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绕组的一般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鼓形电枢绕组
• 优点
–导体利用率较环形绕组高
–可采用成形的绕组,绕置 容易及易于绝缘
–自感及互感较环形绕组小, 因此换向较环形绕组优
• 缺点
–不能适用於不相同极数的 电机,有可能电动势方向 或电磁力方向会相反而
抵消一部分。
2e 2e 2e 2e 2e 2e 2e 2e 2e 2e 2e 2e 2e 2e
叠绕组示意图
波绕组示意图
单叠绕组
单叠绕组:是指相邻元件(线圈)相互叠压, 元件的出线 端接到相邻的换向片上,第一个元件的下层边(虚线)连接 着第二个元件的上层边,它放在第一元件上层边相邻的第二 个槽内。合成节距与换向节距均为1,即:Y=Yk=1
下面通过例子说明单叠绕组如何连接,有何特点。 例:已知某直流电机的极对数p=2 ,虚槽数Qμ,元件数S,及 换向片数为K,S=K=Qμ=16,试画出单叠绕组展开图。
单叠绕组
(6)放电刷:对准在磁极轴线下,画一个换向片 宽(实际上K很多,电刷宽=2~3片宽)。并把相 同极性下的电刷并联起来。实际运行时,电刷是 静止不动的,电枢在旋转,但是被电刷所短路的 元件,永远都是处于电机的几何中性线,其感应 电动势是接近零的。为使正、负电刷间引出的电 动势最大,我们已知被电刷所短路的元件电动势 为零,在元件端接线对称的情况下,电刷的实际 位置应在磁极中性线下,所以习惯上称为“电刷 放在几何中性线位置”。
2)当元件的几何形状左右对称,电刷在换向器表面上的位置对 准主磁极中心线时,支路电动势最大;
3)电刷数等于磁极数(全额电刷)。
4)电枢电动势等于支路感应电动势;
5)电枢电流等于两条支路电流之和。
单叠绕组与单波绕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并联支路对数的多少。 单叠绕组可以通过增加极对数来增加并联支路对数。适用于低 电压大电流的电机;单波绕组的并联支路对数a=1,但每条支路 串联的元件数较多,适用于小电流较高电压的电机。
12 3
yk
y2 y y1 9
上层边 1槽 第一元件
下层边 11槽
上层边 2槽 第二元件
下层边 12槽
单叠和复叠绕组
一、单叠绕组节距和绕组连接表
依次相串联的绕组错开 y = yk= 1 的距离相叠,直到最后一个元件的末端与第 一元件的首端相接形成闭合绕组。
单叠和复叠绕组
例题:一台直流电机数据 2p=4, Q Qu S K 20
单叠绕组并联支路图
单叠绕组
单叠绕组的特点: 1)同一主磁极下的元件串联成一条支路,主磁极 数与并联支路数相同。 2)电刷数等于主磁极数,电刷位置应使感应电动 势最大,电刷间电动势等于并联支路电动势。 3)电刷个数等于极数。
单波绕组
单波绕组 单波绕组的特点:
1)上层边位于同一极性磁极下的所有元件串联起来组成一条支 路,并联支路对数恒等于1,与磁极对数无关;
正常电压和转速的电机 复叠绕组用于大容量或低压、大电流的电机 蛙型绕组常用在转速较高、换向困难的大型直流电机
电枢绕组的一般知识
绕组放在电枢中既要通电 流又要能在磁场中感应电动势。
双层绕组,每个线圈的一边嵌放在某一 槽内的上层,另一边放在另 一槽的下层。
a
c
a′
c′
a 线圈并不和 c 线圈直接串
•元件的首末端:每一个元件均引出两根线与换向片 相连,其中一根称为首端,另一根称为末端。每一个 元件的两个端点分别接在不同的换向片上,每个换向 片接两个不同的线圈端头。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 实槽:电机电枢上实际开出的槽叫实槽。实槽数 用Q表示。
• 虚槽:即单元槽(每层元件边的数量等于虚槽数), 每个虚槽的上、下层各有一个元件边。虚槽数用 Qμ表示。设槽内每层有μ个虚槽,若实槽数为Q, 虚槽数为Qμ,则Qμ= μQ。
(2)根据Y1,画出第一个元件的上下层边(1~ 5槽),令上层边所在的槽号为元件号。
(3)接上换向片,1、2片之间对准元件中心线, 之后等分换向器,定出换向片号;
(4)画出第二个元件,上层边在第2槽,与第一 个元件的下层边联接;下层边在第6槽与3号换向 联接。按此规律,一直把16个元件全部联起来。
(5)放磁极:磁极应均匀分布在圆周上,N极磁 力线垂直向里(进入纸面),S极向外(从纸面 穿出);
