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设计
谈通识教育对美术课的作用-模板
谈通识教育对美术课的作用一、加强文化背景的阐释,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课程在设置时由于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设,如果按照艺术专业学生的课程难度来讲授这门课,必然会增加学习难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整课程大纲,把系统的美术史改为美术作品欣赏,以具体欣赏作品为主,没有系统的时代背景陈述、画派演变发展的朔源考究,虽然每一次讲授都非常认真和仔细,但学生只能知道某一时期有什么流派、画家及其作品,而对于各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各流派之间的起承关系,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却无从知道。
比如在讲到19世纪的法国艺术,古典主义艺术之后兴起了浪漫主义艺术,继而是现实主义艺术,而后的印象主义艺术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大门,这种起承关系并不是说一种艺术灭亡后兴起另一种艺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某种新兴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艺术诉求,当然在同一个时期多种艺术流派也是共存的,19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兴起的时候,在这个世纪早些时候兴起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同时存在。
如果简单的欣赏19世纪的作品,那么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达维特,安格尔,浪漫主义时期的籍里柯、戈雅、德拉克罗瓦,现实主义时期的米勒、库尔贝、杜米埃必然是要了解的,那么这三个流派为什么在19世纪相继出现,之间有什么和关系吗?如何去理解这三个流派的作品特点?这些都应是贯穿在课堂讲授让学生有系统了解的知识。
系统的美术史是从文化背景讲述一件艺术作品的发生、发展和保存,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体系的文化认i只,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感,文化价值观。
而且从文化角度去讲解一幅作品,还会穿插非常多的故事,从而能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环境氛围中将文化价值观的认识传授给学生。
例如米勒的《晚祷》、《拾穗者》这样的作品,虽然作者自己说就是一种简单地描写农村景致,但放在资本主义浪潮汹涌的时代,评论家就将其付诸了很多牵强附会的解释,甚至说可以从图画背景中感觉到喧嚣的资本主义气息扑面而来。
这种文化解读对于艺术作品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当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学生们一定会对艺术评论的客观性进行思考。
美术欣赏大学课教案模板
课程类型: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同美术流派、风格和艺术家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各类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不同美术流派、风格和艺术家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作品。
2. 如何将美术欣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美术作品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参考书:《美术鉴赏》、《美术史》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以一段关于美术欣赏的视频或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美术欣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二、讲解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 美术欣赏的基本原则:观察、分析、理解、评价。
2. 美术欣赏的方法:整体欣赏、局部欣赏、比较欣赏、情感欣赏。
三、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1. 以一幅经典美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作品的欣赏心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强调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复习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复习上节课所欣赏的美术作品。
二、欣赏不同美术流派和风格的作品1. 以不同美术流派和风格的作品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2. 比较分析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探讨其异同。
三、欣赏和分析当代美术作品1. 以一幅当代美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作品的欣赏心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不同美术流派和风格的特点。
2. 强调美术欣赏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欣赏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并运用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课程教学中开展美术欣赏课的必要性分析
96学子 2017.01XUEZI音体美教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美术欣赏课的必要性分析许 静摘要: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说美术欣赏课程在学校教学科目中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审美能力,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和升华。
同时美术欣赏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品质、生活的审美方面进行引导学生,这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美术欣赏课的必要性,旨在为美术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课程;艺术修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学生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院校中应该美术欣赏课程。
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欣赏课程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人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可有可无,不用开设。
针对这种见解,本文有必要对美术欣赏课程开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美术欣赏课在教学的开展的重要性美术欣赏课,其实就是指在实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分析美术作品,提高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现在我国对教育的发展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
美术欣赏课程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美术欣赏课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美术欣赏课程在展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是对美术的欣赏,是学生在视觉上的享受。
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美术作品讲解一些关于作者的趣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对美术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美术欣赏教学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
什么是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是指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艺术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使学生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的一门学科。
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这包括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表达的能力。
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解读。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艺术史、艺术理论等知识,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还需要通过亲自观察和感受艺术作品,进行视觉上的欣赏和情感上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立见解。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呢?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表达的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展示和解读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学生应该学会仔细观察作品的形式特点和细节,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欣赏材料和实践机会。
