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的流淌——众名家评石禅文摘

合集下载

最新-性灵的相关文章推荐1 精品

最新-性灵的相关文章推荐1 精品

性灵的相关文章推荐篇一:性灵派性灵派“性灵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诗歌评论中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

以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为标志,在晚明诗歌、散文领域,掀起了以反对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模拟风气为内容,强调文学创作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追求个性风格面目的文学革新思潮。

清代袁枚在诗歌评论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艺术创作主张,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性灵派三大家袁枚、赵翼、张问陶,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清代有“乾隆三大家”或曰“江右三大家”,是指袁枚、蒋士铨、赵翼,于是有人把袁、蒋、赵都说成是性灵派的主要代表。

其实蒋士铨虽然与袁、赵私交甚好,文学观点亦不无相通之处,但是在思想要害问题上却大不一致。

钱钟书曾指出:“袁、蒋、赵三家并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同,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

宜以张船山代之。

”。

如果要评性灵派三大家的话,那就是主将袁枚,副将赵翼,殿军张问陶。

性灵派主将袁枚与副将赵翼以及殿军张问陶支撑起乾嘉时期队伍庞大的性灵派,为使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扫除模拟复古的风气,发扬开辟新径的创造精神,都作出了卓著贡献。

王英志《性灵派三大家简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4期),对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三大家作了中肯评析。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

清乾隆四年中进士,入翰林,做过江宁等地知县。

后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构筑园林,过着论文赋诗、悠闲自在的生活。

他主张诗应该抒写性情,因此,多数作品抒发闲情逸致。

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有独特的文学见解。

他提出“性灵说”,对儒家诗教提出异议。

【性灵的舒展】舒展性

【性灵的舒展】舒展性

【性灵的舒展】舒展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事着各种行业,而绘画则是其中一个小分支,由我们这一撮人在从事着,这种从事源于一种热爱。

这热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每一个自然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与个性,个性也对所处事物的真实感知。

然而这样的热爱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便是我要说的“性灵”。

何谓性灵?词典中的解释是“意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词汇。

而我想,性灵是感性与知性在作用于自然人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

一个画家首先应该是感性的。

知性是海纳百川重熔为一炉的沉淀。

当我们接触到一些事物时,感性和知性便会受到作用而产生的东西便是“性灵”。

获得了这种“性灵”的大师都是良好的例证。

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便是,他面对那块画布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丝毫怯懦,我们看到天马行空的驾驭留下雄奇而壮丽的轨迹,有了《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等名作。

儿童在看毕加索的画时,他们只知道画得太像了,因为他们的眼睛是纯真的,而我们这些接受了好多教育的人,在毕加索的画前寻找着什么,还要可笑的问问为什么。

而儿童眼中的“像”,不恰恰正是毕加索的真挚吗?绘画的“性灵舒展”首先是情感的平面化释放,在这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道道心障,需要我们拥有适当的技艺来解开这心障。

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通向美的钥匙。

画家夏加尔做得趋于完美,他几乎就是梦幻和美好的代名词,以至于毕加索都说他的梦中确实有一个天使,“性灵舒展”不正是夏加尔梦中天使的翅膀吗?她引领着画家的思绪如薄雾般在梦幻的田野上尽情飞舞,有了《我与我的乡村》《生日》等名作问世。

