狰猶:《穆天子传·卷一》(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狰猶:《穆天子传·卷一》(1)
古籍图文
①《范氏奇书》天一阁范钦本。
②《增订汉魏丛书》郑濂校本。
③《汉魏丛书》程荣本。
④《四库全书》本。
⑤洪颐煊校正本。
⑥明正统道藏本。
⑦黄丕烈手校本。
黄丕烈手校程荣本
原文
穆天子傳卷一
晋郭璞注
古文
飲天子蠲山之上。
戊寅,天子北征,乃絕漳水。
庚辰,至于□,觴天子於磐石之上,天子乃奏廣樂。
載立不舍,至于鈃山之下。
癸未,雨雪,天子獵于鈃山之西阿。
于是得絕鈃山之隊,北循虖沱之阳。
王天海《穆天子传译注》本
高永旺《穆天子传》本
注释
1.飲
王天海:饮:请人饮酒。
高永旺:饮:宴饮,请人饮酒。
2.天子
王天海: 天子:即周穆王。
姓姬,名满。
据今本《竹书纪年》载,穆王在位共五十五年。
约公元前 976 年至公元前 922 年在位。
3.飲天子
檀萃:“此(飲天子)上有缺文,不知饮为何国。
”
小川琢治:据卷四逆推穆王之行程,当由南郑而至洛阳,即本书所谓“宗周”,《尚书》之所谓“成周”者,至于宗庙中,报告旅行之事,举行相当之仪式,然后出发,此卷首所失有十余支简,约六、七百字,恐其前尚有如卷五、卷六之夹杂事焉。
卫聚贤:据《集古錄跋》还原卷首应当是“穆天子登赞皇以望临城,置坛此山,××飲天子蠲山之上”。
岑仲勉:卫氏所说不确,赞皇山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地望、日期皆不合。
据卷四之文,卷首缺去瀍水,可以断然无疑。
顾颉刚:“他(穆王)的出发点是洛阳,书上所谓宗周;但晋朝人的本子已经脱去了首页,只从现在山西省的东部说起。
”
陈建敏:“饮”之前当有缺文。
王贻樑:“饮”前缺文,由卷四可知当有自宗周洛阳出发,渡河,北上入今山西境。
小川琢治谓自南郑出发,无据;岑氏以瀍水在今陕西,亦误。
郭侃:“飲天子蠲山之上”前应有缺文,所缺内容应是干支纪日及宴饮对象。
王天海:此句之上必有脱文。
“饮”前应有穆天子从宗周洛邑出发,渡黄河北上至蠲山事,但晋时此书即已残阙。
狰猶:应作“□飲天子蠲山之上”或“××飲天子蠲山之上”。
4.蠲山(juān)
郭璞:(蠲)音涓。
郭侃:道藏本,程本作“㳙”,檀本、洪本、翟本、陈本皆作“涓”。
“㳙”为“涓”之异体。
丁谦:蠲山无考,观下“北绝漳水”,知此山必在漳南,今彰德府境。
小川琢治:今案《清一统志》泽州北高平县有泫水、泫谷。
《水经·沁水》注云:“绝水出泫水县西北杨谷,故《(汉书)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
”'蠲’'泫’音通,想即赵、秦古战场长平附近之山。
顾实:“蠲山,当在今山西泽州高平县。
”“《水经·沁水》注云:'泫水导源泫氏县西北泫谷。
’此泫谷当即泫山之谷,泫山即蠲山。
”
陈建敏:“战国韩地有泫氏,后入赵、秦,属上党郡,其地在今山西高平县。
'蠲’古音支韵见纽,'泫’属真韵匣纽,声韵皆近可转通。
其地初名'蠲’,后作'泫’。
”
王贻樑:《后汉书·万修传》注:“泫氏,县名,属上党郡,西有泫谷水,故以为名,今泽州高平县也”。
高永旺:蠲山,山名,在今山西省高平市。
5.飲天子蠲山之上
陈逢衡:“天子初出,尚未至诸侯国,此盖群臣饯饮之辞。
”
顾实:“饮天子者,当为诸侯饮天子。
”
王贻樑:余检核典籍,西周、春秋时此处当为黎国地域。
