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翼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方翼简介
王方翼
王方翼(622—685年),字仲翔,并州祁人(今山西省祁县),唐朝大将、良吏、书法家。
祁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多豪门望族,商贾巨富。
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王氏,从东汉时期的王允到金朝的文学家王郁,王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兴盛达一千多年之久。
其中身为武将的就有南朝宋大将军王玄谟、征北大将军王懿、南朝齐年北将军王玄载、南朝梁车骑大将车王僧辩、北朝周太原郡公王思政、北朝周郯国公王轨等。
到隋唐时期,祁县王氏更加贵显。
除王方翼外,还有兵部尚书王忠嗣、文学家王维等名人。
王氏的兴旺,连后来的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
”由此可见王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王方翼的祖父王裕,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曾出任随州刺史,后来娶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为妻,从而使王氏的地位再次得到提高。
王裕后来官至开府仪同三司。
死后,赐谥号为“文”。
唐太宗时期,李世民因公主年长,多次到王家看望公主,赏赐不计其数。
王方翼的父亲王仁表,贞观年间官至岐州(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刺史,但在王方翼很少的时候便去世了。
王仁表死后,王方翼和李氏被公主从京城逐出,只好迁居到凤泉别业。
由于王氏富贵已久,所以凤泉的产业多已荒废。
王方翼当时虽然年幼,却是孝子,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便主动和佣人共同,同甘共苦。
功夫不负有心,经过数年的经营。
王氏在凤泉的产业已是“辟田数十顷,修饰馆宇,列植竹木,遂为富室”(《旧唐书·王方翼列传》)。
王方翼在几年的劳动中,深深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期间也显示了他过人的经营治理才能。
这些经历,为他将来造福一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主去世后,王方翼和母亲回到了长安(今西安市)。
一次,王方翼走夜路,忽遇一个身高丈余的人。
王方翼并未害怕,引弓将其射倒。
待走近一看,原来是配木。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将王方翼提升为右千牛。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继位,王方翼的堂妹被册封为皇后,王方翼也因此升职,安定令,出任安定(唐初共有两处安定,一在泾州,却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一在豳州,今陕西彬县)县令。
在任期内,王方翼诛灭了当地土豪皇甫氏,使社会治安得以安转,同时发展生产。
因政绩显著,王方翼迁任瀚海(治今蒙古哈尔和林西北)都护司马,因事受到牵连,降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尚德府果毅,岁余代还。
后来母亲李氏病逝,王方翼因难受过渡而一病不起。
唐高宗得知王方翼的事迹后,非常感动,特派御医为其看病。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
显庆四年(659年),礼部尚书许敬宗秉承武则天皇后的意旨,陷害长孙无忌。
由于王方翼的好友凉州长史赵持满是长孙无忌的亲属,许敬宗唯恐留下赵持满对自己不利,就诬陷赵持满与长孙无忌一同阴谋反叛。
结果赵持满被杀,尸体被扔弃在城西,他的家属均不敢去收尸。
王方翼闻讯后,感慨地说:“栾布之哭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
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旧唐书·王方翼列传》)说完,派人将赵持满的尸体收殓,然后又按礼仪将他埋葬。
唐高宗肯定王方翼的做法,没有加罪于他。
王方翼的侠义之举不仅使他在当时声名远播,也使后人对其赞颂不已。
此后,王方翼迁任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刺史。
由于肃州城荒毁已久,又无壕堑,所以常为突厥骚扰。
王方翼到任后,发动土卒修筑城垣,并引独(多)乐水(即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土拉河)环城,组成护城河,加强肃州城的防御能力。
仪凤初年,河西走廊发生严重蝗灾,其他州县饥民流离,唯独肃州境内安然无恙。
当时各州县的灾民饿死者不计其数,很多灾民都不顾路途遥远投奔到肃州。
王方翼早年在凤泉的经历使他铭记于心,于是组织人力大力赈灾,来者不拒。
同时还私自出资建造水碾、水磨,只收取很少的钱,然后又将所赚的钱全部用于赈灾。
王方翼在肃州城修建了数百间房屋,供饥民居住。
所以当时
灾民虽多,但多数都活了下来,为此,百姓特立碑颂其功德。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18州,唐天山南路之地尽为吐蕃所占。
当时西突厥在阿史那步真可汗去世后,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余众,附于吐蕃。
咸亨二年(671年)四月,唐廷令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安集所属部众。
此时,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却联合吐蕃,进兵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威胁唐在西域的统治。
调露元年(679年)六月,唐廷商议发兵讨伐事,吏部侍郎裴行俭提出智取之策。
唐高宗遂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今阿拉伯)使,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为名,领兵西进,准备在途经西突厥境地时,见机行事,擒获阿史那都支等人,以安定西突厥各部。
因为此行是以护送为名去西域,不能派大军,所以裴行俭必须找一个得利的人充当自己的副手。
裴行俭得知王方翼的事迹后,便奏请以王方翼为副使,充任检校安西都护。
此举得到了唐高宗的同意。
王方翼随裴行俭到西域后,很快便平定了西突厥,擒获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
裴行俭亲自押俘二人返回长安,将王方翼留在安西,负责经营西域;唐廷又以前安西都护杜怀宝为庭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刺史。
安西都护府是唐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攻灭高昌后,于九月在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设置的,负责西域地区军政事务。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根据当时的西域形势,罢四镇,安西都护府也迁回西州。