夏加尔像一个精灵,在美术史中飞舞着,飘荡着。

“性灵的舒展”具体到画面上是个什么样子?首先,要有技艺的舒展,这是“性灵的舒展”的前沿,需要我们拥有精到纯熟的技艺。

第二,形式体裁舒展,不拘泥于传统,我们生于传统,也要从传统中走出。

比如工具、材料等与绘画相关的一切事项。

好多大师自己制作画笔,研磨颜料。

第三,最不可或缺的一环,那就是心灵、思想、感情的舒展、是舒坦、是无际、是飞翔。

袁宏道“性灵说”_之佛学渊源

袁宏道“性灵说”_之佛学渊源

第38卷第3期学报No 3Vol 382023年3月JournalofLeshanNormalUniversityMar ꎬ2023DOI:10.16069/j.cnki.51-1610/g4.2023.03.005袁宏道 性灵说 之佛学渊源王㊀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安徽芜湖241000)摘㊀要:袁宏道参禅习佛ꎬ受佛学思想影响极深ꎮ禅宗 物格 公案是袁宏道由 外参 到 内悟 的重要契机ꎬ这对其 性灵说 有着深刻启示ꎮ在文学发生方面ꎬ有得于禅宗心性论ꎬ袁宏道强调主体心性的地位和作用ꎬ主张创作主体自由抒发真情真性ꎻ在心物关系方面ꎬ受永明延寿 一心统万法 思想影响ꎬ袁宏道提出 以心摄境 ꎮ佛学思想对袁宏道 性灵 思想的形成多有沾溉ꎮ关键词:袁宏道ꎻ性灵说ꎻ佛学渊源中图分类号:I010.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9-8666(2023)03-0026-06收稿日期:2022-03-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历代释家文论文献集成与综合研究 (22AZW011)作者简介:王悦(1997—)ꎬ女ꎬ河北唐山人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ꎮ性灵 一词ꎬ在魏晋时期就受到诗论家们的关注ꎬ刘勰㊁钟嵘㊁颜之推等人都曾在诗文理论中使用过ꎬ或者将 性灵 视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ꎮ至明代ꎬ随着阳明心学和狂禅思想的广泛传播ꎬ一大批文人敢于冲破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ꎬ开始提倡自由抒发主体灵性ꎬ如徐渭 真我 本色 说㊁李贽 童心说 ㊁屠龙 性灵说 等ꎮ公安派的中心人物袁宏道批判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ꎬ企图改变明代诗坛凝滞板重的状态ꎬ将 性灵 引入了文学领域ꎬ倡言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 [1]187ꎬ主张诗人率性而发ꎬ为明代诗坛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ꎮ性灵 文学思想在袁宏道这里达到了理论高峰ꎬ成为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主张ꎮ目前学术界对于袁宏道 性灵 思想的理论内涵㊁学术渊源和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ꎬ对袁宏道的佛学思想亦有不少有益研究ꎮ明代中后期ꎬ佛学的复兴促使文学家们开始关注到创作主体自身的真情㊁真性ꎬ重视文学创作的自由抒发ꎮ袁宏道本人参禅习佛ꎬ与佛学有着很深的渊源ꎬ那么ꎬ佛学思想投射到他的文学主张上ꎬ其 性灵说 难免会有佛学痕迹ꎮ因此ꎬ从佛学角度探究袁宏道 性灵说 的理论渊源十分有必要ꎮ本文试图梳理袁宏道参禅悟道的过程ꎬ坐实袁宏道 性灵说 与佛学的内在联系ꎬ再分析讨论袁宏道在禅宗心性论和永明延寿 一心统万法 思想的影响下ꎬ对其 性灵说 的构建ꎬ从而深化对袁宏道 性灵说 的理解ꎮ㊀㊀一㊁由 外参 到 内悟 的转机袁宏道生活在佛学复兴的时代ꎮ明中叶以后ꎬ在统治阶级佛教政策相对宽松以及阳明心学的广泛影响下ꎬ诸多文人士大夫转向佛学寻求精神安慰与寄托ꎬ居士佛教甚为流行ꎮ生活在当时的袁宏道ꎬ难免会受此影响ꎬ激发修习佛学的兴趣ꎮ在家学方面ꎬ袁宏道早年受兄长袁宗道 性命62之学 启发较大ꎬ在兄长的指引下进入禅门ꎬ二人时常一起学习佛典㊁探讨佛理ꎮ袁宏道的父亲袁士瑜和舅舅龚仲敏也都热心于佛教ꎮ据袁宗道描述ꎬ龚仲敏常与其兄弟三人共参佛理ꎬ 庚寅之冬ꎬ犹记与翁同参鸭子公案ꎬ烧灯至子夜ꎮ窗风渐淅ꎬ足寒如铁ꎬ面貌苦冷ꎬ若槁木之枝ꎮ茶三四易然后啜ꎬ诘朝未日出ꎬ履声已在堂外ꎮ眼毛虬结ꎬ泪诟满面ꎬ终亦不顾ꎮ [2]173可见ꎬ在学术方面ꎬ父亲㊁舅舅和兄长等人对袁宏道起着精神支持与思想启发的重要作用ꎮ更为重要的是ꎬ袁宏道本人喜欢佛学ꎬ亦尚禅理ꎬ佛学造诣很高ꎬ对«坛经»颇有研究ꎬ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ꎮ袁宏道推崇李贽ꎬ与其交往密切ꎮ李贽还曾以诗相赠ꎬ大为推赞袁宏道的禅学著作«金屑编»ꎮ袁中道为哥哥写的«行状»中记述了宏道造访李贽的场景:先生既见龙湖ꎬ始知一向掇拾陈言ꎬ株守俗见ꎬ死于古人语下ꎬ一段精光ꎬ不得披露 能为心师ꎬ不师于心 一一从胸襟流出ꎬ盖天盖地ꎬ如象截急流ꎬ雷开蛰户ꎬ浸浸乎其未有涯也ꎮ[3]799学者们往往借用这一段材料来推究李贽对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和佛学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ꎮ 心师 是佛学常见词汇ꎬ«涅槃经»有 愿作心师ꎬ不师于心 ꎬ 心 是禅宗的理论基石ꎬ禅宗强调 即心即佛 ꎮ李贽的 成人 即 成佛 思想也是这个道理ꎬ佛性在人心之内ꎬ自心即是佛ꎮ他提出 童心说 ꎬ 童心 就是 绝假纯真ꎬ最初一念之本心 [4]276ꎮ钱谦益先生提到李贽对袁宏道的佛学影响: 中郎以通明之资ꎬ学禅于李龙湖ꎬ读书论诗ꎬ横说竖说ꎬ心眼明而胆力放ꎬ于是乃昌言排击ꎬ大放厥词ꎮ [5]567袁宏道吸收了李贽对自身主体的张扬ꎬ其佛学思想得到了深化ꎮ总之ꎬ在时代风气㊁亲友以及自身的多重影响下ꎬ袁宏道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ꎮ由于以李梦阳㊁何景明㊁王世贞㊁李攀龙为首的前后七子复古派倡导 文必秦汉㊁诗必盛唐 ꎬ当时的文坛逐渐形成了只注重形式㊁不注重内容的风气ꎮ万历二十三年(1594)ꎬ袁宏道任苏州吴县县令ꎬ当时吴中地区文坛上抄袭模拟㊁刻板师古成风ꎬ他曾写过«诸大家时文序»«丘长孺»等文进行抨击ꎬ认为学习古人不能流于文字表面ꎬ需要在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ꎮ周裕锴认为面临诗坛现状ꎬ袁宏道融合心学 良知 和禅宗 本心 为一体形成了 性灵说 文学主张ꎮ[6]220-230袁宏道推崇大慧宗杲的看话禅ꎬ认为宗杲写给李贽的书信是参禅之人的必读之物ꎬ还曾在其作品中多处称引宗杲ꎬ如在«珊瑚林»中有言: 参禅将彻时ꎬ惟守定一个话头ꎬ便是真功夫ꎮ若拾话头ꎬ而求别路ꎬ必难透脱矣ꎮ [7]48 参禅人须将从前所致所能地道理及所偏重习气㊁所偏执工夫ꎬ一一抛弃ꎬ略上心来ꎬ即与斩绝ꎬ如遇仇人ꎮ [7]52对此ꎬ周群作专文详细地推论了宗杲 立处即真 即心是佛 思想对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影响[8]ꎮ以上综述了学者们对袁宏道 性灵说 所受佛学影响的发现ꎮ不过ꎬ袁宏道参禅开悟的过程仍有待我们挖掘ꎬ这为解答袁宏道 性灵说 是否受到佛学影响以及如何受到佛学影响有助益ꎬ阐释清楚这一点ꎬ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将袁宏道 性灵说 与佛学之间的联系更加切实地建立起来ꎮ袁宏道在«金屑编自叙»中说道: 余少慕玄宗ꎬ长探佛理ꎬ遍参知识ꎬ博观教乘ꎬ都无所得ꎬ后因参杨岐公案ꎬ有所发明ꎮ [7]141这里的杨岐公案指的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公案ꎮ那么ꎬ为何袁宏道参杨岐公案后 有所发明 呢?这之间有着什么思想的联系与变化?对于杨岐公案ꎬ袁宏道在«德山麈谭»中记述:问: 妙喜(指宗杲)言诸公但知格物ꎬ不知物格ꎮ意旨如何? 答: 格物物格者ꎬ犹谚云我要打他反被他打也ꎮ今人尽一生心思欲穷他ꎬ而反被他穷倒ꎬ岂非物格邪? [1]1284这一则是宗杲禅师与张九成议 格物 的公案ꎬ载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及为礼部侍郎ꎬ偶参政刘公请慧说法于天竺ꎬ公三往不值ꎬ暨慧报谒ꎬ公见但寒暄而已ꎮ慧亦默识之ꎮ寻奉祠还里ꎬ至径山ꎬ与冯给事诸公议格物ꎮ慧曰: 公只知有格物ꎬ而不知有物格ꎮ 公茫然ꎬ慧大笑ꎮ公曰: 师能开谕乎? 