除了课堂上的讲解和分析,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美术馆、画廊等场所,亲自欣赏真实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氛围。
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
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
美术“欣赏·评述”课型教学略谈
美术“欣赏·评述”课型教学略谈美术“欣赏·评述”课型教学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表达能力。
通过“欣赏·评述”课型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一下美术“欣赏·评述”课型教学的一些要点和特点。
一、案例教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教学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具体的作品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述。
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引导思考在“欣赏·评述”课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而不是简单地介绍艺术作品的基本信息。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意义等,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与艺术作品互动,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鼓励表达在“欣赏·评述”课型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表达,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演讲、讨论等形式进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多维交叉美术“欣赏·评述”课型教学需要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跨学科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文学、哲学等多个角度去理解艺术作品,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通过多维交叉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联结和运用,培养综合素养。
五、创意拓展除了引导学生去欣赏和评述传统艺术作品外,美术“欣赏·评述”课型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拓展。
浅析高校美术通识教育
1 引导 学 生探 索 自己 的 内心 世 界 过去 , 在 我 国 民 间谈 到 看 戏 时 , 有句 俗语 “ 会 看 的看 门道 , 不 会 看 的看 热 闹 , ” 那 么 要 学 习美 术 鉴 赏 , 也 首 先 要 懂 得 它 的 门 道, 这 门道 主要 是 指 美 术 的一 些 带有 规 律 性 的东 西 , 而 帕 森 斯 也 曾经说过 : “ 美感 的认 知则是处 理 自己的内心世 界” 。因此 , 鼓 励学生探索 自己的内心世界 , 对 于美术鉴 赏有着至关重要 的作 用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 引导 学生 自主探索内心世界。就 比如说 , 在欣赏凡 ・ 高的绘 画作 品时, 不 是 单 纯 地 向学 生 灌 输 凡 ・ 高 的生 平 、 经历 、 创作 背景等 , 而 是 先 用多媒体播放凡 ・ 高的画之后 , 先让学生细细地端详几分钟 , 并 写下第一次看到的感受 , 还可 以适当地采取分组讨论 的形式 , 进 行分享 , 这样在分享的过程 中, 学 生学 会了 自我进行 探索 , 也 能 够根据 自我 的内心感受去对画作进行一个 品评 , 当然 , 教 师的最 终点评也是至关重要 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分组讨论结果进行 分析 , 给同学们一个客观公 正的评 析。还 可以将 音乐与绘 画赏 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就比如在欣赏蒋兆 和先 生的《 流 民图》 的 时候 , 可 以播 放悲 伤 的音乐 , 以渲 染 当时 悲怆 的氛 围 。 2 书法 与 绘 画有 机 结 合 我们都知道 ,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 当然 , 中 国古 代绘 画 , 不 论 是 其绘 画 形 式 、 艺术 风格 、 还 是表 现技 法, 都有一个发展 的过程 , 但是 , 不论 中国绘画如何演 变, 从 现在 所 见 的战 国 帛 画到 明清 两 代 的 各种 卷 轴 画 、 壁 画 以 至木 版 画 , 都 始终遵循着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 , 以传神作为塑造 艺 术形象最根本 的要求 , 清代末年 , 著名的花鸟画家恽南 田说 : “ 有 笔有墨谓 之画。 ” 很能代表历代 画家对 中国画基本特点 的看法 , 这句话也很朴素地指出了 中国画笔墨 的重要性 , 中国古代绘 画 与传统的书法 史最接 近的姊妹 艺术 , 有 书 画同源之说 , 很早 以 来, 画家特别是士大夫文人 画家就将 书法 的结构 , 用笔运用到绘 画 中去 , 以加 强绘 画 的表 现力 和 艺术 趣 味 , 表 达 画 家 思 想情 感 等 方面 , 形 成 了 一套 完 整 的有 民族 特 色 的艺 术 技 巧 , 达 到 了很 高 的 艺术 造 诣 。正 因为 如此 , 所 有 在 进行 中 国绘 画 部分 鉴 赏 的 时候 , 应 当与 书 法有 机 地 结合 起 来 , 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3 充分 利 用 第 二课 堂 课 堂 学 习 有其 明显 的局 限性 , 因此 , 应充分 利用第二课 堂 , 作为第一课堂 的延伸 , 让学生能够充分消化课堂知识 , 延伸课外 知识 。正如我 国南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 的: “ 凡操干曲 而后 晓 声 , 观 千剑 而 后 识 器 。 ” 一 是 以 团 日活动 为 平 台 , 以中 西 方 美术 为 依 托 , 举 办类 似 的 活动 , 让 参 与活 动 的学 生 可 以获 取 更 多 的美术方面的信息 , 从 而提升校园文化氛 围。二是可 以组 织学 生走 出去 , 到当地的博物馆 、 美术馆 中去进行课 外实践活 动 , 通 过观 赏 实 物 , 激 发学 生 的学 习热 情 , 更 好 地 服务 课 堂 , 扩展知识。
浅谈高校美术通识课教学
通识教育的概念由美国兰博学院教授帕卡德于19世纪初提出,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相对。
现在,我国大学教育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因为大学培养的人才直接面临就业问题,而中小学教育则强调综合素质培养。
从本质看,中小学教育因其知识的广度,也可视为通识教育的一种。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现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美术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美术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于现在大学教育倾向专业、职业而言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积极开发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知识,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美术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贯彻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这一方面来自学校和教师,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
一、高校美术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在理论上,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并非如此,美术通识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最终要回到学生本身,只有重视学生的反馈,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
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仅从理论上改进教学,只能像无根之木,没有生存的空间。
因此,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多方面收集反馈信息,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并以此为根据制订教学方案。
1.学校不够重视学校不够重视美术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现阶段,通识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网上授课和面授,线上、线下两种课程分开进行。
线上课程资源一般来自知名大学教师,学生可自由安排时间完成学习和考试任务;线下课程由学校教师教授,有固定的上课时间。
但这种课程设置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设置线上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享受优质的学习资源,但事实上学生对于线上课程的兴趣远低于笔者的预期程度,一些学生认为线上课程无聊、太学术、不清晰等。