• 极轴线:磁极的中心线。 • 几何中性线:是指主磁极N极和S极的机械分界线。 • 物理中性线:把N极与S极磁场为零处的分界线称
为物理中性线。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a)元件
b)绕组元件在槽内的放置
c)实槽与虚槽
b)1—上层边; 2—下层边; 3—端接部分; 4—首、末端
c)1—槽楔;2—线圈绝缘;3—导线;4—层间绝缘;5 —槽绝缘;6 —槽底绝缘
单叠绕组
解:1.计算绕组数据:
y1
ZQμ 2p
16 22
4
因为是单叠,所以 Y=Yk=1 2.画绕组展开图:
假想把电枢从某一槽的中间沿轴向切开展示成平面, 所得绕组连接图称为绕组展开图。
(1)先画16根等长、等距的实线,代表各槽上层元件边, 再画16根等长等距的虚线,代表各槽下层元件边。
单叠绕组
如1表示1号元件,1号槽,1号换相向片, 6‘ 表示1号元件的下层边在6号槽中,把1 和6′用实线连接。
A1+
B1-
A2+
B2-
12
3 45 6
78
y
10 11 12
y1
913 14 15 16 1179 18 20
y2
6′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3′4′5′
a
c a′ c′

a
c a′ c′
注意: 虚线表示下元件边
实线表示上元件边
通常电机绕组需要用较多的元件 组成,但电枢铁心周围表面有时不能冲太 多的槽,因此每个槽的上、下层可嵌放多 个线圈边。
同一槽内每个上、下元件边所占的槽的位置 为一个虚槽。
虚槽数
Qu uQ
如一个实槽中嵌放3个元件边。 一个实槽中有3个虚槽 u 3 如实槽数 : Q 20
两元件之间的虚线,表示通过换向器 上的同一片换向片把两元件串联起来。
问 :1号槽下层边是几号线圈的。(16号)
1 2 3N 4 5 6 7 8 S 9 10 1112 1N3 14 15 16 17 18 S19 20
19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电枢绕组的演变
①环形电枢绕组
• 优点
–绕组不受极数的限制,即同样 的绕组可供不同极数的电机使用
• 缺点
–中空铁心内侧导体无法切割磁 极磁通(无磁通可切)以产生 电势,即只有一半导体产生电 动势,浪费材料且增加电枢电 阻
–须手工绕制,制造费时,且绝缘 处理不易
–使自感及互感增大致换向不良
ee e ee e e ee e ee e e
试绕制一单叠右行整距绕组?
解释: 整距 y1=τ Q Qu u 1
右行指相邻右边的线圈交叠在左边线圈上。 yk=+1
左行指相邻左边的线圈交叠在右边线圈上。 yk=-1
20 1 2 左行
1 23 右行
(一) 节距计算
y1
Qu 2p
20 4
5
y yk 1
y2 y y1 4
线圈(元件)1 层边 2 槽
虚槽数: Qu uQ 3 20 60
元件数: S Qu 60
一个绕组元件两端分别与两 片换向片连接,元件之间同过换向片 相互串联起来。
注意:一个换向片与两个
线圈边连接。
12 34 5
换向片数:
K S Qu
一、绕组节距
(一)、第一节距y1 每一元件的两元件边在电枢表面上
所跨越的距离用虚槽数来表示,称为绕组的第 一节距y1。
下层边 7 槽
上层边 1 槽
线圈2 上
下层边 6 槽
(二)绕组连接表
绕组连接表可看出连接顺序 ,在 y1 、y2, 、yk 确定后就可以画出绕组连接表, 参照连接表,可使绕组连接方便。
首先把元件和换向片自左向右编号,元 件号,对应的换向片号,元件上层边所在槽 具有相同的号码,而下元件边用它所在槽的 号码上加一撇。
电枢绕组的一般知识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元件(线圈):绕组线圈称为绕组元件,分单匝和 多匝。一个元件由两条元件边和端接线组成,元件边 放在槽内,能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叫“有 效边”,端接线放在槽外,不切割磁力线,仅作为连 接线用。每个元件的一个元件边放在某一个槽的上层, 另一个元件边则放在另一槽的下层。
y1
12 34 5
y1 8
说明上元件边嵌放在第1 槽的上 层, 下元件边嵌放在第 9 槽下层中。
为了使元件中的感应电动势最大,
各种绕组的y1 都应等于一个极距。
s
N
N
