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级德阳五中天元校区高一下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图6是根据司马迀《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图6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D.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2.《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3.自秦汉以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尤其是地方的郡、
县、乡(亭)、里,中央政府运用官僚体系能有效统治到地方村社.这说明
A.官僚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官僚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地方官僚比中央官僚作用更大D.官僚制度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
4.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

"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5.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因为在朝堂上不守礼节,被丞相申徒嘉严厉斥责,几被处死.后在汉文帝的反复说情下,申徒嘉才收回成命。

这反映出当时
A.君权受到了严格限制B.形成了规范的君臣礼仪C.丞相拥有较高的地位D.三纲五常成为行为准则6.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为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

汉代察举制度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公平公正B.保障人民权利C.缩小经济差距D.政府扩大统治基础7.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
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

此事主要反映了
A .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 .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 .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8.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A .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汉代的刺史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9.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

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

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10.在雅典共和国最繁荣的时期,公民总数从30,000人降至21

000人.而罗马共和国末期,公民的人数从公元前86年的463,000人,增加到了公元前70年的900,000人。

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政治制度比雅典更灵活B.共和制只适应小国寡民国家
C.罗马不再实行直接民主政治D.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广泛
11.公元前349年,有一位政治家说:“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

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

”材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雅典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军事装备需要改善C.城邦政治失去活力D.社会经济严重困难12.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主要依据是,罗马法
A.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B.保证了公民政治上的参政权
C.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13.公元前417年,雅典人最初准备投票流放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

这表明
A.政治领袖摆脱了制度的约束B.民众的意志容易受
到操纵
C.陶片放逐法已丧失监督作用D.雅典缺乏民主监督的机制
14.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

这反映出在商代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15.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铁农具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B.铁农具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C.铁农具在生产生活中已相当重要D.铁农具已经在全国普遍使用
16.在古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合计占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1/3。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A.追求精耕细作B.重视耕织结合C.以家庭为单位D.满足自我消费
17。

唐宋时期,农民运动的口号多与土地问题有关;到了明清时期,部
分农民运动进一步提出了“平买平卖”“公平交易”等口号.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农民斗争对象发生变化B。

商品经济对农村的冲击
C。

农民追求平均主义理想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18.以下是关于“古代商业”的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19.下表为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
A.工商业市镇迅猛发展B.南北方经济交流加强C.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0.就阶段性特征而言,宋代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高峰。

这一论断最有力的证据是宋代
A.丝织品已远销地中海地区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以灌钢法制作出锋利兵器D.矿冶业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21.明朝政府下令,有田5至10亩的农户,必须种棉或桑、麻半亩,不种的要交纳棉布或麻布,后来又规定种棉免税.这一变化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满足了世界市场的需求C.适应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22.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23。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A。

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 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会馆的产生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束
D. 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场所
24.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A.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C.政府厉行“海禁”政策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25。

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下列关于该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
C.中国社会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
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26.1914—1922年间,中国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非常活跃,其投资总额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企业的投资总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A.临时政府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B.中国民营企业已经
极具竞争力
C.列强忙于战后重建而无暇东顾D.军阀割据刺激了民间扩大投资
27.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A。

1895-1911年B。

1912-1919年C。

1927—1936年 D.1945—1949年
28.表2 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解读表2中数据的变化,最合理的推论是
A.中国的工业基础落后于西方B.英美的工业化水平低于我国
C.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较为困难D.中国经济对重工业依赖较重
29.20.图1和图2是1959年的新闻报道,它们可用来说明当时
图1
图2
A.新闻报道遵循实事求是B.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30.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

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材料题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秦

魏晋南
北朝




元明清
高层政区—
-
州-—路行省
布政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4分)
材料二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守土、勤王、纳贡、述职等义务,但纳贡的时间、内容、数量以及述职等并没有制度性的规定,诸侯在封过内行驶君权,可以设置臣僚、拥有军队。

从周天子到诸侯、大夫、士,都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解决接班人和土地的再分配问题,用血缘关系解决继承问题,从而形成了贵族政治,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

全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天子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宗,诸侯是他所在国的大宗。

分封制实质上是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既讲究等级、尊卑,又不乏和谐、亲善。

—-———(据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

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
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

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摘编自《郡县制的来历与内乡县的历史沿革》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

(4分)
(3)综上所述,分析秦汉以来中国能长期保持大一统的主要原因。

(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充当本位货币。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

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

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
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

……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至元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变化。

(7分)
33.(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建国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
—-整理自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解读材料,提取一项有关五年计划指导方针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2017级德阳五中天元校区高一下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答案
1 B
2 C
3 A
4 D
5 C
6 D
7 B
8 D
9 D 10 A 11 C 12 A 13 B 14 C 15 C 16
A 17
B 18 D 19
C 20
D 21 C 22 B 23 B 24 C 25 D 26 C 27 D 28 A 29 C
30 C
31.(14分)
(1)特点: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势趋;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2)不同:分封制——地方分权、贵族政治;郡县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每点2分,4分或答出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也可得分)(3)原因: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稳定,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宗法礼乐促进形成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为统一提供了思想条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每点2分6分) 32.(17分)
(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每点2分,任答4点)
(2)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1分)
评价:适应了世界货币发展的规律;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
融和物价有一定作用;刺激了生产复苏起(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但官僚资本借此敛财聚富,迅速膨胀。

(任答3点6分)
33.(9分)
示例:
信息: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到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2分)
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际形势严峻,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如一五计划的投资、全面大炼钢铁、三线建设等,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转变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

(7分)
附:其他信息:由关注国家建设转变日益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