第二,线下课程课时较少,两次课相据时间较长,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设置线下课程,单凭线上课程难以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术鉴赏课程编码:20721003课程类型:理论开课部门:社会科学教研部规定课时:16一、前言1.课程性质《美术鉴赏》属于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课程定位《美术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感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1)讲授除了涉及到美术鉴赏的理论外,在讲授中还要介绍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艺术理念等方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提高美术鉴赏层次。
(2)欣赏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通过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欣赏等形式将优秀中外美术作品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现场观摩,引起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学习的兴趣。
(3)感悟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所感受,进而加深对美术艺术“美”的感悟,并发展自我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对全院各专业共开设16课时。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如从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社会媒体、叙事分析等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一、知识目标1.了解美术的一般概念、本质以及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理论;2.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美术创作特点二、能力目标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美学教育与艺术欣赏课程设计
美学教育与艺术欣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美术术语和概念,如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术语描述和分析艺术作品。
2. 学生能够认识和欣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3. 学生掌握至少一种艺术创作技法,如绘画、雕塑或设计等,并能够运用所学技法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审美感知和艺术创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艺术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尊重个人和他人的观点,培养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3. 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耐心、细致、自信等,并将这些品质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本课程旨在通过美学教育与艺术欣赏,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以上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美术基础理论- 色彩理论:色相、明度、纯度等基本概念,色彩搭配原则。
- 线条、形状与空间:线条的分类、形状的构成、空间的表现。
- 艺术流派与历史: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2. 艺术欣赏与分析- 欣赏方法:从形式、内容、背景等方面分析艺术作品。
- 艺术家及其作品:学习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如梵高、莫奈、齐白石等。
- 专题研究:针对某一艺术流派或时期进行深入探讨。
3. 艺术创作实践- 技法学习:学习绘画、雕塑或设计等基本技法。
- 创作实践:运用所学技法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
-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美术鉴赏课课程设计
美术鉴赏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审美原则,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脉络,掌握一定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将学习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和作者,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将学会使用专业的美术鉴赏方法,如形式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学生将提高对美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按照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从古代美术到现代美术,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
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包括:•古代美术: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
•中世纪美术:介绍佛教艺术、道教艺术等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近现代美术:介绍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和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在讲授法方面,教师将系统地介绍美术史的基本知识和作品。
在讨论法方面,教师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价。
在案例分析法方面,教师将通过分析具体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选用权威的美术鉴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美术史论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和视频,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实验设备:如显微镜等,用于作品的细节观察。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期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课程总评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等,旨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美术鉴赏课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教案资料
美术鉴赏课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郑建业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高校开设美术鉴赏课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提高其艺术修养的一门课。
美术鉴赏课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强化学生整体素质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修养的提高。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鉴赏大学通识教育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美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追求人生。
理想境界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创造的能力;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素养得到提高。
《美术教育研究》《文艺评论》等征稿,发表文章联系编辑扣扣:2085388366(长期有效)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审美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审美教育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趣味。
同时,要明确美术鉴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鉴赏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鉴赏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因为美术是一门视觉的艺术,人们观赏美术作品是以视觉作为引导,是以作品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的,因此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扩大其知识领域。
视觉素养视野下关于高校美术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考
