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 中国的地质灾害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课后作业提升
1地震风险度指数受三个指标的影响: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和响应能力。

下列有关地震风险度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南方普遍高于北方②人口越密集,风险指数越高③灾害发生时应急响应能力会影响风险指数高低④由于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东部高于西部⑤建筑物抗震性越高,风险指数越低
A.①②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⑤
解析:人口越密集,风险指数越高,影响地震风险指数的因素包括灾害发生时应急响应能力、建筑抗震性和地震强度等。

我国地震风险指数东部高于西部的原因不是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在于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高于西部。

答案:C
2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坡就是冰川的冰体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B.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C.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和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安全
D.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最广的自然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干旱是我国分布最广的自然灾害。

答案:C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芦山县(30.3°N,103°E)发生7级地震。

重庆、甘肃、陕西、贵州、云南等地都有明显震感。

据此完成第3~4题。

3关于4月20日芦山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
A.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30倍
B.陕西高楼居民比低层居民的震动感觉更明显
C.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D.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带
4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解析:第3题,地震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为原来的30倍,因此A项正确;地震时,同一位置,高度越高,感觉震动越明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源越浅,则破坏程度越大;芦山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和通海、唐山大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不属同一个地震带。

第4题,地震的发生大多为地质构造所致,某些人类活动也能诱发地震,但多属轻微地震;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可诱发海啸,对人类活动造成危害;人类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如提高防范意识、加固建筑物来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答案:3.D 4.D
下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6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解析:第5题,由图中的图例可知,日本东部为浅源地震,西部为深源地震,因此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增大,故选D项。

第6题,受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应是东北。

答案:5.D 6.B
读“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图”,完成第7~8题。

7有关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滑坡发生在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平原地区
B.滑坡与泥石流成因相同
C.我国的滑坡灾害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
D.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成为分布较广泛的地质灾害
8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解析:第7题,滑坡、泥石流都发生在山区。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丰富的降水,而滑坡不需要。

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

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广泛的地质灾害。

第8题,结合所给图示即可得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答案:7.D 8.A
北京时间2010年3月4日8时18分,在台湾高雄与屏东交界处发生里氏6.7级地震,给震中附近地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福建等周边省市都有震感。

据此完成第9~10题。

9造成该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
D.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
10此次地震对当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之无关的原因是( )
A.某些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B.正值当地河流洪水期,引发洪水灾害
C.当地人口密度较大
D.当地居民防震准备不充分
解析:第9题,根据地震发生的地点推断,该地不可能为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的可能性较大。

第10题,3月不是当地河流的汛期,也引不起洪水灾害。

而A、C、D三项都与该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有关。

答案:9.D 10.B
11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降水量大且多暴雨②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③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多山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我国多山地;地壳活动频繁(板块交界处),岩体破碎,提供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人为破坏植被严重。

答案:D
12我国滑坡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③季风区夏季降雨集中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⑤我国海岸线漫长加重滑坡的发生程度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解析: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①②③④都可使滑坡灾害加重。

答案:C
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

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 ) A.南极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14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 )
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
解析:第13题,亚欧板块与除南极洲板块之外的所有板块相邻。

第14题,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云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答案:13.D 14.C
泥石流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读表完成第15~16题。

年降水量/mm <10
100~40
401~60
601~80
801~1
000
1
001~
1
400
>1
400
泥石流

量百分

2 8 16 18 24 22 10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1
2
泥石流
暴发频率0 0 0 2 9
1
8
3
4
2
4
1
2 1 0
15下列人类经济活动中,可能促使泥石流发生的是( )
A.在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
B.在锡林郭勒地区过度放牧
C.将废弃矿石随意丢弃在斜坡上
D.将大量污水排入长江上游地区
16下列关于泥石流的正确说法是( )
A.我国有60%的泥石流发生在夏季
B.泥石流灾害频繁是制约贺兰山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因
C.妥善解决泥石流灾害是修建青藏铁路的技术难题之一
D.我国7月份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降水丰富
解析:第15题,泥石流的发生要有陡峻的地形和丰沛的降水,因此在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和在锡林郭勒地区过度放牧,不会造成泥石流的发生;将大量的污水排入长江上游地区造成河水的污染,也不会诱发泥石流;将废弃矿石随意丢弃在斜坡上,遇到暴雨就有诱发泥石流的可能。

第16题,由表2可知,泥石流的发生与降水量关系密切,夏季(6~8月份)爆发的泥石流占我国全年泥石流的76%,7月份发生频率最高,主要是这一时期降水丰富;贺兰山区降水稀少,这里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不高;青藏铁路主要经过青藏高原,由于这里地形相对高度不大,加之降水少,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也不高。

答案:15.C 16.D
17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解析:黄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由图中可看出,黄土与基岩属两层;如果大量开挖山坡,就会导致坡面地形不牢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18(2012·福建文综)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地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该区域地形坡度大。

因而该区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

第(2)题,主要从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