繁荣的了解情况。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16.【答案】C
【解析】由《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知,该材料描述的是北宋东京城夜市繁华的状况,夜市的繁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社会风貌的内容。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史料的分析能力。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作答。
17.【答案】A
【解析】A、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并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
C、城市经济活跃也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
D、民族融合加强依然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
故选:A。
本题是表格型选择题,读懂表格是关键。
表格说明了南方的户数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主要考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注意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深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
18.【答案】C
【解析】“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司员去管理市舶机构的事务”这段材料说明了宋朝政府设置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机构。
“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
”这说明了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A项限制商业发展;B项与海外贸易无关;D项禁止对外贸易而不是鼓励对外贸易。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
选项中与材料海外贸易有关的鼓励海外贸易的选项只有C合适,这样分析就好做了。
本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题干的要求和题枝的设置特点,学会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9.【答案】C
【解析】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转运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转运使的职责。
20.【答案】A
【解析】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
21.【答案】B
【解析】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成吉思汗为依托,考查成吉思汗的功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统一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2.【答案】B
【解析】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誓死效忠朝廷。
题干“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从容就义”,就是说的文天祥。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天祥抗元的相关知识,把握题干中“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从容就义”所述说的事迹就是文天祥所经历的。
解答本题注意识记文天祥抗元的史实。
23.【答案】B
【解析】元朝时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选:B。
本题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依托,考查元朝时管辖今天西藏地区的机构。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宣政院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解析】“胡人”在古代指少数民族,此诗简意“有少数民族懂汉语,汉人有懂少数民族的乐器的。
”这反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此诗反映了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发展.
本题以诗句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2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农民改进犁的结构,制成曲辕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注意准确识记曲辕犁的有关内容。
26.【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药剂,不属于四大发明,题干里的文学上、战争上、航海上对应的分别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27.【答案】D
【解析】北宋司马光历时19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治通鉴》。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资治通鉴》.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内容、地位等.
注意区分《史记》和《资治通鉴》.
28.【答案】A
【解析】通过文物了解历史的方法叫解读文物,B中查阅与题意无关,C中考古,D中实地都与题意无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历史的方法.
本题难度低,掌握解读文物的方法.培养理解能力.
2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灞桥纸;“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故选:A。
本题以某同学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30.【答案】D
【解析】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时期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故选:D。
本题以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元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宋元时期社会特点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应重点掌握秦汉、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宋元时期的主要社会特点。
31.【答案】×
【解析】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不是唐高宗,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