慧曰: 不见小说载唐人有与安禄山谋叛者ꎬ其人先为阆守ꎬ有画像在焉ꎮ明皇幸蜀ꎬ见之怒ꎬ令侍臣以剑击其像首ꎮ时阆守居陕西ꎬ首忽堕地ꎮ 公闻顿领深旨ꎮ题不动轩壁曰: 子韶格物ꎬ妙喜物格ꎮ欲识一贯ꎬ两个72五百ꎮ 慧始许可ꎮ[9]1530大慧宗杲主张 看话禅 ꎬ提倡 参活句 ꎮ话头只是参悟的工具ꎬ因此不要纠结于话头的内容ꎬ而是要借机摆脱分别心ꎮ对于张九成的 格物 ꎬ宗杲提出了相反的 物格 ꎬ他认为不要执著于那些夸耀自家聪明的虚伪学问ꎬ直接回归到人的本性上ꎮ 格物 物格 显示的是一瞬间的转变性ꎮ大慧宗杲曾说: 要得真正寂灭现前ꎬ必须于炽然生灭之中ꎬ蓦地一跳跳出ꎬ不动一丝毫ꎬ便搅长河为酥酪ꎬ变大地作黄金ꎮ临机纵夺ꎬ杀活自由ꎬ利他自利ꎬ无施不可ꎮ [10]921在宗杲看来ꎬ真正的解脱在于自心ꎬ只有与虚幻的知识㊁经验一刀两断ꎬ才能彻底摆脱束缚ꎬ从而顿悟ꎬ豁然开朗ꎮ对于参禅已久而无所得的袁宏道来说ꎬ这则公案无疑给了他很重要的启发ꎮ袁宏道恍然大悟ꎬ于是ꎬ他拈出经文㊁语录ꎬ加以颂古或评倡ꎬ共72则ꎬ汇成佛学专著«金屑编»ꎮ临济义玄禅师云: 金屑虽贵ꎬ落眼成翳ꎮ [9]649金屑虽然金贵ꎬ但落在眼里便是障眼之害ꎮ临济宗讲求 无一念心求佛果 ꎬ不要把佛看作与自己生命相异的东西ꎬ佛本来就是自性ꎬ当下即得ꎬ无需刻意从外界求索寻访ꎮ到了这里ꎬ我们能明显看出ꎬ袁宏道已然明了这些文字不过是障眼之法ꎬ真正的开悟ꎬ在于自己本心ꎮ这是袁宏道从外部攫取转向内心探求的一次重要契机ꎮ此前ꎬ他研习梵㊁华诸典ꎬ参究诸多公案ꎬ都没有真正的开悟ꎬ正是这一次的转机引起了他对 本心 的重视ꎬ为其 性灵 思想提供了启示ꎮ㊀㊀二㊁ 性灵说 与禅宗心性论上文已证实了临济杨岐公案带给袁宏道的重要启发ꎬ在袁宏道对 性灵 的论述中ꎬ常能见到文学创作需要向 内 寻求的相关说法ꎬ 有时情与境会ꎬ顷刻千言ꎬ如水东流ꎬ令人夺魄 [1]187ꎮ这种顺从性情㊁一挥而就的诗歌创作状态便如同参禅学佛突然开悟的状态ꎮ袁宏道倡导诗文要书写真情ꎬ回到自己的本心ꎬ他在«叙小修诗»一文中作出正式宣言: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ꎬ非从自己胸臆流出ꎬ不肯下笔ꎮ 这种对诗歌创作主体心性的张扬ꎬ充分显示了其 崇心 倾向ꎮ考究袁宏道的 性灵说 ꎬ其内在理路与禅宗心性论相似ꎮ首先ꎬ禅宗强调 真心 ꎬ也就是本真之心㊁妙明之心ꎮ袁宏道 性灵说 也强调诗人的真心ꎬ认为 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1]1685ꎮ袁宏道将 真 作为 性灵说 的根本原则ꎮ 性之所安ꎬ殆不可强ꎬ率性所行ꎬ是谓真人 [1]193ꎬ诗人要有一颗真心ꎬ毫不掩饰地在作品中自然流露真情实感ꎮ并且ꎬ 情至之语ꎬ自能感人ꎬ是谓真诗 [1]198ꎮ袁宏道批判世人对于抒写性灵的 真诗 的偏见ꎬ把诗歌率性而发的要求提升到了比含蓄蕴藉的写作原则还高的地位ꎮ在他看来ꎬ唯有源于真心的诗才是质量上乘㊁富有新意的好诗ꎮ因此袁氏提出 闾巷有真诗 一说: 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擎破玉»«打草竿»之类ꎬ尤是无闻无识真人之作ꎬ 任性而发ꎮ [1]188妇孺之语虽然粗俗鄙陋ꎬ但这些普通民众所作的民谣和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ꎬ传递了劳苦大众的内心呼声ꎬ直率自然㊁情感真挚ꎬ毫无伪饰造作之嫌ꎬ是诗人写作的典范和榜样ꎮ因此ꎬ袁宏道认为ꎬ评判诗歌需要放下分别心ꎬ好诗的标准在于是否 真 ꎬ而不在于作诗者为何人ꎮ其次ꎬ禅宗强调 自性 ꎬ袁宏道之 性灵 亦是ꎮ禅宗提倡 自性清净心 ꎬ这种 自性 是先天的㊁本真自足的ꎬ不为尘世所染ꎮ禅家讲 直指人心㊁见性成佛 ꎬ成佛的关键就在于自性的彰显ꎮ袁宏道主张文章是自性的显现ꎬ而非拘泥于古人的章法㊁句法ꎮ所以ꎬ他说 善为诗者ꎬ师森罗万象 [1]700ꎮ袁宏道提出 奇 趣 的审美标准ꎮ 奇 是新奇ꎬ 文章新奇ꎬ无定格式ꎬ发人所不能发 [1]786ꎬ他认为文章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原则ꎬ只有不因循守旧㊁墨守成规ꎬ才能写出新奇文章ꎮ那么 奇 从何而来呢?袁宏道给出了答案: 从自己胸中流出ꎮ 这一语与禅语 从自己胷襟中流出将来 [11]649相似ꎮ 胸中 胸襟 指的便是创作主体的本心ꎬ袁宏道看重的是创作主体自性的自然流畅和尽情达意ꎮ 趣 亦是指自然的人心之趣ꎬ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ꎮ趣如山上之色ꎬ水中之味ꎬ花中之光ꎬ女中之态ꎬ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ꎬ唯会心者知之ꎮ [1]463 趣 不是即目可见㊁即手可感的ꎬ不在人心之外ꎬ因此不需要在外界寻觅ꎬ需要用自在的本心去体悟和感受ꎮ这正与禅家所说的 佛是自性作ꎬ莫向身求 [12]83相通ꎮ82最后ꎬ禅宗主张 妙悟 ꎬ提倡以直觉的内心体验观照现实人生ꎬ反对逻辑思维和知见的参与ꎮ袁宏道虽然提出 趣 的审美标准ꎬ但他反对单纯以 趣 为目的写诗ꎮ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ꎬ得之学问者浅 ꎬ 入理愈深ꎬ然其去趣愈远矣 [1]463-464ꎮ 趣 的获得是自然而成ꎬ非可力强而致ꎬ也无需理 的参与ꎮ理性认识与人的自然情性不仅相对立ꎬ还会阻碍个人真实情感的自然表达ꎮ同时ꎬ 趣 不仅对诗人来说非常重要ꎬ对读者来说也不可或缺ꎬ因为 趣 能帮助读者激发他们的真情真性ꎬ从而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感悟和体认ꎮ袁宏道认为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所依赖的是全然的直觉性体验ꎬ这种思维并不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进行的ꎬ而是心灵的觉解ꎬ这种沟通是内在的ꎬ而非语言文字所能界定出来的ꎬ故而灵动的诗境有待于内心的领悟ꎮ与禅定相似ꎬ袁宏道指出诗人在创作时要拥有澄澈的心境ꎬ如果思绪混乱ꎬ遮蔽了自己的真实性情ꎬ最终也不会获得 趣 ꎮ袁宏道主张的这种诗歌艺术思维方式实际上与佛门思维方式相通ꎮ在佛家看来ꎬ心性是修行根本㊁成佛关键ꎮ禅宗强调 本心 ꎬ提倡 识心见性 ꎮ所谓 识心 指的就是直观自心ꎬ不向外寻求ꎮ马祖道一言 平常心是道 ꎬ 心 是万法的根本ꎬ行住坐卧皆是道ꎮ就这样ꎬ禅宗把自由解脱的道路由向外寻求变为主体内在心灵的体验ꎮ顿悟顿修ꎬ解开自心的束缚ꎬ自性本来清净ꎬ便能达到心灵的自由ꎮ在禅宗心性论的浸润下ꎬ袁宏道 性灵说 重视一己之 本心 ꎬ主张创作主体自由地抒发真情真性ꎮ㊀㊀三㊁ 以心摄境 与 一心统万法在心物关系问题上ꎬ袁宏道提出 以心摄境 ꎬ也深受佛学影响ꎮ佛家强调 心 的主观能动作用ꎬ«心经»讲 五蕴皆空 ꎬ五蕴即 色㊁受㊁想㊁行㊁识 代表了外境ꎬ破除 五蕴 的人便能认识到万物皆空ꎬ达到一种虚无之境ꎮ佛家常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ꎬ指出不要住相ꎬ跳出外界的束缚ꎬ自性就会显现出来ꎮ不过ꎬ这并不代表心和物完全对立起来ꎮ 心 并不是脱离物质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实体ꎬ与世间万象是 不一不异 的关系ꎮ«五灯会元»卷十一载: 有时夺人不夺境ꎬ有时夺境不夺人ꎮ [9]645 夺人不夺境 指对于那些执著于 我 的人的破执ꎻ 夺境不夺人 则是指破除对外界万事万物的执著ꎬ即对外境的执著ꎮ禅宗主张用自己的心灵体悟而达到自性与佛性的统一ꎬ禅宗审美体验的实现就是由 破境 开始ꎬ破除 我执 和 法执 ꎬ再造一个超越物我的大化流行的圆融境ꎮ这使得个体在 自悟 过程中ꎬ心灵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ꎮ袁宏道在«珊瑚林»里亦云ꎬ 问:何谓 如是我闻 ꎬ答:心境合一ꎬ曰如ꎻ超于是非两端ꎬ曰是ꎻ不落眼耳鼻舌身意ꎬ为我ꎻ不从语言文字入ꎬ曰闻ꎮ [7]14 先生曰: «楞严»云ꎬ吾不见时ꎬ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又云ꎬ见见之时ꎬ是非是见ꎻ见犹离见ꎬ见不能及ꎮ汝道是有见是无见? [7]39关于 性灵 ꎬ袁宏道有言: 夫性灵窍于心ꎬ寓于境ꎮ境所偶触ꎬ心能摄之ꎻ心所欲吐ꎬ腕能运之ꎻ心能摄境ꎬ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ꎬ不必«雎鸠»«驺虞»矣ꎻ腕能运心ꎬ即谐词谑语皆是观感ꎬ不必法言庄什矣ꎮ以心摄境ꎬ以腕运心ꎬ则性灵无不毕达ꎬ是之谓真诗ꎮ [1]1685这一段论述清晰地展现出他对性灵与外物之关系问题的思考ꎬ创作首先是由蕴含性灵的内心生发ꎬ而后寓于 境 (即事㊁物)ꎬ 心 统摄 境 ꎬ实现 心 与境相圆融会通ꎬ自然而然地流诸于笔端ꎬ就成了好诗ꎮ这与佛家 心物一元 思想相契合ꎮ当然ꎬ我们并不能由此断定二者之联系ꎬ有可能是袁宏道由于参禅习惯而随口引用ꎬ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更直接的证据进行推论ꎮ进一步来看ꎬ袁宏道的 以心摄境 与宋代永明延寿禅师的 一心统万法 相近ꎮ宏道对永明延寿的«宗镜录»颇有研究ꎬ曾 逐句丹铅ꎬ稍汰其烦复ꎬ撮其精髓 [3]550ꎬ成«宗镜摄录»(已佚)一书ꎮ这足以证明ꎬ袁宏道对永明延寿的禅法十分熟悉ꎮ 举一心为宗ꎬ照万法如镜 [13]417是«宗镜录»的核心ꎬ在延寿禅师看来ꎬ世界上一切事物同归于心ꎬ心即一切ꎬ他认为 心外无物ꎬ物即是心 [13]870ꎮ袁宏道也曾表达: 心者万物之影也ꎬ形者幻心之托也ꎮ [1]489延寿云: 心无自性ꎬ因境而生ꎮ境无自性ꎬ因心而有ꎮ [13]712这里的 心 即 真如 ꎬ是没有妄念的心ꎮ参禅需要守住空的 心 ꎬ没有杂念ꎮ 心无自性 ꎬ于是 心 就转变成了具有生灭作用92的阿赖耶识ꎮ因此ꎬ能够心境互生ꎬ 一心 能统 万法 ꎮ同样ꎬ袁宏道强调的也是 真心 ꎬ 心 具有转物的能量ꎬ境随心转ꎮ万境变化ꎬ但由 心 统摄ꎮ袁宏道的 以心摄境 强调了创作过程中 心 的主观能动性ꎬ 境所偶触ꎬ心能摄之 是一种豁然的心领神悟ꎬ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ꎬ用严羽的话说就是 妙悟 ꎮ内心虚空故能灵动地感应外物ꎬ这是一种自心的本有ꎬ既不需要摹仿古人ꎬ也不需要摹仿外物ꎮ那么ꎬ诗的优劣与价值就不在于寄兴之物的优与劣或是语言的庄重与粗糙ꎬ而在于 心 能否统摄境ꎮ我们可以发现ꎬ延寿禅师 一心统万法 的思想潜在地影响了袁宏道的 性灵说 ꎮ㊀㊀四㊁结语综合来看ꎬ袁宏道 性灵说 与佛学尤其是禅宗心性论有着很深的顾盼与联系ꎮ袁宏道参临济宗杨岐派公案而突然开悟ꎬ这是他由 外参 转向 内悟 的重要契机ꎬ落在诗学主张上ꎬ便是强调真心㊁真情的流露ꎮ«坛经»云: 若识本心ꎬ即本解脱 但净本心ꎬ使六识出六门ꎬ于六尘中无染无杂ꎬ来去自由ꎬ通用无滞ꎬ即是般若三昧ꎬ自在解脱ꎮ [12]73-74禅宗强调 明心见性 ꎬ通过破除执著ꎬ顿悟成佛ꎬ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ꎮ袁宏道对 性灵 的追求ꎬ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觉解和对自由的神往ꎮ当然ꎬ袁宏道 性灵说 受佛学影响不仅仅限于此ꎬ如: 毛孔骨节ꎬ无处非佛 ㊁ 贪填慈忍ꎬ无念非佛 ㊁ 无情有情ꎬ无佛非佛 [1]489等多处以否定的表达方式都有着佛家 遮诠 法的影子ꎻ袁宏道对性灵自由的追求受到禅宗自由精神的深刻影响ꎻ 人人都能写出真诗 的思想暗合了佛家 人人皆可成佛 众生平等的思想ꎻ等等ꎮ明代诗坛因为前后七子提出的复古主张而误入歧途ꎬ走进绝境ꎬ失去了生机与活力ꎮ正所谓 疏瀹五藏ꎬ澡雪精神 ꎬ以求新求变为目的的 独抒性灵 诗学主张发挥了创作主体的真实性情ꎬ为黑暗阴森的诗坛带来了一抹光鲜亮丽的颜色ꎬ一扫笼罩在诗歌创作领域的衰弱无力㊁刻板沉滞的气息ꎮ受佛家对 心性 的强调的影响ꎬ袁宏道 性灵 文学思想形成了一种无关乎外物㊁重视自我本心抒发的 超功利 审美心境ꎬ为明代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㊁新方法ꎬ对后来的竟陵派㊁晚明小品文ꎬ乃至清代袁枚 性灵说 的出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ꎮ不过ꎬ我们也要看到袁宏道 性灵说 的局限性:由于袁宏道与因循复古的创作风气做出了彻底的决裂ꎬ不免显得有些剑走偏锋ꎬ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弊病ꎬ以至于在其之后ꎬ诗歌创作方面呈现出一种语言俚俗㊁情调不高㊁内容肤浅的状态ꎬ诗歌的发展趋势又走向另一个极端ꎮ参考文献:[1]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1.