《尚书》孔颖达疏:“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黎亭是也”。
《清一统志》:“黎本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三十里黎侯岭下”。
王天海:于蠲山宴饮天子者不可知,或为当地小国国君。
狰猶:因不知何人/何国宴饮穆王,故卷首应作“□飲天子蠲山之上”。
今暂取王贻樑说法。
6.戊寅
顾实:为穆王十三年闰二月初十日。
卫挺生:定为穆王十二年十一月初七。
丁谦《干支表》:据《竹书纪年》为穆王十二年十月。
王天海:据今本《竹书纪年》载:“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
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
”下文即言“天子北征于犬戎”,故以卫说近是。
高永旺:穆王十二年十月三日。
狰猶:丁谦对《穆天子传》有两本著作。
①《穆天子传地理考证》,主要是丁谦对《穆天子传》中地理位置的考证和研究;②《穆天子传记日干支表》,主要是丁谦对《穆天子传》中纪日干支的考定。
同理,顾实也有两本著作。
①《穆天子传西征讲疏。
②见下。
郭侃:顾实作《穆王十三年(西纪元前九八
九年)壬辰西征日表》与《周穆王十四年(西纪
元前九八八年)癸巳东归日表》。
高永旺:顾实推定穆王十三年为公元前
989年,与通常说法穆王十三年为公元前964
年不符。
7.天子北征
陈逢衡:《尔雅·释言》:“征,行也。
”
陈建敏:北征,北往也。
《说文》:“征,正行也。
”《尔雅·释言》:“征,行也。
《左传·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
”杜预注:“征,谓巡狩征行。
”
郭侃:以《穆天子传》全文观之,穆王西巡并未与各部族、国家有战争行为。
此处“北征”即应指向北出发、行进。
高永旺,王天海:北征,往北巡行。
征,行,往,巡行。
8.乃绝
郭璞:絕猶截也。
檀萃:乱流而渡曰绝。
郝懿行:“《艺文类聚》二十七卷引'絕’上无'乃’字。
”
高永旺、王天海:绝,横渡。
《荀子·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郭侃:绝,横渡,渡过。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9.漳水
郭璞:漳水,今在鄴縣。
檀萃:漳有二源:浊漳出长子县发鸠山,过壶关县、屯留县、潞县北,故有时人谓浊漳为潞水。
又东过武安县,县属邺。
清漳自涉县东南来入之,所谓交漳口,又东过邺县西,穆王绝漳在是矣。
顾实:漳水,即源出今山西潞安府长子县发鸠山东之浊漳水也。
蠲山在今高平,从高平而北绝漳水,正入潞安府长子县境内。
横截漳水之上流而过,甚明也。
又据卷四“自宗周瀍水以西”则郭注以临漳县之漳水当之,未免道迂。
靳生禾:郭璞以来各家考定《穆传》之“漳水”即当今山西之漳水,在先秦文献里是不乏根据的。
陈建敏:此漳水为浊漳,亦即潞水。
穆天子自蠲山北往渡浊漳,渡口当在浊漳上流长子县附近,蠲山跳数十里处。
王贻樑:“顾实、靳生禾考甚是,穆王绝漳当在今山西长治境。
郭注云在邺县,盖走新乡、安阳、邯郸一线,与《传》文不合。
”
王天海:郭注漳水在邺县,乃漳水之下游。
漳水源出山西,其上游有清漳、浊漳之分。
顾实所考近是。