视觉素养视野下关于高校美术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考□范银花张梦甜摘要:提高视觉素养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为高校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通识课程,在提升当代大学生视觉素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文分析美术通识课程对视觉素养的三大功能,即视觉知识能力的提升、视觉感知的训练以及视觉运用整合能力,论证美术通识课程的设置在当代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围绕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这一目标,从课程内容开发和教学方式更新等方面优化美术通识课程体系,提升其在视觉素养培养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视觉素养美术通识课程通识教育中,美术类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打通学科间的界限,使其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储备知识。
美术通识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图像信息感知、解读与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今部分高校的美术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图像时代对学生视觉素养的要求。
因此,优化高校美术通识课程,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当下高校通识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视觉素养的结构内涵最早提出视觉素养概念的是约翰 戴伯斯,他认为,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并结合其他感官体验而发展出的一种综合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不仅能够理解、整合观看到的图像信息,而且能够运用这些图像信息。
约翰 戴伯斯认为视觉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培养提高的后天能力。
张舒予教授认为,视觉素养可以理解为三个部分:一是视觉思维能力,拥有了视觉思维能力,就能够将视觉感知的过程,即思想、观念、信息转换成各种有助于传递相联系信息的图像;二是视觉交流能力,当图形等视觉形象在表达或传达观念时,观众能从看到的视觉信息形象中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三是视觉学习能力,即通过视觉信息学习的过程。
视觉素养是一种与视觉紧密联系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与读写能力类似的基本素养。
大学通识教育之艺术鉴赏课程设计--
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以「性別與藝術」為主題之課程設計模式與案例(發表於台北市立師院發行之視覺藝術5, 27-70)陳瓊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所大綱㆒、前言㆓、鑑賞課程設計之理念㆔、藝術鑑賞課程學生之能力指標㆕、「性別與藝術」課程內涵之擬訂五、「性別與藝術」課程設計之模式六、「性別與藝術」課程之案例七、「性別與藝術」課程案例之評估與修正八、結論與建議摘要本文以文獻探討及行動研究法,首先研討藝術鑑賞課程設計之相關理論,然後分析教育階段鑑賞課程學生之能力指標,「性別與藝術」課程內涵擬定之範疇,進而提出「性別與藝術」課程設計之模式,並從此㆒模式發展㆒大學階段之「性別與藝術」課程案例。
此㆒課程案例從有關女性藝術家之創作表現與思考、自我認同與成就、以及成長的歷程作為切入點,其㆗涵蓋視覺藝術、音樂及設計領域國內外具代表性者,以其作品之形式風格及與生平有關的整體社會文化脈絡作為組織課程之主要內涵,並透過協同教學法、教師講解、影帶觀賞及小組討論等策略,規劃教學與評量活動。
最後,就實施的情況作㆒檢討與修正,並就「性別與藝術」議題未來尚待研發之課程內涵,及教材研發之管理與運用,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作為大學通識教育設計藝術鑑賞課程及相關教育決策者之參考。
名詞界定: 本文所指之「性別」,涵蓋女性,男性,兩性,雙性或多性等。
文內所提「性別與藝術」課程只指在鑑賞的層面,不含創作活動。
關鍵詞: 通識教育藝術鑑賞性別與藝術課程設計Art appreciation Curriculum Design for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A Curriculum Model and Practice for "Gender and Art"Jo Chiung-Hua ChenFine Arts Depart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Outline1. Introduction2. Review of concept for art appreciation curriculum3. Students’ achievement standards of art appreciation courses4. Curriculum content for "Gender and Art"5. A curriculum model for "Gender and Art"6. A practice for "Gender and Art"7. Implementation and reflection8.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AbstractThis paper uses document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 1)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designing art appreciation curriculum; 2) students’ achievement standards in art appreciation courses in different grade levels; 3)curriculum contents for "Gender and Art" ; and 4) a curriculum model and practice for "Gender and Art".By using collaborative teach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focuseson female artists’ expression and thoughts, self-identity and fulfillment, as well as the stories of their lives. In other words, the formal qualities of their works are investigated as well as the context. Two female artists, one foreign and one domestic, are equally drawn from visual arts, music, and design fields.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flection are examined and discussed. Some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re made for future researcher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makers.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rt Appreciation Gender and ArtCurriculum Design㆒、前言常常可以在電視或報章雜誌㆖看到,以女性為模特兒的瘦身廣告,隨之而起的疑問是:為什麼少以男性為模特兒?當然,也許有些㆟會認為這是莫須有的疑問,然而這其㆗實隱涵著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價值觀,這社會文化價值觀是什麼?女性比男性重要?女性比男性更需減重?當然,少有㆟會同意如此的說法,相信㆒般大眾隨此影像所產生的認知與詮釋會是這般的說詞:女㆟這樣比較漂亮,討“㆟”喜歡。
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课程设置
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课程设置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艺术欣赏课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课程,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艺术欣赏课程的目标设定艺术欣赏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通过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学生能够学会观察、感受和分辨美的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从而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其次,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是关键。
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流派和时期的特点,掌握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方法,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再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
艺术欣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突破常规,展现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最后,艺术欣赏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选择艺术欣赏课程的内容时,应涵盖多种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美术等。