[2]袁宗道.白苏斋类集[M].钱伯城ꎬ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6. [3]袁中道.珂雪斋集[M].钱伯城ꎬ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9.[4]张建业.李贽全集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10.[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3.[6]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92.[7]王闰吉.袁宏道«珊瑚林»«金屑编»校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7. [8]周群.宗杲学溉公安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20(5):113-119. [9]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ꎬ1984.[10]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大正藏:第47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ꎬ1990. [11]法应.禅宗颂古联珠通集[M]//大正藏:第65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ꎬ1994. [12]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2.[13]延寿.宗镜录[M]//大正藏:第48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ꎬ1990.03TheBuddhistOriginofYuanHongdao's"XingLingTheory"WANGYue(CollegeofLiberalArtsꎬAnhuiNomalUniversityꎬWuhuAnhui241000ꎬChina)Abstract:YuanHongdaowasdeeplyinfluencedbyBuddhistthoughtashestudiedZenandBuddhism.The"WuGe"koaninZenBuddhismwasanimportantopportunityforYuanHongdaotomovefrom"externalparticipation"to"internalenlightenment".Thiswasaprofoundinspirationforhis"XingLingtheory".IntermsofliteraryoccurrenceꎬYuanHongdaoꎬwhohasgainedfromtheZen'smindandnaturetheoryꎬemphasizedthestatusandroleofthesubject'smindandnatureandadvocatedthefreedomofthecreativesubjecttoexpresshistruefeelingsandtruenature.Interm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indandmatterꎬinfluencedbyYongmingYanshou's"YiXinTongWanFa"ꎬYuanHongdaoputforwardtheideaof"YiXinSheJing".BuddhistthoughthadalottodowiththeformationofYuanHongdao'sideaof"XingLingtheory".Keywords:YuanHongdaoꎻtheXingLingTheoryꎻTheBuddhistOriginʌ责任编辑:杨睿彤ɔ(上接第25页)OntheCharacteristicsofModernisminGuoMoruo'sNovelsMAYimin(CollegeofLiteratureꎬ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ꎬ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11ꎬChina)Abstract:GuoMoruo'sstrongpersonalitycolorandabundantlifeexperiencemakehisnovelsnotonlyfullofprofoundconnotationꎬbutalsodistinctivefeaturesofmodernism.Heisgoodatusingmodernisttechniquessuchassymbolismꎬexpressionismandpsychoanalysisinartisticstyle.TakingmodernityvalueasthemainaxistoexplorehisliterarycreationꎬwecansortoutGuoMoruo'slearningandacceptingprocessofwesternmodern ̄ismꎬpayattentiontohisdeepreflectionandreflectiononsurvivalꎬvalueandfateꎬandfurtherclarifythepio ̄neeringsignificanceofGuoMoruo'snovelsinthehistoryofnewliterature.Keywords:GuoMoruo'sNovelsꎻModernismꎻIdeologicalTraitʌ责任编辑:杨睿彤ɔ13。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伪 险恶 , 指出了封 建制度 的不合理 。袁枚 在诗歌 中直 接抨击封建制度 , 这不仅需要超卓识见和过人胆量 , 而
且 也 正 是 其 真 性 情 的 自然 流 露 。 2 以平等、 . 民主 的 态 度 尊 重 下 层 人 民 。 虽 然 身 在
袁枚 巨大的影 响。他宣扬性情至上 , 肯定情欲合理 , 强 调情是其诗 论 的核 心 , 女 是真情 的 本源 。他 在《 男 遣
兴》 诗 中说 :郑 孔 门前 不 掉 头 , 朱 席 上 懒 勾 留 。 明 一 “ 程 ” 确表示对孑 子 以来 的儒学特别是 程颐 、 熹 的理 学 的 L 朱 反叛 。他还认 为“ 宋学 有 弊, 汉学更 有 弊” 进 而 质疑 , “ 六经 ”公开宣称“ 经虽读不全信” 并借庄子的话抨 , 六 , 击“ 六经尽糟 粕” 《 然 作》 。他 的言 行 可谓 大胆 出 (偶 ) 格、 惊世骇俗 。他对虚伪 的假道学深恶痛绝 , 常常借机 加 以嘲讽抨击 , 表现 出封建社会 末期个性 解放思 想的 再次苏醒。 这些思想体现在文学理论 上, 就是 他的“ 性灵说” 。 袁 枚 的 “ 灵 说 ” 在 内 容 上 包 括性 情 、 性 和 诗 才 性 , 个 三个要素 。袁枚认 为“ 情 以外本无 诗” “ 性 ,若夫 诗者 , 心之声也 , 性情所 流露者也 ” “ ,天性多 情句 自工 ” 。就 是说诗生于性情 , 性情 是诗 的本 源和灵魂 。他所说 的 性情 , 就是真情。诗人 内心 要有真情 实感才 有创作 构 思的可能性 , 诗歌 中的景 物形象归根 结底也是 为 了体 现“ 的。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因 情” 此, 袁枚又认为“ 诗 , 可 以无我 ” “ 作 不 ,有人 无我 , 是傀 儡也” 。就是说没有个性 的诗人所作 的诗就 如同受人 摆布的“ 傀儡” 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没有个性 , 就丧 , 也 失了真性情 。他在 《 续诗 品》 中专辟“ 著我 ” 品 , 一 就是 明确提倡创写 “ 有我” 旨。这是性灵说 审美价值 的核 之 心 。袁枚还进一步认为 , 仅有性 情 、 个性是 不够 的 , 还 应具备表现这一切 的诗才 。“ 诗人无才 , 不能役典籍运 心灵 ”有诗才 的人在 进行艺术构 思时才会 产生 灵机 , , 善 于把握灵机 , 易于成篇 。这里所说的灵机 , 就是今人 所谓灵感。艺术构思 中的灵机与才 气 、 分与 学识要 天 结合并重 。 这 三 个 方 面 的 有 机 结 合 , 成 了 完 整 的 诗 歌 理 论 构 体 系, 是晚明公 安派文学 主张 的隔代复兴 , 为清诗开创 新 的局 面打下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性灵说

