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网文三等奖】大数据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创新
于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球数据信息的增长呈现出了爆炸井喷式的发展态势。

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经预言:"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信息化革命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华彩的乐章" [1]。

对各种数据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从而找出规律,做出预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已经在各行各业紧密的发展起来,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将大数据应用在教育领域,还需要加强。

由于大数据的发展带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的改变,对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亟需深入研究。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麦肯锡公司将“大数据”定义“为大数据是指那些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大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集合,它将跟随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增多。

"[2]在从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对数据的采集多从学籍信息、图书信息等,数据类型较为单一。

高校的教育管理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但是原有的教育管理,因为技术条件有限,一定情况下采用的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那么,样本即为“部分样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面临着“两头抓”的困境,中间部分群体的学生无法得到特别多的关注。

而大数据时代,采集的是所有同学的数据集,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从而更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大数据采集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部数据,且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获取。

数据有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多为较少产生变动的信息,动态信息则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各种动态数据,如图书借阅信息、
食堂超市刷卡信息、出入信息等等。

大数据由于其独有的特性,采集的数据来源丰富,产生的数据量也非常庞大,涉及的各个层面也很全面,数据的种类也非常多,但是其中也会有部分数据是重复的,因此也具有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对存储和管理的要求也较高。

大数据不在探讨“为什么”,而是关注“是什么”,也就是说大数据更关注的是数据的相关性,从而进行方向性的预判。

可以说,大数据给高校教育管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1.数据信息丰富,但技术处理有难度。

大数据拥有生产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特性,教育管理者面对着庞大的数据集,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从而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这是面对的一大问题。

2.更多的“相关性”,却少了“为什么”。

大数据探讨的是数据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数据,了解数据说的是什么,而不研究“为什么”,但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是广大的大学生,归根结底是在做培养“人”的工作,如果只是知道“是什么”,却不深究,从而了解“为什么”,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无法更好的教育引导学生的。

比如一个学生经常逃课、旷课,通过该同学的各种数据,我们会了解相关情况,但是如果教育管理者,不通过深入的了解和沟通,不去了解什么原因引起的逃课、旷课,是对专业不感兴趣吗,还是性格使然,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必须素质。

3.数据来源广,但信息安全隐患大。

大数据的数据来源很广,信息也非常复杂,可以以个体为单位,形成丰富多样、来源复杂、数量庞大的数据集,需要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对其进行处理形成有效的数据。

而数量庞大的数据信息往往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有调查表明,“信息安全是当下大数据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尤
其是个人数据隐私泄密已成为我国近年来网络泄密事件的重灾区”。

二、国内外大数据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把“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3]。

而把大数据作为一种概念推向人们视野则是麦肯锡公司,把大数据界定为“传统数据库软件无法抓取、存储、处理的规模巨大的数据集, 大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集合,它将跟随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增多”[4],强调了由研究数据的因果关系转到相关关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态势。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大数据的研究,2012年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且称大数据为"未来的新石油"。

克里斯·安德森甚至大胆断言“数据洪流将会带来理论的终结。

”虽然有失偏颇,但大数据对社会的发展意义可见一斑。

[4]
我国信息管理专家徐子沛的《大数据》和《数据之巅》,不仅掀开了我国学者对大数据的讨论浪潮,而且还提倡把大数据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纳入到文化系统中。

何蓓蓓和李岩在论文《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究》中指出,大数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具有“海量化、全面化,种类多、复杂性强,传输快、即时性强”的特点,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主客体更加全面,载体信息更加混杂,教育载体信息之间呈相关性,并且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载体、队伍建设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魏伟华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中主要关注大数据给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大数据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思路,但人才不足,信息丰富但技术处理难度大,个性化的发展下带来了安全隐患,为此需要构建大数据系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创新方法并加强数据监管,报账数据安全。

于乐、张凤寒、李
玉纯、杨直凡发表的《大数据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创新》中突出要通过“思政智库”、“成才公式”、“个性化素质教育”加强精心教育,通过“个体画像”、“学业预警”、“智慧资助”深化精细管理,通过“学业引导”、“官方简历”、“个性推荐”优化精准服务。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中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是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且多数研究处于理论研究,在实际操作层面,特别是将数据挖掘技术与精准的教育指导相结合还较少,为此,本课题对大数据的发展,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加强精准的教育指导,加强教育有效性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路径探究
1.转变观念,要善于利用大数据。

大数据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人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大数据,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较为充分的获取全体群体的信息,且包含了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效性也更强。

教育管理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会合理的、高效的运用大数据,并加强对数据的敏感性,从大量的数据中能够辨认出异常数据,能够找出对教育管理工作,对教书育人有帮助的数据,更好的利用其相关性,且探究其原因,了解“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

高校各部门也应该齐抓共管,从党委、团学、教务、后勤、图书馆等各个部门调取数据,共同搭建数据库。

2.教育管理“私人订制”,加强对数据平台和产品的开发。

获取、传输、提取、处理大数据需要有一个集成平台,这需要一个简单、方便、高效、权威的平台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就研发了“画像”系统,在系统上,教育管理者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的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又高效,同时通过产品的研发,教育管理者的使用又简单易行,系统形成的管理建议也非常高效。

比如学生在某个时间内,在宿舍的门卡信息异样,系统就会自动提醒教育管理者,可以说,大
数据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帮助育人工作实现“私人订制”。

3.强化数据监管,加强数据安全。

面对着庞大的数据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状况、奖惩情况等,如果稍一疏忽,就会造成数据泄露,为此,教育管理者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信息安全,加强监管。

搭建大数据监管和服务的平台,组建构建数据监管专业教师队伍,规范数据使用流程,保护好师生的信息安全。

同时,教育管理者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和使用,要公正、公平,切不可用有色眼镜区别对待,保证教育评价的公正性,教育过程的公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