同时,要兼顾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地域的作品,如古代艺术、现代艺术、东方艺术、西方艺术等,以展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对于绘画作品,可以选择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表现主义等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等,让学生感受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演变。
雕塑方面,可引入古希腊罗马的经典雕塑,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以及现代雕塑家如罗丹的作品,体会雕塑艺术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摄影作品则能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摄影作品。
建筑艺术中,既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中国的故宫,也有现代的摩天大楼,让学生领略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
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可以按照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进行线性编排,也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如“人物主题的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在艺术中的表现”等。
美学欣赏与艺术教育课程设计
美学欣赏与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美术术语和概念,如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
2. 学生能够认识和欣赏不同艺术流派和时期的代表作品,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3. 学生能够分析艺术作品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创作活动,提高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现象进行解读和批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 学生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美学欣赏和艺术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知识,培养艺术技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实际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以下教学安排:1. 艺术基础知识:介绍美术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包括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艺术流派与历史:讲解不同艺术流派和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文艺复兴、印象派、现代艺术等,参照教材第二章内容。
3. 艺术作品欣赏:分析国内外经典艺术作品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包括教材第三章中推荐的艺术家和作品。
4. 艺术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创作方法,进行个性化创作,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 艺术批评与表达:教授学生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批评和表达,参考教材第五章内容,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艺术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艺术流派与历史介绍;第三周:艺术作品欣赏与分析;第四周:艺术创作实践与指导;第五周:艺术批评与表达训练。
对高校通识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视觉文化阐释的浅论
美术界美术教育+TEXT/杨卉庄光明对高校通识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视觉文化阐释的浅论自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现代高等教育的概念诞生以来,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可以说,关于教育方面的一切争论,归根结底都源于对上述问题的不同理解,通识教育的相关讨论也不例外。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通识教育体系日趋成熟,美国大学逐渐取代了德国和英国,代表了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总结了19世纪以来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是通识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不仅关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共同的价值观”。
其执笔人之一约翰·芬利在书中提出,通识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它肩负了特殊的使命,需要将学生塑造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法。
为了适应这个理念,哈佛大学新一轮的本科课程改革于2002年启动,坚持“本科教育不提供职业培训和本科教育不是特定领域深入的专业教育”这一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新的课程让学生们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包括那些与他们未来的专业或职业不着边际的领域。
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打破学生们的臆断,揭示深藏在表象下面的真相”,在怀疑、质问和争论中探索真理,“帮助他们成为21世纪的富有思想的公民。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逐渐重视通识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完善,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识教育理念在专业院校中的践行、通识课程在具体教学课程中的实施、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在推行通识教育理念。
在这个理念指引下,高校陆续开设通识教育课,在教学思路上更好地融合了通识教育理念。
其中艺术类的课程做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部分,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普及课,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找到欣赏艺术的正确入门途径。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设计2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设计(2)在众多门类中,工艺美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科技的息息相关。
因而在这两个专题的欣赏教学中,始终可以贯穿着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主题。
例如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以以鸟巢体育场、大楼、歌剧院等享誉世界而又离我们很近的建筑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璃、钢材等**筑在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形制的影响.另外,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实用性的美术,它对西方油画的、、演变也带来了的,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探索促进了写实技法的飞跃.教学中可以介绍学生所熟悉的艺术达芬奇,并着重介绍他在天文、、、军事等多方面的不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达芬奇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运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明暗晕染法大大了油画艺术。
而到19世纪后期,打破写实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恰恰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如光学理论的产生、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等,这种也进一步导致西方美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时代.XX XXXX通过与学生自身知识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又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XXXXXX XX4。
结合本土弘扬艺术XXXXXX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开发民族的、民间的、本土的美术**,把地方性的文化**引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5]。