性灵说

‚然奇则其境必狭,而僻则务为不根以相胜,
故诗之道,至晚唐而益小‛

由于提倡性灵,要求作者有自己的个性,作品自然 就要有特殊的‚趣‛,指一种审美感受,审美趣味, 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袁宏道的自然之趣,是从李贽童心说的思想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 李贽童心说之趣:指不同思想,情操,精神的人各 有不同之趣,最上乘是天真无邪的童子之趣,越是 不受理学污染,率性而为者越有趣。 袁宏道之趣:反映当时要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 新启蒙思潮,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健康审美趣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古代文论名篇解读》



在文学创作上强调奇,但与一般的奇不同,并非 人为创造之奇,而是指符合人之性情,不模仿前 人而极其自然者为‚奇‛ 《答李元善》中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 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 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这种新奇,就在于它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凭 心而出,此方为‚新奇‛之高格.
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
冯梦龙《山歌· 卷一》 又真当骚,真当骚,大门阁落里日多闩介两
三遭,小阿奴奴好像寺院里斋僧来个便有分,
我情郎好像撑船哥各人有路各人摇。
2、(1)早期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 ‚高古者格,宛亮者调‛。(《空同集》卷六 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仆少壮时,振翮云路,尝周旋鵷鸾之末,谓 学不的古,苦心无益。又谓文必有法式,然后 中谐音度。如方圆之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 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 ,实物之自则也。当是时,笃行之士,翕然臻 向,弘治之间,古学遂兴。‛ 《与周子书》
不同: 袁枚:从‚真性情‛的主张出发,认为男女之
情也是一种真性情,所以诗歌可以表现而且必

“性灵说”评述

“性灵说”评述

【这并不是核心观点,而是分论点】公安派的“性灵说”主要由“独抒性灵”和“不拘格套”两个方面组成。

早在魏晋六朝时期,文论中就断续出现性灵之说。

刘勰说六经“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其为彪炳,缛采名矣”,钟嵘评价阮籍的咏怀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颜推之也说“今所载咸其素畜,本乎性灵,而致之心用”,这些都是运用性灵来评论文学。

此处的性灵除带有一般的“性情”、“心胸”等意思之外,还含有小道(?)的含义。

如《陈书·文学传论》也说,文者“大则宪章典谟,小则文理清正,申纾性灵”。

都是把性灵文学视为主流文学或者载道文学的补充。

而对于“格套”的解释,通常认为是指固有的格式和套路,“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既(即)是对“不拘格套”的最好的解释【“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是强调作品有真情实感,而不是不拘“格套”,不能作为“不拘格套”的解释。

不是,也不能用“从胸臆流出”去论证、解释“不拘套格”;而是用“从胸臆流出”和“不拘套格”去论证、解释明代独特的“性灵”论】。

而这种格式和套路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既不拘泥于古人的“文以载道”的创作传统,反对前后七子及其后进的剽窃模拟文风,提倡有感而发,抒写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而非为作文而作文。

另一方面体现在行文方式上,反对崇古贱今,认为“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

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古人在作文的时候也是运用当时的“今文”,所谓古今文的差异仅仅是时间的差异罢了。

【核心观点。

最好放在前面,最醒目的位置】公安派将性灵说提升评价文章优劣的中心准则,实质上也是对历代“文以载道”的作文传统的一种颠覆。

提笔作文时不再将“言志”作为主要任务,而是张扬作者的个性,将个人的日常情趣作为描写对象,这一转变将文章的作用从神圣推向了庸常。

公安三袁的这种世俗化的思想倾向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是分不开的。

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性灵说

关于[袁枚的“性灵说”(上)]的字幕:∙我们现在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第十三讲,袁枚的“性灵说”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是清代乾隆皇帝时代的江南才子,也是著名的一个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话代表作就是《随园诗话》,这是很有名的。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卒于公元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时候的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的知县,然后他辞官后就居住在江宁,就是现在南京附近的江宁。

他在小仓山修了一个园林,号随园。

∙他后来写的一些书都是以随园命名,像《随园诗话》等。

他的书信颇具特色,他的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

所以袁枚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学,有才华的一个文人。

∙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性灵说”,“性灵说”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继承了晚明思想解放者的观点,特别是公安三袁和李贽、汤显祖等人的思想。

在学术思想上,袁枚反对盲目地崇拜圣人经典,他对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就是乾隆年代的汉学考据也表示不满,∙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因为他认为宋学空谈性理,固然不好,像程朱理学。

但汉学就是从汉代,因为乾嘉考据学主张就是继承两汉的学术,他认为两汉的学术更有弊,为什么呢?两汉的学术引导读书人钻牛角尖,在考据当中讨生活。

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袁枚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

下面我们来谈袁枚性灵说的第一个问题,一“性灵说”什么是性灵?什么是袁枚的性灵说?袁枚性灵说的真髓,就是对于性灵的倡导。

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安三袁当中的老二袁宏道,在《序小修诗》当中,∙曾经称赞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以最早的性灵说是从公安三袁来的。

袁枚谈性灵也是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袁枚的性灵说又和公安三袁有所不同,他有明显地针对性,∙这就是反对乾隆皇帝的沈德潜的诗教说与格调说。

沈德潜是乾隆时候的一个著名的诗歌批评家,他写过五格诗的别栽,也就是《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还编过《古诗源》。