磁极距
磁极距
Qu (槽)
2p
整距y1
N 极感应电势和 S 极感应电势大小相同, 方向不同。
整距y1
N
S
y1
N 极感应电势和 S 极感应电势大小相同,方向不同。 整距线圈电动势最大
• 小结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是无头无尾的闭合绕组;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至少有2条并联支路。
–单叠绕组 a = p 即并联支路对数恒等于
电机极对数
–单波绕组 a = 1 即并联支路对数恒等于
1
• 电刷放置的一般原则是确保空载时通过 正、负电刷引出的电动势最大,或者说, 被电刷短路的元件中的电动势为零。
–对于端接对称的元件,电刷放置在主极轴 线下的换向片上。
各种绕组的应用范围
除单叠、单波绕组外 复叠绕组:两个单叠绕组互相间隔嵌入槽内 复波绕组:两个单波绕组互相间隔潜入槽内 混合绕组:一个单叠和一个单波绕组(蛙型) 应用
单波绕组支路最少,用于小容量电机和电压较高或转 速较低的电机
复波绕组可用于多极数、低速的大中型电机 单叠绕组的支路数比波绕组多,主要用于中等容量、
y yk
例题:一单叠绕组直流电机,磁极数为 4, 电机实槽 为 10,每个槽中放四对元件边(上、 下层),怎样设计绕组的节距?
y1、y2、yk 可以确定绕组的形状及
相连接元件的关系。
解: u=4 Q=10 Qu 40
Qu 40 10(槽)
2p 4
y2 y
y1 10(槽) y yk 1(片)
b)
b)单波绕组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绕组主要分类:
大的分类为环形和鼓形;环形绕组只曾在原始电机用过; 现代直流电机均用鼓形绕组,它又分为叠绕组、波绕组和蛙形 绕组。鼓形绕组比环形绕组制造容易,又节省导线,运行较可 靠,经济性好,故现在均用鼓形绕组。
环形绕组示意图
鼓形绕组示意图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叠绕组:指串联的两个元件总是后一个元件的端接部分紧叠在 前一个元件端接部分,整个绕组成折叠式前进。 波绕组:指把相隔约为一对极距的同极性磁场下的相应元件串 联起来,象波浪式的前进。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极距:相邻两个主磁极轴线沿电枢表面之间的距离,用
表示为(距离)
D
2p
若用虚槽数表示为(槽数)Βιβλιοθήκη Qμ2p式中
D—电枢外径(m); p—磁极对数。
极距位置示意图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绕组节距:绕组节距通常用虚槽数或换向片数表示,见图112。
(1)第一节距Y1:同一个元件的两个有效边在电枢表面跨过的 距离。
单叠绕组
单叠绕组
单叠绕组连接顺序表
绕组展开图比较直观,但画起来比较麻烦,为简便起见, 绕组连接规律也可用连接顺序表来表示。本例连接顺序表 如下。上排数字同时代表上层元件边的元件号、槽号和换 向片号,下排数字代表下层元件边所在的槽号。
单叠绕组
取一瞬间(如图F1-16瞬间),将此瞬间不与电刷接触的换向片 省去不画,可以得到图1-15的并联支路图。可以看出单叠绕组的连 接规律是将同一磁极下的各个元件串联起来组成一条支路。所以, 单叠绕组的并联支路对数a总等于极对数p,即a=p。
y1
N
S
y1 短距
E 0 S
E EN
N
S
N
y1 长距
E EN EN 0
y1
Qu 2p
整数
(三)合成节距y 相邻联接的两个元件的对应边间隔的虚槽数,称为绕组的合
成节距 y。
y
12 3
叠绕组: y y1 y2
y
12 3
yk
(四)换向器节距 yk
每一元件的两端所联接的两 换向片之间的距离,单位是换 向片,称为换向器节距 yk.
(2)第二节距Y2:连至同一换向片上的两个元件中第一个元件 的下层边与第二个元件的上层边间的距离。
(3)合成节距Y:连接同一换向片上的两个元件对应边之间的
距离。
单叠绕组
y y1 y2
单波绕组
y y1 y2
(4)换向器节距YK:同一元件首末端连接的换向片之间的距离。
电枢绕组的常用术语
a)
电枢绕组的节距 a)单叠绕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