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地方建筑等传承着民族悠久和深厚的艺术,例如在学习传统建筑艺术专题时,要求学生课下搜寻岭南四大园林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制作多课件,并安排部分学生在课上和同学分享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此展开讨论.而在工艺美术学习部分中,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资料,如广绣、广彩、石湾陶塑、潮洲木雕等。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美术成就,从侧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教育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中国高等院校中,通识教育受到了普遍关注。
通识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延续、传承的载体。
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要深刻分析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
该文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状况,提出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提高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一、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校管理者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①,说明了通识教育在我国任重道远。
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哈佛大学的专家认为通识教育应努力培养“全人”,这样的人应当具备“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辨别能力”②。
实际上,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偏重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通识教育,一些高职院校甚至认为只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可,将美术教育看作课余教学活动,未能意识到其重要性。
因此,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存在“有课程无教育”的问题。
2.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条件有限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显得比较欠缺。
正因为如此,一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专业教师,而美术教育方面的师资比较欠缺。
在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教师的素质也存在问题。
据笔者观察,一些专业并没有开设通识美术课程,而是将通识美术课程纳入选修课,承担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不具备美术教育专业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设计论文关键词:通识欣赏课程设计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美术欣赏课程。
笔者从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设计课程,结合文学、、科学、本土等诸多相方面相关知识,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图创建适应于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1]。
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
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
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2]。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修养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着两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输,不够通识性,形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艺术教育不艺术”、“通识教育不通识”的顽症[3]。
基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应通识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析过程中,促使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知觉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上贯彻通识教育理念?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方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向针”——“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此课程目标为依据,在美术欣赏课程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点:一、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美术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科技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也都一定受到当时、宗教、、、文学等诸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学科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认识美术,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美术教育通识化的进程。
1.结合文学把握艺术内涵中国画重写意,对于意境美的理解尤为重要。
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家在绘画时讲求诗情画意,我们在赏画时也要学会从笔情墨趣中探寻“画中有诗”的魅力。
在课程学习前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在课堂中找到答案。
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花鸟画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五代花鸟画为什么会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通过画家身份、绘画题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较。
再如解释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盛行的原因,画家们为什么都喜欢选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题材进行创作,这些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画家个人经历以及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
另外,在讲到清代花鸟画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都是孤伶伶的,且两眼望青天,让学生自己体会中国古代花鸟画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艺术手法,或抒发画者高洁的情操,或倾诉自己不得志的处境,或是亡国之恨无处诉。
理解了画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画中的内涵,从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画”之所以能够统领中国画坛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学性因素在西方美术中的表现也甚为突出。
西方美术作品中有两大重要的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基督教圣经故事。
这两大题材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美术家反复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西方美术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独特的灿烂。
因此,了解神话和宗教故事,对于了解西方艺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历史理解艺术风格本课程以作品赏析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谈作品,应把作品鉴赏和技法研究置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
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政治、经济、科技等时代因素密切相关,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可能仅是艺术家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必然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
如研究古希腊美术,若不了解希腊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腊民族的特点、社会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作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无从欣赏和理解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腊美术的成就何以对西方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欣赏中国石窟艺术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异的风貌,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丰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朴实自然之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流变无不体现出时代精神。
