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双碳”目标下,未来能源这么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祥琬院士:“双碳”目标下,未来能源这么做
7月8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能源界大咖共同探讨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电力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发展议题。

“未来能源”是何模样?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名誉主任杜祥琬提出了他的分析与思考。

杜祥琬指出,“双碳”目标会带来新投资,新技术,新产业,也带来新能源、新发展方式,将深刻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是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的大事。

他强调,在能源转型大势下,能源核心资产将不再是煤矿和油气田,而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能力和对新能源关键矿物质的掌控及新材料的科学创新。

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能源必须具备高效、经济、环境和气候友好、可持续等几个特征。

“核聚变”将成未来一次能源主流
未来能源是未来人类文明形态的基础。

当前,非化石能源的巨大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革命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
革命。

走过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正在迈向生态文明。

在杜祥琬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跟上时代进步的某些能源会在未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未来的能源可能是多样化的。

但是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能源必须具备高效、经济、环境和气候友好、可持续等几个特征。

基于对物理学的前瞻认知,杜祥琬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未来一次能源的主流可以概括为核聚变。

他具体解释,一类是太阳上的核聚变,即太阳能。

广义的太阳能包括光伏、光热、风能、生物质能等,而太阳能来自于核聚变,是清洁、低碳、零碳、可再生的。

从有地球有太阳,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就存在着。

杜祥琬特别指出,“富煤、缺油、少气”六个字已经不能准确描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

自目前全国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丰富的能源资源的基础是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提。

第二类是指地球上的受控核聚变,即人造太阳。

杜祥琬介绍,目前是裂变核电站支撑核电,但是人类也正在突破人造太阳受控核聚变。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走向未来能源的两个里程碑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能源如何从现实走向未来?杜祥琬指出,走向未来能源的两个里程碑,即我国提出来的“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也不是攀高峰,碳达峰是碳中和的一个基础和条件。

要通过碳强度的逐步降低来达到碳达峰,这是一个逐渐走低碳
路径的过程。

”他举例道,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可见不是要用高碳来冲高峰,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来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是为了下一步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是有机联系的,如果碳达峰的峰值低一点,那么下一步实现碳中和的代价或者付出就会少一点。

如果碳达峰的峰值太高,那么实现碳中和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更高。

所以要把两个目标联系起来,将其看作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这样去推进积极而又稳妥。

”他表示。

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很大挑战。

我国当前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比较大。

“然而克服这些困难恰恰是在补我们国家的发展短板,如果能够克服这样几个短板,使我国的能源效率更高,环境更好,就能够对国家绿色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实现新的发展。

”杜祥琬表示。

降低碳强度呼唤重大创新
实现碳达峰,要求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碳强度。

杜祥琬指出,实现碳达峰的路径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融合、加强顶层设计与管理。

他强调,在现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是减排的主力。

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无论是实现碳达峰还是碳中和,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就是节能、提效,也是保障我们国家的能源供需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变化安全的要素。

杜祥琬呼吁,实现碳中和呼唤重大创新。

“能源转型大势下,能源核心资产将不再是煤矿和油气田,而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能力和对新能源关键矿物质的掌控及新材料的科学创新。

”他此前曾撰文建议,以碳达峰和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为导向,围绕技术链和产业链识别“技术短板”和“技术长板”。

在继续加强“技术长板”的同时,针对“技术短板”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和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加以技术突破。

同时要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尽快推动以形成规模效益。

编辑丨杨丽梅责编丨齐琛冏审核丨牟思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