郭侃:漳水,水名,此处漳水应是流经今山西省长治市之浊漳水。
10.庚辰
丁谦《干支表》云:“距前二日,所至地名已脱佚。
”
顾实:穆王十三年闰二月十二日。
卫挺生:穆王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
高永旺:穆王十二年十月五日。
距前“戊寅”二日。
11.至于□
翟云升:“凡□以識缺文,字數不等。
”
陳逢衡:“空方當是地名。
”
丁谦:自戊寅北绝漳水,越二日庚辰,以每日驰行百余里计,当可至柏乡内丘界,特不知果为何地耳。
顾实:“'至于□’,缺文当甚多。
以自漳水至磐石之上,中经道
途可推而知也。
特所缺地名,不可知耳。
”
卫挺生:“庚辰至于□”下之闕文,磐石正在皋落氏境内,为皋落氏之中心地带,“觞天子者当然为皋落氏”。
王贻樑:“丁谦所云为今河北刑台与石家庄间,与《穆传》文所记路线不合。
下为盘石,此则当在今山西昔阳、平定间,西周、春秋时为洛(或称落、皋洛、东山皋落氏等,为赤狄别种)与北戎交界处,未知具体地望。
卫挺生说为皋洛氏,可参,然尚不能过于肯定。
”
郭侃:此处缺文,或有两种可能:一是漳水与盤石之间地名,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与阳泉市平定县之间某地,两地一位于晋南、一位于晋中,相距较远,缺文数也许不少;二是生活在此处的部落名,《穆天子傳》中有句式为“至于某某部落”,如“至于䣙人”、“至于赤乌”、“至于曹奴”,因此卫挺生在此处补“臯落氏”亦属合理推測。
12.觞
郭璞:觞者,所以进酒,因云觞耳。
顾实:“凡《穆传》記华戎交际曰觞,华夏則曰飲。
《说文》:'飲,歠也。
’又云:'爵实曰觞。
’盖细细斟饮曰飲,吾华独有之礼也。
注酒满杯,一口吞咽而尽曰觞,亦曰痛饮,或即夏桀时之牛饮。
所以尽欢,华戎共之。
故'天子觞西王母’以在荒外也。
然'犬戎胡觞天子’,则此觞天子者,当亦戎类也。
”
郭侃:顾实以为“觞”、“飲”二字的使用与宴饮对象有关,与戎族宴饮为“觞”。
《庄子·至乐》:“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吕氏春秋·达郁》:“管仲觞桓公。
” 可知“觞” 并非全用于宴饮戎族之间,亦用于自饮与君臣对饮。
高永旺:请人喝酒,向人敬酒。
此指宴请。
王天海:向尊者进酒,犹宴请。
13.盤石
檀萃:邺西北有鼓山,上有石鼓之形,穆王觞于其上。
陈逢衡:“《太平寰宇记》河东道平定县:'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宋平定县,今山西平定州。
”
顾实:“盘石当在今山西平定州。
清《一统志》曰:'山西平定州,盘石故关在州东。
’……且以下文言'载立不舍,至于钘山之下’而推证之,则必离钘山不远。
今审盘石故关之地望,亦甚合也。
”
靳生禾:《穆传》所说“盤石”在东至石邑(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南故邑村),西迄邠州平定县东北的盤石故关一带的井陉石地区,六是毋庸置疑的。
陈建敏:“磐石即今山西平定县东北,汉属太原郡,名上艾。
北魏为石艾县”。
王贻樑:“诸考《穆传》盘石为山西平定故关,甚是。
又可参《括地志》(《史记·淮阴侯列传·正义》引)、《魏书·地形志》、《元和郡县志》等。
今其地近处有上盘石、下盘石者,盖涉古盘石关而得名欤?”
