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地名演变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浦地名演变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因素
作者:廖思娟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10期
合浦珍珠,闻名于世。

素有东珠(产于东洋)不如西珠(产于西欧),西珠不如南珠(产于合浦)的说法。

流传的民间故事“珠还合浦”,就是发生在合浦。

合浦作为一地名,开始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路博德率军平定了南越,划出原南海郡和象郡交界的地方设置合浦郡。

下面谈谈作为地方乡土历史教材的补充,有关合浦地名演变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因素。

一、文化背景
合浦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而家焉”的客家人,属于黄帝嫡系后裔,也是当今汉族的重要支系,其先民原住中原、江东一带,是曾经创造了华夏文明的古汉族。

客家先民最早南来始于秦屯兵讲南,真正大规模南迁则在东晋战乱时起,公元4-5世纪,一场罕见的大旱灾袭击了欧亚大草原,北亚游牧民族因此西征南侵。

西进,他们掠夺了半个欧洲,并使希腊罗马文明毁于一旦,从此西方陷入了“千年黑暗”的中世纪。

南下他们越过长城,直取中原,兵临淮水。

其时晋室南渡,古汉族主体亦被迫南迁。

这是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

该次迁徙,不仅转移出中原文化,而且以“百家士族”为代表的汉民族还有效阻击了胡兵过淮,使华夏文明在江南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与存续。

自此,“江南多才子”成为不幸中的大幸,文化北返也幸得可能。

南下汉人带来了北方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生产力。

并因重礼仪客道,在“临川文化”兴盛前的某些地方,他们已被尊称为“客人”或“客家人”。

唐朝末年,战乱再度迫使客家先民由三大湖区压缩至赣南闽西,所幸,他们又逃过一场浩劫,并借此开发维系基发祥系成日后的“客家人”。

他们在极力保护汉文化的同时也保持了汉语“唐音”,而不像南徙后定居于平原地区的汉人先后操上了吴话、粤语等。

正所谓“客人之先,来自中原,初因自贵,保守语言”。

因此,客家话(俗称涯话)能作为全国八大方言中最能体现古汉语特点的语言也就不足为怪了。

宋末元初,刚走出“葛藤坑时代”不多久的客家人,迫于元兵又一次大举迁徙,主体西转粤东嘉应州(今梅州),后文天祥主力亦驻此“客都”。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客家军民护宋失败后,流散至粤全境和湘桂琼等地,有的漂洋过海,“客人开埠”以求新生。

明末清初,清兵横扫汉土,各地客家奋起抗争,败师后亦多散居各地。

稍后,湖广一带又有一大批客家人迁入蜀境。

这是客家人历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9世纪中叶。

被誉为“客家人革命”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客家义士流落各地。

与此同时,清政府挑起的“仇客分声事件”诱发了西珠江三角洲地区长达十年的土客
械斗,结果清廷还假意“调停”将该处客家“打发”往粤西高、廉、雷、钦四州及海南等地,与早于明末清初或更早之时迁来的客属毗邻而居。

今北海境内和涠洲等地部分客家人就是在那时迁来的。

千年风雨千年泪,辗转流离的“原乡人”无比珍重本民系的语言、文化,“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视艰难险阻为坦途,把不测打击当家常便饭”,正是这种龙的品质,使客家人在千年迁徙、万里长旋中仍不失伟岸的精神。

他们崇敬祖先,珍视民族之根,以至对祖牌和族谱也爱护有加。

然而以郡望自矜的客家人并未因此故步自封,相反在极好地继承中原传统文化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容。

讲礼仪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重勤俭自立上进,既恪守传统又极富开拓创新精神。

公元43年东汉王朝将合浦郡移驻今浦北县的旧州,仍称合浦郡,还没有合浦县。

但县治是否和郡治在同一地方,仍无明确记载。

公元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才明确记有合浦郡制设在合浦县城(今旧州)。

五代十国时南汉刘伥于公元962年,取消合浦郡,在海门镇(今镇州镇)设媚川都。

公元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取消媚川都,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郡,郡治才定在今天的廉州镇。

直到现在,廉州作为郡治、县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合浦之得名是否因为南流江有众多分支汇合入海的缘故,目前尚缺乏史料证明,但“合浦”作为地名,最初是指海康,以后郡治移驻。

而廉州镇作为合浦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历史悠久,贞观八年,改越州为廉州,因东有大廉山,廉州由此得名。

二、语言因素
客家人在迁徙定居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名,也有忌讳。

忌讳,作为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打着深深的民族印记,并渗透到民俗、饮食、文化、宗教、伦理等领域,这在合浦地名中也屡见不鲜。

乌鸦,在动物学中列为益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被视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主凶,遇之必遭不幸。

故在合浦地名中,与乌鸦有关的地名虽然不多,但除个别仍然用原名外。

其余均已易名,如曲樟的“亚山”和“亚山渡”,原名“鸦山”和“鸦山渡”,后因此名不吉利而改为今名。

现在亚山渡口边尚有一块立于清代的旧碑,上面记载有“鸦山渡”的创建,从中可以得到印证。

又如乌家的“乌鸦坪”改为“乌家圩”,沙岗的“鸦头墩”改为“亚头墩”,公馆的“老鸦坪”改为“老亚坪”等等,均为此因。

屎,有不清洁之嫌,人们多忌之,在合浦一带尤甚,故在合浦地名中并不多见,仅两处,一处是廉州的“清洁巷”,此地曾是猪行,得名“大猪栏”,又名“猪屎巷”,后认为此名不雅,改为“清洁巷”;另一处是西场的“牛根港”此地原名“牛屎港”,避其讳改为“敖金港”,后又取其谐音合浦话改为“牛根港”。

坟或鬼,在地名中亦很少用,如福成的“平山脚”,原名“坟山脚”,后认为此名不雅,改为“平山脚”;同样的道理,福成的“贵乐塘”,原名“鬼乐塘”。

生意人避讳不吉之词,以反义词代之。

“肝”“竿”音同“干”,以“湿”代之,“担竿”、“猪肝”分别叫“担湿”“猪湿”。

“石”与“蚀”同音,生意人忌蚀本,以“利”代之,如合浦的“石康”叫“利康”。

合浦县城附近有一个地方叫丰门岭,以前这里是风沙较多的地方,草目难以生长,所以以前人们把它叫做“风门岭”或“荒门岭”。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垦山造林,风沙少了,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就把它改名为“丰门岭”意即丰收在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补充当地的乡土历史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本地方风俗民情的了解。

(责任编辑袁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