“性灵出万象”:六朝文学意象的经典书写及美学生成

“性灵出万象”:六朝文学意象的经典书写及美学生成

“性灵出万象”:六朝文学意象的经典书写及美学生成◎廉水杰内容提要 六朝文学“佳句”频出,与“意象”本于心性的兴感书写密不可分。

从曹植到谢緿,诗人的生命兴感成就了千古佳句。

诗歌“意象”包含即目所见之“象”及由此“象”引发的“象外之象”,而后者的书写更需要“性灵”。

“兰亭”“江南”等六朝赋作“意象”的经典书写,亦源于创作主体心性的自然感发。

从“心术”到“隐秀”,是“意象”的经典书写在六朝的美学生成路径,“隐秀”之“秀”有“秀句”“意象”的双重内涵。

六朝文学“意象”的经典书写,正在于洞悉“心”的本质特征,发掘创作主体的本真“性情”、显化其“性灵”,并影响到盛唐诗歌的兴感书写及唐宋“句图”的美学批评。

关键词 六朝文学 意象 经典书写 心性 心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4)03-0095-08 关于六朝文学的“佳句”评点,自梁代钟嵘开始历来是诗话评论的焦点,佳句频出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六朝文学意象的“经典书写”。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及的“思君如流水”“清晨登陇首”“高台多悲风”“明月照积雪”,①都是六朝诗歌的“佳句”,并建构出“流水”“陇首”“悲风”“积雪”等经典性“意象”。

清代诗论家袁枚的《随园诗话》云:“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

有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

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

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名手。

”②在袁枚这里,佳句的出现需要创作主体先天的“性情”“才性”等“天分”。

六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③詹先生把“性灵”阐释为“性情,灵魂”,④刘勰认为“洞性灵之奥区”才是诗文经典书写的特征。

在传统“心性之学”中,“灵魂,是指人心的本体,它也就是人的智能、灵性”⑤,无论是“性灵”“性情”,还是“灵魂”“灵性”,都是同一层面的概念。

简论袁枚的“性灵说

简论袁枚的“性灵说

简论袁枚的“性灵说袁枚〔1761—1797〕,字子才,号简斋,杭州钱塘人,34岁于**任上辞官,隐居于**小**的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居士,随园老人等。

著有《小**房集》、《随园诗话》和笔记体小说《子不语》等。

他与**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而历来被公认为三家之首。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说倡导的“性灵说”独树一帜,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诗学史中的“性灵”,并非袁枚首创,但他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根底上,经过创造性的发挥,丰富和开展了性灵说,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流派。

性灵说的提出,虽有历史继承性,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现实针对性,它反对沈德潜、翁方纲的风格说和肌理说,具有较高的审美理论价值。

袁枚的性灵说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阐述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艺术规律。

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题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要素。

1、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是诗歌的根源和灵魂。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实情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挚、坦诚,不矫饰,不隐匿。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性情”同意。

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随园诗话》〕,又说:“诗者,心之声也,行情所流露也”〔《随园尺牍·答何水部》〕,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流露才是“诗之本旨”。

因为袁枚认为具有真情是诗人创作的先决条件,他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这和李贽的“童心说”是一脉相承的,强调诗人应具备纯真的感情。

真情又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因此袁枚一改传统上关于“诗言志”的解释,把真实的性情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揭示了诗歌以表情为主、专主性情的根本特点。

他宣称“提笔须先问性情”,这种性情必须是真诚的、真实的,才能使诗歌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木石有灵性,诗禅会文心

木石有灵性,诗禅会文心

木石有灵性,诗禅会文心思想,表达他对世界的思考与生活的审美。

徐善根曾经从事石雕造型艺术十年,现主要从事木雕造型艺术创作。

因为徐善根早年喜欢绘画,积累了大量的美术创作经验,因此他的造型艺术里,既有雕与刻,又有绘的成份,是一种综合艺术。

更重要的是他基于博览群书后形成的文化自觉,由文化的积淀而上升为对世界与自然、宇宙、人生观的认识理性,这种理性认识复以艺术家的直觉与创造热情,寓情思于作品之中。

在其作品中,可以让人感觉到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人生诗意地安居的一种艺术情调,以及一种雅闲自得的带有东方神秘之美特征的庄禅文化的意趣。

徐善根的这种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东方文化审美色彩与文人雅怀的造型艺术创作,与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文人创作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作为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跨世纪的艺术家,他所沐浴的时代艺术风气: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影响与时代主题对心灵的影响。

这种影响反映在徐善根作品中,便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有别于传统文人的现代艺术气象。

这种时代精神影响,我们也可从徐善根自己的心灵札记与诗文中,获得更直接的印证。

“聚发瞬间的能量/划一道烈焰的光华/犁过灰灰的心空/裂帛般的疼痛/撕开生命内里汩汩的鲜红/有一种美/非要经过炼1/ 5狱般苦痛的煎熬/才能品出他内在真正的精华/寻美的苦旅/镌刻/一行永不言悔的脚印……”(《红尘诗吟》之十七)“子夜/心灵的文字/如止不住的咳嗽/从喉间蹦出/笛声如诉/有人孤绝成一盏消瘦的灯……”(《子夜》)徐善根在那些独在异乡守护艺术之神的青葱岁月里,一边用锤与刀凿在石头上创造他艺术感觉中的世界与意象,一边用咯血的文字倾诉一个生命的心声。

徐善根的人生走过不平凡的道路,十年苏州的石雕造型艺术创作历程中,诞生了石雕造型艺术经典巨作《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在苏州特有澄泥石板上,用雕刻语言艺术性地再现了张择端历史名画的神韵。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石雕造型艺术佳作:《大悲大愿》《佛国微云》《那年那月》《约》《我心》《归去来兮》《混沌开》《感恩的心》《知为谁开》《灯与船》《无言记》等。

210973521_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李自雄教授与王兆胜老师访谈

210973521_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李自雄教授与王兆胜老师访谈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李自雄教授与王兆胜老师访谈李自雄:王老师,您是著名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天地人心》《逍遥的境界》《负道抱器》《情之一字》等。

作品多入选中学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散文选本。

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2007年当代作家评论奖、第三届红岩文学奖、2014年山东文学诗歌散文奖、第四届全国报人散文奖、2019年当代作家评论奖等。

可以说您的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令人瞩目,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当代文学领域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首先想请您谈一下,您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哪些人或事对您的散文创作有着重要影响?王兆胜:谢谢自雄教授的访谈。

文学创作一直是我的一个美梦。

上大学前,我曾偷偷写过一个长篇小说《追求》,以青春年少对于事业爱情的向往为题,在带有苦涩、希望、梦想中不断探求,像打地道一样艰难前行。

这个作品虽然没有发表出版,但开了个好头,也是一次试笔机会,让我知道了写作的甘苦。

后来,读到路遥小说,我颇受感染,对文学有了共情理解和真挚热爱,也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路遥曾说,他的生活像在下水道里穿行,我有同感,因为作为农民之子,又处于底层的底层,这种“下水道”式的生活有时让人感到一片漆黑、前途渺茫,惟有通过自己写作,在自我表达中感受那一束光,哪怕是通过一个缝隙照进心间,也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欢欣鼓舞。

朱德发教授是我的硕士导师,也是将我引入文学研究的第一人。

跟他读书期间,他的文学思想、对学术的执著、创造性思维、精益求真的精神给我以深刻影响。

真正开始写作,是读博士期间,通过阅读林语堂的作品有一种表达自己的冲动,因为林语堂的文笔潇洒奔放、自由浪漫,还带着生命的悲欣,令人有自我提振作用。

还有我的博士导师林非先生,他是学者型作家,曾是鲁迅学会与散文学会的双料会长,写过很多李自雄散文,出版了十多部散文集,从他的创作与研究中我能感到那些清亮的文字,以及宽裕大气的胸襟,与许多学者的呆板生硬表达大为不同。

林非先生曾对我说:“兆胜,在研究之余,写写散文,既可以表达心性,让你理解写作与人生的滋味儿,又有助于滋润学术研究的枯涩。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灵性流韵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灵性流韵