郭侃:盤,唐本作“磐”。
盤石,地名,在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盘石与西盘石一带。
14.广乐
郭璞:“《史記》云:赵简子疾,不知人,七日而寤,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动心。
’廣樂義見此。
”
陈逢衡:郭引《史记》见《(史记)赵世家》。
檀萃:“郭引《史记·赵世家》者,明'广乐’之义,非人间之乐也。
……《拾遗记》云:'王(三十六年)东巡大骑之谷,……王奏环天之和乐。
’环天者,钧天。
和,广也。
然则'广乐’'和乐’可以通名,所谓千人唱,万人和,山陵震动,川谷荡波也。
”
陈逢衡:“《玉篇》:'广,大也。
’盖奏虞、夏、商、周四代之乐,故谓之'广乐’。
”
顾实:“'广乐’一名词,《穆传》凡八见。
”“《韩诗传》曰:'王者舞六代之乐,舞四夷之乐,大德广之所及。
’《礼记·明堂位》篇亦云:'纳四夷之乐于太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盖广乐当以广合奏六代四夷之乐而得名,故赵简子曰'不类三代之乐’也。
余详陈立《白虎通疏证》。
”
王贻樑:郭引亦见《(史记)扁鹊传》。
郭引与《(史记)赵世家》之文略有出入。
郭注引《史记》云:“与百神”同乐,则可知“广乐”乃战国时方仙思想之产物,其乐似神欲仙,虚幻飘渺,故云'其声动心’。
郑杰文:“相传为天上的一种音乐,因广陈钟鼓之属而得名。
”
郭侃:“广乐”,其释义一种以郭璞《注》为代表,即虚幻缥渺的方仙音乐;一种以陈逢衡、顾实所述即上古各时代各地方的音乐为代表。
二者皆有可取之厂处,综合应泛指为天子所享的盛大音乐。
15.载立不舍
郭璞:言在車上,立不下也。
檀萃:“盖以车为宫也。
”
陈逢衡:“犹黄帝以车师为营卫之义。
”
顾实:“不舍者,言不为舍以休止也。
”“《周官》有掌舍、掌次、幕人诸职。
”据韦尔斯《世界史纲》:“西方之北欧游牧民族,与东方之蒙古游牧民族,相遇错居。
此诸蛮夷之所居,与其所居地,关系极疏,其所居为幕为车而非屋。
”,然则车可为舍,是此“则人不下车,故不舍也”。
王贻樑:“顾说可参。
由文献与考古成果看,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乘肯定可以暂作居舍,西周甚至商代也有此可能。
王天海:“由磐石故关至钘山,不过数十里里,穆天子站立车上不休息,驱车奔驰,直达钘山之下。
不一定其车便有居舍,此'舍’,应作'休止’讲。
”
高永旺:指站在车上不休息。
郑杰文:“”词句与上句文意不属,中间当有缺文。
”
钘山
郭璞:“燕赵谓山脊为钘,即井钘山也,今在常山石邑县。
钘,音邢。
”
王贻樑:鈃,檀本、洪本、赵本、陈本、瞿本皆作“銒”。
洪颐煊:“注'燕赵谓山脊为钘’七字本脱,冯舒校本有引,从《太平御览》一百六十一引补。
'井’字'也’字,从《御览》八十五引
补。
钱辛楣詹事云:'井钘,即井陉,古读“钘”如“陉”,宋牼即宋銒也’。
”
顾颉刚:“《北堂书钞》引作'陉山’。
”“太行山自南至北有八个陉,第五个名井陉,在今河北获鹿县。
”
檀萃:“今井陉县也,《汉志》:'石邑县井陉山在西,洨水所出,至廮陶入汦。
井陉山,今名'苍岩山’。
”
陈逢衡:“汉常山郡石邑县,今直隶真定府获鹿县治南。
”
翟云升:“井銒,井陉也。
”
丁谦:“钘山,即井陉山,亦称'陉山’,在井陉县北。
”“此句前应有'壬午’二字,原文脱佚,以行程核补。
距前二日至钘山下”。
小川琢治:太行山之八陉,皆指山顶徒凹处地形而言,井陉亦不过其中之一也。
”
顾实:“井钘,即井陉山,在今直隶正定府井陉县。
”“惟郭注晋石邑县,在今正定府获鹿县东南,亦恐道迂耳。
”
陈建敏:古“鈃”与“銒”二字有别,“銒山”之“銒”所从为“井(开)”,并不从“幵”,从“幵”者为后起之字。
“鈃山”当以“鈃”为本字。
王贻樑:“鈃山,诸说为井陉山,得之。
