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考历史 各地模拟分类汇编 社会生活的变迁 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3·上海闸北一模·3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
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流行起来。

这主要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传统习俗
B. 新式交通工具导致出行拥挤
C. 新式交通工具已为大众认可
D. 新式交通工具仍然有待改进
【答案】D项3分,A、C项1分,B项0分
2.(2013·上海徐汇一模·26)清末民初山西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3.(2013·上海普陀一模·28)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A
4.(2013·上海虹口一模·26)有学者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

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

…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B.蓄发与剃发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C.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D.断发易服是反封建斗争的目标之一
【答案】A
民间社团数目
5.(2013·上海奉贤二模·17)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间社团发展概况,导致民间社团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治运动的开展
B .科举制度的废除
C .民族经济的发展
D .西学东渐的深入
【答案】A
6.(2013·上海闸北二模·2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 ),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转型的苦痛
B .传统旧俗遭冲击
C .新旧事物的对立
D .新旧事物的并存 【答案】D
7.(2013·上海徐汇二模·32)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 )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答案】B 项3分,A 、D 项1分,C 项0分
8.(2013·上海闵行二模·2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 )
A .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 .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 .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 .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答案】C
9.(2013·上海虹口三模·20)一位久居上海的民营资本家一直坚持阅读《申报》,以了解国计民生。

这位民营资本家在1918年的《申报》上可能读到的新闻是( )
A .一美商在沪投资开办西餐厅生意火爆
B .京剧名角谭鑫培奉旨进宫给皇帝表演
C .庆祝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
D .沪地学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答案】A
10.(2013·上海虹口三模·34)以下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判
断它主要反映:“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 )
A.当时中国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B.辛亥革命在中国并不彻底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正深入人心 D.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答案】B项3分,A、C项1分,D项0分
11.(2013·上海嘉定一模·39)婚俗变迁(10分)
材料一近代以来,新式婚礼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有关文明结婚的报道日益增多。

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陈蕴茜,叶青,《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06期材料二对于新式婚礼,1909年清廷学部某郎以“现在都下结婚渐染欧习,动借自由名目,立异矜奇,实大为风俗之害”为由,请求“速定婚嫁之礼,以挽颓风”。

——吴敏顾《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369页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变迁的认识?(10分)
【答案】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8-10分)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5-7分)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0-4分)
参考样本:
(一)1840年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等因素,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嬗变,婚俗的变迁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二)新式婚礼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有关文明结婚的报道日益增多。

在形式上,新式婚礼往往在“教堂”举办,由“牧师”主持,男女学生“唱诗”,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热点。

在仪式上,教堂典礼完毕,新夫妇乘双马车由“牧师”及“诸友”送回家即可,废除了以往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更简单。

在参加者中,均是新人双方的“诸友”,并没有父母长辈在场,体现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束缚的倾向。

(三)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
新式婚礼出现了异议,1909年清廷学部某郎的言论即为一例,认为“结婚渐染欧习,动借自由名目”,实大为“风俗之害”,建议“速定婚嫁之礼,以挽颓风”。

(四)两种相反的观点体现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10分)12.(2013·上海虹口一模·40)中国铁路之艰难进程
材料一 1867年10月到1868年1月,清王朝召集中央高官和地方大员集体讨论铁路事宜,李鸿章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变”。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材料二“用兵之道,贵审敌情。

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崴开路以达珲春。

此时之持满不发者,非畏兵力,以铁路未成故也。

不出十年,祸且不测。

”“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气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1880年刘铭传奏请建造铁路李鸿章写信给张佩纶说,刘铭传的建议是他“所欲言而久未敢言”,而“幸于吾党发其端”,“闻都人士近日讲求洋务者,多亦不甚以为纰缪,殆国运中兴之几耶!惟事体重大……亦恐穷年毕世,不易卒业,时政苦文法拘束甚矣,庙堂内外,议论人心皆难划一,无真能主持之权,即断无通力合作之日。

是以徘徊审顾,未即属草,少迟姑就事理,略一敷陈耳”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十九材料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903年12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各省官商只要经过政府批准,都可以修筑铁路。

次年年初,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设立。

川汉铁路共集资1670余万两白银,是当时各商办铁路中最大一笔路款。

有学者说“这并不是因为当时川人最有钱,而是他们盼望铁路的心情最为殷切。


至1949年为止,全国合计“修筑27380公里,拆除3290公里,保留24090公里”,有清一代修筑了9618公里铁路,其中9254公里是甲午战争后1895年至1911年间修筑的,平均每年修筑544公里,而在此以前每年修建20公里。

——采选自袁伟时:中国铁路艰难的接轨等材料材料四帕尔森预言到,如果打通清国内陆腹地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完全可以将丰富的农产品运销到国外。

帕尔森希望西方列强时刻牢记,20世纪清国的发展,将主要由清国自身的条件决定,而不会受到欧洲太多的影响。

未来的大清国将会是一个吸收了
一些外国观念但仍然保持本土特色的国家。

——《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问题:(25分)
(1)兴办铁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中国人主持建造的第一条准轨(标准轨距)铁路是什么?例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向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另一个第一吗?(4分)
(2)根据材料,概述李鸿章在什么趋势下转变了对兴办铁路的思想。

(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兴办铁路”的解读。

(15分)
【答案】(1)唐胥铁路2分;冯如的第一架飞机等2分
(2)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殖民掠夺。

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当列强在华积极筹划兴办铁路时,李鸿章表现出了不可调和的抵触心理。

对列强修建铁路的基本态度是:以民意的名义反对修筑铁路,强调造铁路于“民情不便”。

(此时的民意,确实如此,不能视为李氏用民意为抵制的借口。

故李氏的看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般情况)
随着列强侵略的是深入,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了无法阻挡铁路进入中国的趋势。

李鸿章开始认识到了铁路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从维护国家权益出发“自我兴办”铁路的必要性。

(此时,洋务思想已非个别,也是社会思潮变迁之一斑。

而李氏或可见其也非死板保守之士,颇能与之俱进,故能由保守排斥一跃而成洋务的主持人物)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够将“兴办铁路”放在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提出观点
兴办铁路的传入,不是在中外关系对等的情况下而发生,而是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同时发生的。

西方,一方面是先进物质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的压迫者,这种矛盾,反映到李鸿章思想中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李鸿章的转变,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企图攫取我国铁路权的影响和刺激下而逐步形成的,也是面对国内积贫积弱的局面,其自强、求富、自立意识在内心深处的反映。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所处的背景建立联系。

水平2: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无史实者,不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