灵性流韵灵性,万物皆有,何况人呢?所谓灵性,就是通天意,合自然,应时而生,顺势而动,运化有节,演变随律,物自成韵,秀以自逸。

灵性之于人而言,是孕育智慧之果的花朵,是开启创意生活之门的钥匙,是引领着我们享受浪漫人生的觉心,是自我能够自由穿行于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质世界的通道。

灵性如水,清澈澄明,映花照月,朗然静丽;灵性若不被蒙尘,则一生颖睿乐达、挥洒自如;一旦灵性泯坠,则从此浑浑噩噩、惘然失聪。

有人的灵性,如洋似海,任你狂风如怒,飞沙走石,依然无法夺去他的那片升腾的蔚蓝;有人的灵性,如湖如泽,虽有可能被淫雨浸浊,但终能澹泊自净;有人的灵性,如尺洼寸坑,一把泥沙,便可将其搅混填平。

灵性虽源自天然,但却需要后天的护持,方能皎然如玉、灿然如日。

护持灵性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孜孜以求,奋发向上,积识成智,发而为慧,方能进退无碍,方圆自适,从而使我们的生命,不失灵动之质和灵秀之美。

所以,善于护持者,则灵性如海,洋洋洒洒,孕育着人生的无限生机;不善于护持者,则灵性如洼,搅浑易,澄清难,一旦诱惑迷心,必将欲壑难填,怎能不郁郁寡欢呢?因此,古人云:“有人日孜孜以成辉”,说的就是灵性在生命中的映射,“有人日怏怏以至辱”,说的就是灵性萎落的后果。

心,被称之为灵府;灵性在,则府中智慧之花烂漫,府外创造之果香妍;人生若此,生命之韵,岂能不如诗如歌的美曼?附文:怎样做好语文阅读理解我觉得阅读理解还是比较感性的。

光是上课认真听是无法满足的,说实话现在很多阅读方面的题目即使是你的语文老师仍然很难帮你解答的比较详细,所以语文阅读一般靠的是课外文章的阅读和比较感性的认知,课内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一些比较正规的答题技巧,因为语文考试的阅读答题方法还是有法可循的。

建议你平时多读一些散文,加深理解,并不一定要把一篇文章完完全全都理解,即使一篇文章理解一点,长时间下来也很有收获的哦。

比如青年文摘和读者这两本杂志,有时间多读读,不仅增加阅读水平和感性认识,和可以积累一些课外的资料,对你考试的作文材料很有帮助,岂不是一举两得。

性灵——意味——古风:刘炜评散文印象

性灵——意味——古风:刘炜评散文印象

性灵——意味——古风:刘炜评散文印象惠雁冰【摘要】@@ 获赠刘炜评学长新著<半通斋散文选>,异常欣喜.一则,早闻炜评大名,也曾在我校举办的某次研讨会上遥遥相对,苦于无人引见,深以为憾.二则,书籍的版式设计极其讲究,每一辑自成形制,且以两句格律严整的七言诗作为每一单元的意旨,足见作者的珍爱与苦心.至于阅读的过程,则可用游目骋怀来形容.忆人叙事,行云流水;摹物述理,波痕宛然.更兼庄谐一体,文质互补,秉书夜读,自有万千意味萦怀,朗润如月,经久不绝.【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5)001【总页数】2页(P19-20)【作者】惠雁冰【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延安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获赠刘炜评学长新著《半通斋散文选》,异常欣喜。

一则,早闻炜评大名,也曾在我校举办的某次研讨会上遥遥相对,苦于无人引见,深以为憾。

二则,书籍的版式设计极其讲究,每一辑自成形制,且以两句格律严整的七言诗作为每一单元的意旨,足见作者的珍爱与苦心。

至于阅读的过程,则可用游目骋怀来形容。

忆人叙事,行云流水;摹物述理,波痕宛然。

更兼庄谐一体,文质互补,秉书夜读,自有万千意味萦怀,朗润如月,经久不绝。

倘做整体观,我感觉刘炜评的散文,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散文创作有着不可忽略的启示。

其一,凸显的性灵。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一直以抒写真情实感为其审美特质。

情何以真?人真、事真、态度真,才有感怀自然社会人伦的真切。

感何以实?不虚造,不掩饰,不玄想,才有浸润灵魂、澡洗人生的清澈。

曾几何时,政治话语横行天下,为表立场倾向,“托物言志”甚嚣尘上,大千万物丧失了审美的独立性,散文创作一度沦入借自然之景、抒阶级豪情的泥淖。

素来被推崇为“十七年散文三大家”的杨朔,为了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精神改造”的时代主潮,刻意从小时候的一次意外受伤着笔,曲笔走蛇,为的是实现与劳苦大众融为一体的意识形态诉求。

_性灵_诗说与清代中后期词学演进_夏志颖

_性灵_诗说与清代中后期词学演进_夏志颖

数年,以《捧月楼词》见寄,则向者之作,仅存十一。展卷细读,清微绵邈,校其少作,如出二手。”④
类似的话还见于《灵芬馆词话》: “袁兰村少时喜为侧艳之词,余尝为之序,未敢许也。后见所刻
《捧月楼词》,居然大雅。”⑤当然,袁通也还写过不少轻柔婉约的令词,但其词作中偏向姜、张一路
的作品数量却是相当可观,到道光五年( 1825) ,他在《香草溪乐府题辞》中夸赞沈莲生之词“上友
二 不伴人愁,三更先下楼”( 《菩萨蛮》) 、“不是梦中浑不觉,如此春寒”( 《浪淘沙》) 之类的句子,这
〇 一
也正是袁枚所欣赏的“尖新”,但袁通词至卷二《柳雪词》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长调占了绝大部
三 年
分,最常见的词调是《高阳台》,如《高阳台·湖上,用玉田生韵》( 山远窥窗) ,该词步张炎《高阳台
词,但这些进入袁枚法眼的词人词作却无法体现乾嘉词坛的真实面貌,《随园诗话》卷十一记录了
两位名词人厉鹗与蒋士铨的六首词均与袁枚本人有关,不是客观的评论,其他入选的词人,除沈
清任稍有名气外,基本上都算不上是“词人”,其中又以女子作品居多。《随园诗话》中记载了大
量小诗人的名篇秀句,这和他存人存诗、表彰寒微、阐扬性灵的写作目的有关,但这些人在诗史上
“性灵”诗说与清代中后期词学演进
夏志颖
(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 袁枚倡导的“性灵”诗说流行于清代乾嘉时期,其本人与乾嘉词坛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疏离状 态。袁枚极少评词,也不擅作词,并未直接参与当时的词坛建设,其子袁通在创作取径上的转变可以佐 证这一点。而“性灵”诗说对词坛的渗透则在郭麐的词论中有不少体现,郭氏对朱彝尊、厉鹗的不同评 价,就与袁枚保持了一致,他以“性灵”词学观为核心,否定了词坛上强调忠孝与声律的两股势力,这二者 其实构成了晚清词学在解词、作词领域的主流,这一敏锐而有前瞻性的词学观后继乏人,可说是词学史 上的一个遗憾。在浙、常交替的词史背景下,“性灵”诗说在加速浙西词派分化、推动词史复古之风的兴 起,以及深化晚清词论等方面对清代中后期的词学演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性灵之美:自然、冲淡、率野——禅宗语录美学札记

性灵之美:自然、冲淡、率野——禅宗语录美学札记

性灵之美:自然、冲淡、率野——禅宗语录美学札记
高长江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94()2
【摘要】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各个部门都产生了强烈影响,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其中,对于唐宋以来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的发展影响甚大。

禅宗语录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貌及审美观念不仅影响着唐诗、宋词、话本,甚至
就连宋代反佛的程朱语录体,也充满着盎然的禅光佛影,显出一种自然、冲淡的艺术
色彩。

【总页数】1页(P39-39)
【关键词】禅宗语录;札记;美学风格;唐诗;艺术审美观;语录体;人生哲学;语言艺术;艺术色彩;禅僧
【作者】高长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美到深处是自然--论禅宗美学自然本体论之情感化设计 [J], 丁玮;孙晓明
2.禅宗语录词语札记二则 [J], 邓海荣
3.禅宗语录词语札记 [J], 余雁舟
4.中华文明第二期与禅宗美学的生命智慧
——关于中国美学精神的札记一则 [J], 潘知常
5.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中国古典美学札记(3) [J], 王柯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