《元和郡县志》:'陉山在井陉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
’可明其名之由来。
”
刘肖芜:“今井陉县有地名猎台,相传即穆天子打猎的地方。
”
王天海:即井陉山,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其险为河北、河东关要。
井陉县地理丨图源来自网络
井陉山丨图源来自网络
癸未(guǐ)
丁谦《干支表》:“距前壬午一日”。
顾实:“穆王十三年闰二月十五日”。
卫挺生:“穆王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
高永旺:“穆王十二年十月八日。
距前'庚辰’三日”。
雨雪(yù)
檀萃:因雪而狩。
陈逢衡:“直隶正定府猎台在井陉县陉山之上,相传周穆王猎钘山时筑,见《一统志》。
”
卫聚贤:自卷一“戊寅”至卷二“季夏丁卯”,“共计二百九十日。
季夏为六月,丁卯假定为六月的末一天,则戊寅为七月初日。
按《穆天子传》说'癸未,雨雪,……北循虖沱之阳。
……庚寅,北风雨雪’,九月河北滹沱河流域或有下雪情形,七月河北滹沱河流域无下雪的情形”,并进一步指出卷一至卷四是用夏正。
王贻樑:“卫说极是。
后卷五'孟冬鸟至’下,顾实、卫氏考为周正,亦是。
顾实以为《穆传》全用周正,则不若卫氏全面、准确矣。
”
高永旺:雨雪,下雪。
雨,下,落。
名词作动词用。
阿
郭璞:“阿,山陂也。
”
洪颐煊:“《太平御览》十二、八十五引皆作'河’。
陈逢衡:“'河’字误,《艺文类聚》天部引作'阿’。
“《太平御览》八十五引作'山足坡’。
”
顾实:“阿,曲隅也。
山之阿,则山之曲隅也。
”
隊(suì)
郭璞:“隊,謂谷中險阻道也。
音遂。
”
檀萃:“'隊’即古'隧’字,深险如墓道。
”
陈逢衡:“井陉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銒山之隊。
《尔雅·释诂》:'隊,落也。
’《说文》十四篇:'隊,从高隊也。
’《詩·大雅》:'行道兑矣。
’'兌’与'隧’通。
”
蒋超伯:“按《荀子·儒效篇》:'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
至汜而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
’杨倞注:'隧,诮山石崩摧也。
隧读为隊。
’《列字·仲尼篇》:'矢隧地而尘不扬。
’张湛注:'遂音墜。
’则'隊’、'隧’古一字耳。
”
顾实:“盖銒山有东西通行之隧道,而穆王北行,故横过之也。
”
陈建敏:檀萃、丁谦、蒋超伯、顾实、顾颉刚俱读“隊”为“隧”古字,则义与郭注同。
陈逢衡、钱伯泉则读为“墜”,以其四面高,中央下,如井之故。
王贻樑:“隊”在此读“隧”为是,义如郭注。
虖沱之阳
郭璞:“虖沱河,今在雁門鹵城縣。
陽,水北,沲,音橐駝之駝。
”。
檀萃:“卤城前属代郡,后属雁门。
《山海经》'泰戏之山,呼沱之水出焉’。
”
陈逢衡:“汉卤城县在今山西代州繁峙县东。
”
小川琢治:“此为虖沱河上流,忻州北、代州南之地。
”
顾实:“承上文绝钘山之隊,而北循虖沱之阳,则当自今井陉县西境,而入平山县境内也。
”
靳生禾:郭注未错,有大量先秦原始文献为证,虖沱乃先秦名河,其地望当在晋冀间。
王贻樑:“卤城县(因其地多卤得名),汉晋属雁门郡,故郭注云雁门卤城县。
穆王渡虖沱处,约在战国时番吾、灵寿(今河北平山县治)附近。
”
王天海:雁门卤城县,即今山西繁峙县,正当虖沱河上流处。
而穆王当从今河北平山县渡过虖沱河,然后沿其北岸上行。
阳:水之北曰阳。
《尔雅》:“水北曰阳。
”
郭侃:“虖沱,水名,此处虖沱河应是流经今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之滹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