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新课标)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跟踪训练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七)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的方向,读图完成1~3题。
1.珠三角地区该类产业转移是因为该地区( )
A.生产成本上升B.市场需求下降
C.矿产资源枯竭D.劳动力资源枯竭
解析:珠三角地区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因而该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印度尼西亚等国。
答案:A
2.我国西部地区也在承接该类产业转移,相对于东南亚地区,其区域发展的劣势是( )
A.劳动力成本高B.对外交通不便
C.矿产资源短缺D.科技水平偏低
解析: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内陆,对外交通较为不便,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与临海的东南亚各国相比,劣势明显。
答案:B
3.为了应对产业转出,珠三角地区应( )
A.出台政策,吸引外来务工人员
B.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C.运入矿产,发展资源型产业
D.发展科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解析:产业层次偏低、生产成本上升、环境问题突出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珠三角地区应当积极发展科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为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答案:D
(2018·全国100所高考模拟冲刺一)读“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示意
图”,完成4~6题。
4.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产业链中的( )
A.加工制造、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
B.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研发、设计
C.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
D.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原材料采购
解析:①②③④四环节中,附加值最低的是环节①,应为加工制造,附加值最高的是环节④,应为研发,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5.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最根本的手段是( )
A.扩大市场规模B.完善对外交通络
C.加大资金技术投入D.承接海外产业转移
解析: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加工制造业升级及产品研发,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品牌战略转变,促进加工制造业高效持续发展。
答案:C
6.途径Ⅱ中“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的特征是( )
A.科技发达,人才充足
B.劳动力充足廉价
C.市场需求量大且前景好
D.原材料供应充足
解析:由题意可知,①为加工制造环节,劳动力成本是影响该环节的重要因素,故选B。
答案:B
(2018·十堰质检)“双转移”(下图)是广东省创造性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
具体是指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①);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③),另一方面向发达
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图中箭头②)。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目前,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
①劳动力成本上升②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③对外交通条件改善④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目前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高,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答案:C
8.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
( )
①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②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③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④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以及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强。
答案:C
读“我国工业转移路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下列有关我国工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国外产业向内陆转移
B.20世纪90年代,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
C.工业转移的部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D.促成工业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
解析:我国工业转移的部门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C
10.工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主要有( )
A.使自然资源不足B.使环境污染加重
C.使失业人口减少D.使交通压力减轻
解析:工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有减轻交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减少就业机会等。
答案:D
11.(2018·广东珠海第一次联考)下图表示某类企业发展的三个时期在甲、乙两地生产和消费的情况。
有关该类企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 )
A.在Ⅰ时期,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和市场
B.在Ⅱ时期,甲地区生产量小于消费量
C.乙地区较甲地区经济发达
D.该类企业经历了产业转移的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产业转移。
对比两图,甲地Ⅰ时期出现新产品,而乙地无,说明甲较乙发达,主导因素为科技,排除A、C;通过两图比较,甲消费量大于乙地(虚线表示消费量),排除B;新产业多由发达国家迁往欠发达国家,Ⅱ时期,乙地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供不应求,必然导致企业为了寻求利益,由甲地迁往乙地。
故选D。
答案:D
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
产业竞争力系数可以衡量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
读“甲、乙两地区某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及上海与浙江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系数比较表,回答12~13题。
上海与浙江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系数比较表
12.
A.甲地区在T1时开始输出产品
B.在T3时,甲地区开始向乙地区转移该产业
C.甲地区在T1时和乙地区在T3时该产业的输出额是相同的
D.T3到T4期间,该产业可能向其他地区转移
解析:T3到T4期间,乙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系数越来越小,因此最有可能向其他地区转移该产业。
答案:D
13.根据表格,关于1990~2003年期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的家具企业规模一直小于浙江
B.皮革和文体用品可能存在从上海向浙江转移的趋势
C.浙江省一直输出表中制造业的产品
D.上海的产业均有向浙江转移的趋势
解析:皮革和文体用品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一般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故答案为B。
答案:B
二、综合题
14.(2018·北京海淀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部门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4)“十二五”期间,新疆欲将乌鲁木齐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城市。
分析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
解析:(1)主要从原料、劳动力成本、地价等角度分析。
(2)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技术力量强,因而研发、营销等部门保留在东部地区。
(3)对迁入区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对迁出区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4)作为行政中心,乌鲁木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答案:(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3)对新疆: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对浙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4)为省级行政中心,商业贸易基础设施完善;陆、空交通便利,利于我国与邻国的贸易往来。
15.(2018·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品集散地;近年来发展迅速,建成了众多辐射西南的专业市场。
重庆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煤、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在全国有明显优势。
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以来,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
材料二下图为重庆两江新区的区位图。
(1)说明重庆两江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
(2)分析产业转移对重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1)分析材料一可知,重庆两江新区吸引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结合两江新区区位图可知,该地交通便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设施条件。
(2)产业转入能够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1)煤、天然气、铝土矿、水能等资源丰富;水路、公路、铁路等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品集散地,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
(2)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迁移,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