“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

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Simple analyse the basic intension on“The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of Yuan MeiSchool of humanism and socialism :Chen Y ong Director: Zhang wanlinAbstract:"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i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esthetic theory in the theory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the native sensibility”appear o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ong Liu first. Fan Tai , Xie Linyun , He Shangzhi, whom face prolong take the lead in using. Ming Dynasty, pass gift presented to a senior at one's first visit as a mark of esteem Li Zhi and "Gong An Three Y uan " untiring efforts of people, Y uan Mei,in Qing Dynasty, develop into a theory strong , meaningful aesthetic theory suitable for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reating again. It and the theory of romantic charm , the theory of style , the theory of skin texture to be and one of the theory groups of four major poems of earlier stage of Q ing Dynasty, having formed a suit of true feelings of including, individual character , just more intact poem of three respects talks about the system in the poem. This text comb historical origin of "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expound the fact basic intension that "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of Y uan Mei emphatically.Key Words:Y uan Mei; the native sensibility ; True feelings ; Individual character ; talent and learning一、“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木石有灵性诗禅会文心——造型艺术家徐善根创作品赏

木石有灵性诗禅会文心——造型艺术家徐善根创作品赏

木石有灵性诗禅会文心——造型艺术家徐善根创作品赏赤铁
【期刊名称】《中国集体经济》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艺术木雕的领军人物、造型艺术家徐善根在石雕木雕领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艺术造型新时代。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赤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壮志无可托,聊为吴会吟--陈文述诗心与诗歌论 [J], 刘靖渊
2.石中凿诗木上会禅--徐善根“会意山房”造型艺术评析 [J], 陈子安
3.石中凿诗木上会禅——徐善根“会意山房”造型艺术评析 [J], 陈子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石 禅 犀 名沈 涧 : 宇瘦 梧:号 钵梅 斋主.卖 画 买花 堂. 1 6 9 0年生 于 上海青 浦 。 其 实魏 { 个不 太 自信韵 家伙 卜
直 到有
我真正开始感悟应该怎样去容纳剐^的缺陷
当 我新 渐回 报母 亲和 朋友 们的 时候 也 就是截 自信的 开始
石 祥


灵 的流 淌
— —
众 名 家 评 石 禅 文 摘
自由地
百禅的 托 鸣 -属于 中 国画 中的写 膏一 路 他 用着苍 劲 而曼动 的笔 墨 J
描绘 卷大 自然 中形形 色色 的生 灵 芷 荷 石 榴 春 兰 秋 葫
口时 柱单 在他的 笔下 临风
而动: 鱼 雁 鹭 鸶 鸡 雀 百 娄 生灵在他 的墨静里 鹫 游 任 石禅 的作 品中 能感 受到
使 他的 绘画 曰趋再 诚, 这 种真诚 就是 他 人主 的内在 信 所独 具 的韵律

片 自然风 景就 是一 个, 灵 速 种兰 照自 然的 方式 定 的 右弹 在磨 绿缝 警 自身的 表现 力的 同时 对蛙 争所 分割的 7 中国画 的写 意特 点和 枰情 风格, 使 中国 画显 的气 度非 凡又 空 问进 行挫脏 镩 炼 拉 到了一 种 介 r 统二 过甚 和现 代恂 传 纯青舌 姜 再 惮凭 肴 自身对 生活 的氍诚 感受 澡^体 会 纠传 成 的空 间麟 尤其 在空 间上 对满 构 圈的 重 成 为他 这一 埘 统中 国画 意境 中的 ^精 力量. 只 曾花 贽大 星倒 间列 传统嬉 画 期绘 画 的特征 尽 管如 此 雷 肓装饰 意味 的 画面 部 掩盖 币 语言 进行 菲八 的研 究 尤其 对八 太山 』 石蒲 、 李 若禅 等诸 住 作者 的宁静
家z 了 捕 静
看 上击 永远是 人 生的姜 等
鱼儿 在水 天中 闯动
石禅 的线 景但美
鲜 活之 中 有力
琳琳琅 娘
垂 钓 张网 看 画 总是 个局 部 个 丹放 着 的局鄙 这表 明石 禅的 天惜 空 质 感 沉淀 下多 少沉 间. 对身 外 时空有 再蓬 勃生 长的 渴望 两谜 两点 正最 国 曲 里可 威 就 ^业 的征 兆 是 他故
饱 前. 活生生 的
多粉 墙上 的水 痘
墨鞠
小河 里划 过的 长的 篱和 不动 的垂 纶
至于
那种帖 胍 滋 感 像他 故多 小镇里 的烟 雨和 水色 石
定,∞ 『
维普资讯

菩 半为 小 昂.信 f辛 来 口
瞳 柠抹 意


完 全是 一种 笔墨 与 青绪的 街道
亲养
存宣 以他 既把 握了用 数的 长短
拈嚣 和性 放 使被 捕绘 的物 象形 车直 和辑 性 让
纸 L表达 自E 的生 鬲惫崖 凡又 杰出 的 个
右律就 是矗 多的 青年 画氟 中 既平 肖而 传神 又 谙熟 了用 笔的 爽划 厚里
绘画是 他 生活 的一部 j或 者又 是
过程 和俸 转 敏感


维普资讯
中国 坛拥 有 石禅 百禅 上海青 人匠 浦
其 实是 一种 珍赛 上苍 偏爱 隔 给他 丹 青妙手
禅 的画感 觉 少有 T 两个生 长 的点 :
是石禅 的 画每哥 像
给出 了
番英 俊
遮在 中国 画坛
也是
份少 见
迂 张 张丹 的网. 疏 不 褊 至而 不虚 其 间是他 用笔 豢 养起 米 石禅 是渔 的 浯气 这 清气看 得出 j只 是 最初的 生动 证 有 一点 他 的 正
画家对 自 然丢篱 的熟 悉和钟 睛 欣 赏他 的作 品时 拽 总是情 不 自巢地 感叹 大 自然的 墨姿
维普资讯
和 中国画 的 多彩 石禅 年啬 并不 太 但他 的作 品 却吝绚 烂 中 拿 透露 出一 种芒 琼之 气 那些 流畅 而常 舍枯 涩的 线条 ,使 我联 患越 那些 离我 们这 个时 代已 缀很谱 ' 的大 帅们 一个现 代 画 血
在 小空 犬境 界: 是
小 吾
成濠 L 乐 几 株伟叶 可 邀清 风可 招急 之 小业见 其趣也 无 穷 意 也 无穷 手上 作 无微 不 之态 , 而是全 系 于 根 却能 犀 变化之 能事 它 施 展得细 劫 运走

日 巧
扦 发替 缃润 吞 吐得细 密 出 落得蛔
遮 种颔
石群岛 上 看上 去也 许是 一啦 而就 } 九吐 功
干 纰上 的却 是蛀 过酝 酿 盘 里存 悔 不群不 出 石禅 的这种 睛鲒 有它 的曲折 址. 细腻 址
可蚤 的就 在于他 徒 M三两 条缝 五六 个点怔
细腻和 献托 出 石 样的 小品 的笔墨 里 点 装起 走心息
家 能师 法古 ^而 不拘泥 干古 ^ 在继 承传 统时创 新 求变 形
威 自己 的凡 梧
这是 中国 画家 难能 可贵 的境 界
# ^
O 5
6e 8m
E 女{ 1 0
∞c m
维普资讯
: 1

代又 一代 的中 国画 家用 自 的学识
完美 的传 统审 美睛趣 的 流研
总2
给^ 的
犬家 的折 服 { + 多年的 毅 磨 练 自己 的经 J 言的 表选 感 受是 单纯 具 抽象 意味 他 语
但 却肯 } 的中 国气 蒎 足

而对 待传 统书 法线 条的 敏瞄成 为他 绘 画探 索道路 上 的转
折 点 也 可 以说 由于他 真正 领 晤了 书 画同源 的真谛 . 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生 活的深 刻感 墅 及心 是的宽 容
种生 淆 中的 笔墨 具 独 的审 美价 值 石禅 的很 宝作 品 都 夸^ 惊 对 线条 的 喜地领 悟 到 他是 如何 使画 面传选 出 的诗情 画 意 与 统笔 阜 传 起 钼威 浪漫 怖恬 静 的境界 是通 过 他的绘 画 来表 明 个 画家 的新 审美 鲤瞬 的确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