要求学生从题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审美趣味分析石窟艺术的时代变迁,引导学生剖析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对民族艺术的赞叹和热爱。
3.结合科学欣赏艺术作品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既要使非专业的学生掌握美术最基本的知识,又要使他们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通识性道理和研究方法。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作为工科院校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最好的结合点就是从科学与美术的关系入手。
在众多门类中,工艺美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而在这两个专题的欣赏教学中,始终可以贯穿着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主题。
例如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以以“鸟巢”体育场、央视大楼、广州歌剧院等享誉世界而又离我们很近的建筑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玻璃、钢材等新建筑在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形制发展的影响。
另外,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实用性的美术,它对西方油画的形成、发展、演变也带来了的巨大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探索促进了写实技法的飞跃。
教学中可以介绍学生所熟悉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并着重介绍他在天文、、物理、军事等多方面的不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达芬奇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运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明暗晕染法大大发展了油画艺术。
而到19世纪后期,打破写实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恰恰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光学理论的产生、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等,这种变革也进一步导致西方美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时代。
通过加强与学生自身知识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又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结合本土弘扬艺术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开发民族的、民间的、本土的美术资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5]。
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地方建筑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和深厚传统文化的艺术,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专题时,要求学生课下搜寻岭南四大园林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安排部分学生在课上和同学分享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此展开讨论。
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习部分中,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资料,如广绣、广彩、石湾陶塑、潮洲木雕等。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美术成就,从侧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在美术欣赏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提出知识点与兴趣点相结合的学习概念,并着重于兴趣点的学习。
所谓兴趣点的学习,就是不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通史的精读,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某一门类艺术或者某一艺术家等方面,则引导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与研究。
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自觉进入到兴趣点学习方式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形式。
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提出教学形式个性化、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课程设计概念。
1. 教学形式个性化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除了要求教师个人的魅力与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给学生多种观点与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与感受与学生交流。
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倡学生对知识点提出疑问和进行评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跳出课程的范围,提出一些其它相关领域的问题,适当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观点争论,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人意志。
2.教学环境生活化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训练体系,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外,还必须有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
、资料室、博物馆、实地考察、网络都可以作为教学、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与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辅助。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宽教育渠道。
例如,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或者结合重大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充分发挥美术类社团的作用,为具有美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活动舞台,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
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网络、报刊、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强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荐典型、彰显艺术价值,吸引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6]。
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传播美的信息、领略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提高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内在的人文素质。
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讲授、教师个人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知识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专题片、影片片段、多媒体光碟)、实物展示、课前教师提问、课后学生发问、课程中间随时互动、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与画廊、结合教师对各地博物馆及文化遗址考察的图片与个人感受讲授知识。
另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或实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课程进度相关的小选题供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课堂上安排少量时间让学生登台试讲,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等等。
通过登台讲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教师也可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得到不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