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教程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史学史定义: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及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的学科、它有着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和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

(对象与任务)2、史学史研究的内容:(1)历史观(2)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3)史学评论(4)历史编撰(5)官方修史制度(6)史家及史学机构的史学活动3、范围: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尚书》和《诗经》●《尚书》和《诗经》中的《雅》、《颂》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

但它们比卜辞、金文记载有更鲜明的官文书性质,也有更明显的自觉意识。

1、《尚书》《尚书》上所记的内容,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尚书》中有多处提到“册”、“典”。

《尚书》中的《商书》和《周书》各篇在表述形式以记言为主。

《尚书》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它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2、《诗经》《雅》、《颂》:作为史诗来看,它们半是文学,半是历史。

对先王功业的歌颂,是对后来史学在人物传记等方面的发展,都包含着创始的意义。

3、国史所谓国史,是指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史册。

(1)国史的特点:国史在形式上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人物活动和活动连续性的记载条件。

在内容上主要是对于贵族活动的记录,在书写工具上主要是“书之竹帛”,而不是“镂之金石”。

历史记载上出现有人物活动的连续性,这是国史的一大特点,更具有史书的性质。

(2)国史的表述形式:一种是只记某时有某事发生。

第二种形式是写出史事的过程。

第三种形式是记言,或以记言为主,或记事又记言。

第二节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一、孔子和《春秋》1、体例与内容《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历鲁12公,共242年的历史,现丰约16500字。

2、《春秋》的特点:(1)“属辞比事而不乱”,即缀辑文辞、排列史事都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

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

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

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

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

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

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1、《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2、《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

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

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一、填空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B.训C.书D.命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B.综合体C.编年体D.典制体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B. 魏晋南北朝C.隋唐五代D.宋元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三.名词解释1.《左传》2. “前四史”3. 《史记》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一、填空1.夏商周2.时间3.通古今之变4.陈寿5.典章制度二、单选1.C2.D3.A4.A5.A三、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叙事史著的杰出代表。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诞生了记言体史著,如《尚书》。

诞生了编年体史著,如《春秋》《左传》。

诞生了国别体史著,如《国语》。

诞生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观念,如循环论、复古论等。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

中国史学史资料复习

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代史官以“官”的角色定位为指导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

7、传说中在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8、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9、《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10、《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1、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12、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13、战国时期的代表史学著作有:《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等。

14、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15、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亲自主持了白虎观会议。

16、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一、填空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B.训C.书D.命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B.综合体C.编年体D.典制体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B. 魏晋南北朝C.隋唐五代D.宋元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三.名词解释1.《左传》2. “前四史”3. 《史记》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一、填空1.夏商周2.时间3.通古今之变4.陈寿5.典章制度二、单选1.C2.D3.A4.A5.A三、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叙事史著的杰出代表。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诞生了记言体史著,如《尚书》。

诞生了编年体史著,如《春秋》《左传》。

诞生了国别体史著,如《国语》。

诞生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一、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现存的版本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的《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的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是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的梅赜伪造的,但也存在争议。

2、《春秋》《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14年(前481)。

主要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涉及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等等。

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作用。

其中比事在待史事处理、史书编辑上更是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尊周礼。

孔子修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书籍来伸张“王道”。

书籍内容重人事,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他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

3、《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体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鹏)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鹏)

《xxxx》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xx,即五史: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简述1、《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范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因此他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左贤王、董祀。

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

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会风气。

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

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

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

2、关于东汉末年的史事记载,《后汉书》和《三国志》谁更可靠?《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总的来说《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

而章太炎认为,“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三国志这本书记载很谨慎,很多不确切的地方会特别注明,而不任凭主观臆断去撰写。

而后汉书的作者在内容上是真实大胆的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免偶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事情,最明显的就是他对黄巾起义的看法。

3、《汉纪》和《东观汉纪》是怎样的一部著作?从内容和特点上简要分析《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二、《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三、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

(2)、主观性太强(曲笔)四、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史料的收集与取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史学思想:(1)司马迁根据历史变化提出了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3)提出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

(4)遵从自然规律,提出“物极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
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左传》、《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淮南子》
1.内容:一是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
二是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三是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
2.而传述下来的部分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又往往带着神话和传奇的成分,因而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

总结:1.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远古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3.原始意识影响文明时代史学家历史观点的面貌
孔子和《春秋》私人撰述的发展
一、孔子修《春秋》
1.背景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步伐加快,史学的发展是历史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反映
2.地位
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来源
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采用鲁国的纪年,但记载了周王朝和列国在这个时期的大事
4.内容
共含242年史事,每年都有史事记载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包括朝聘、会盟、战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了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事,还记有许多政治人物的丧事
5.方法
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
二、《春秋》的属辞比事
属:遣词造句
辞:缀辑文辞
比事:排比史事
1.比事:
在史事和时间的关系的处理上,逐年编次
以记鲁史为主,而包括周王朝以及列国在这一时期的大事,要求汇集、编次同一段时间里发生在不同地区的史事
比事还有一层含义,是对诸多史事比其大小、轻重而有所取舍、详略,以便用较小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诊断
《春秋》的比事在对史事处理、史书编撰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属辞
有一定体例上的要求,记事有不同的写法,重视言辞、文采的运用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三、《春秋》尊王道重人事
尊王道:
含义:周礼或周礼规定的社会秩序
政治、等级、伦理、道理秩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表现,是合乎秩序的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天下无道”的表现,是不合乎秩序的
重人事
《春秋》重人事,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它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记载内容:认真记载政治上的得失成败,记载水、旱、虫等,都是作为与人事有关的自然现象来看待,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
《左传》
1.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记载时间及内容
上限与《春秋》相同,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史事
所记晋事最多,鲁,楚事次之,关中、齐事又次之,卫、宋、周、吴、越、陈更次之
《左传》写出了这个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左传》在历史编纂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书的容量,在编年体记事的总体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了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的经历与活动
写战争、辞令也很出色
写辞令,往往都是在列国的政治交往中写出了它的重要性
3.内容鲜明特点:
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过程
《国语》
1.地位:
《国语》是战国早期的私人历史撰述,在编撰体裁上是分国记言,是以政治言论为主的文献汇编。

2.记事内容
共21卷
《国语》记列国政治言论,以晋国最多,郑国最少
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使得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历史表述上,善于指陈历史形势或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出历史的总结。

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其中本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

如《三代世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

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

如《礼书》、《乐书》、《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

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又专传、合传等。

如《伯夷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

全书130篇,《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
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
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
“通古今之变”,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

为了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体裁,把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为止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活动过程全部贯串在一起,使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礼法制度的沿革损益,在历史长河中比较得一目了然。

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

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

有了历史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

(2)历法的产生。

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

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即使史料载丰富也是毫无简直的。

(2)历史意识的产生。

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史为鉴,作为施政的依据;同时作为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