显庆二年(657年),唐政府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
次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回龟兹城,四镇随之恢复。
吐蕃攻陷西域18州后,四镇再罢。
王方翼这次留在西域的任务就是重置安西四镇。
与以往不同是,王方翼这次以碎叶水旁的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替
代了焉耆。
从此时起,安西四镇改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和一般羁縻州府不同,这四镇乃是唐朝西域边防的军事重镇,所以,都修筑得非常坚固。
碎叶城是安西四镇中最西的一个军事重镇,在当时为役属于突厥的商胡杂居地,并非如龟兹等国尚各有其王。
碎叶本自有城,城周六七里。
但对于一个军事重镇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为此,王方翼在故城的基础上,另建新城。
经过50余日的建设,碎叶新城筑毕,“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旧唐书·王方翼列传》)。
当时西域的胡人竞相前来参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
”(《新唐书·王方翼列传》)碎叶城的建成,对巩固唐的西北边防和维护中西陆路交通,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方翼在西域取得一定成绩后,唐廷却将他迁任庭州刺史,而以庭州刺史杜怀宝镇守安西。
由于杜怀宝不善于处理同西域各族的关系,西域形势慢慢紧张起来。
永淳元年(682年)二月,西突厥十姓(10个部落)在阿史那车薄的率领下,举兵反唐,并于四月围攻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威胁唐西北边疆。
唐高宗本以礼部尚书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3总管兵分道进攻西突厥。
但裴行俭尚未出师,便已去世。
王方翼率军救援弓月,行至伊丽河(今伊犁河)时,路遇前来阻击的突厥军。
王方翼率军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一说千级)。
随后,咽曲三姓(活动于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部族兵与阿史那车薄合军10万,抗拒王方翼部。
王方翼退兵碎叶城以东的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附近地区,再次进击。
激战中,流矢贯进王方翼手臂,王方翼以佩刀割去,左右不知。
所部少数民族兵70余人谋反,妄图捕方翼以应阿史那车薄。
王方翼察知后,佯作厚赐军资,将其召集于军中,以次引出斩之。
时值大风,王方翼乘风振鼓,不声不响,逐个处斩,巩固了内部。
随后,王方翼派出副将分道袭击,大破阿史那车薄和咽曲兵,擒其酋长300人,西突厥遂平。
经此战,西突厥日渐衰落。
王方翼获胜后,以功迁夏州都督。
时夏州境内发生牛疫,畜力缺乏,许多耕地因此荒废。
王方翼遂“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
”(《旧唐书·王方翼列传》)称“耦耕法”,并推广各县,成效显
著。
王方翼的发明也成为后世耕架代牛的开端,后世多效彷。
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欧阳必进在郧阳府(今湖北郧县一带)“仿唐王方翼遗制,造人耕之法”。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诏王方翼回京,询问西域边事。
席间,唐高宗见王方翼的衣服上有血渍,便问其中原因。
王方翼便将热海激战一事告诉了唐高宗。
唐高宗亲视其伤,赞叹道:“吾亲也。
”(《旧唐书·王方翼列传》)对王方翼厚加赏赐。
永淳二年(683年),白铁余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起义。
白铁余为绥州步落稽(少数民族)人。
为准备起义,利用民间信佛心理,先将铜佛埋于地下,过后聚集民众挖出“圣佛”,装入数十层杂色绫囊内,扬言“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
数年间归信的民众越来越多。
白铁余组织他们于永淳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据城平县(今陕西清涧东北)发动起义,自称光明圣皇帝,设置百官。
然后率领起义队伍,进攻绥德(今陕西清涧西北)、大斌(今陕西子洲西南)二县,杀掉官吏富豪,焚其房舍。
唐高宗令王方翼随右武卫将军程务挺出兵进剿。
唐军攻拔城栅,生俘白铁余,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王方翼因功封太原郡公。
后阿史那元珍入寇唐边,王方翼奉诏进击。
当时库府空虚,“无完铠”,王方翼遂“断六板,画虎文,钩联解合”(《新唐书·王方翼列传》),敌军战马见后,受惊而逃。
唐军不战而胜,俘大将二员,并降桑干、舍利二部。
自显庆(656—661年)末年起,武则天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唐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为帝,继续临朝称制。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
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
当时王皇后的亲属中只有王方翼还身居高官,王方翼认为自己屡立战功,希望凭此不受到牵连。
但武则天早决心除掉王方翼,暗中搜集王方翼的罪过。
但王方翼为官清廉,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口碑非常好,使得武则天一无所获。
但武则天并没因此放弃加害王方翼决心。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原故司空李绩(本姓徐,赐姓李)之孙眉州刺史、英国公李敬业讨伐武后。
程务挺因与唐之奇、杜求仁(李敬业所部)有交往,被诬陷参与了起兵,于十二月被杀。
王方翼因与程务挺共过事,而且关系一贯友善,武则天便以此为借口,将王方翼投入狱中,随即流放崖州(今海南琼山)。
王方翼没能走到崖州,便于途中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神龙(705—707年)初年,唐中宗恢复了王方翼的官爵。
王方翼有三子,长子王臣、次子王瑨在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初年官至中书舍人,三子官至兵部侍郎、秘书监。
王方翼不但是当时名将,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与魏叔琬齐名。
点评:当时唐与吐蕃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河陇方向,双方在西域都有兵力不足的问题,因而都很注重与当地土著连兵。
王方翼经营西域的,正是抓住这一点。
此后,吐蕃在西域的发展势头被有效地扼制住了,这些都是王方翼的功劳。
吐蕃因在西域无功,河源防线又因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经营有方,牢不可破,只好改向剑南南方向(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